17歲少年跳橋自殺,這種親子衝突比強勢的母愛還過分!

點擊右下角“關注”我噢~

上週,一場悲劇在上海盧浦大橋上發生了。

一輛轎車在盧浦大橋中間突然停下來,一個男孩突然下車後,迅速奔向橋邊,幾乎毫不遲疑地跳下了大橋。

17歲少年跳橋自殺,這種親子衝突比強勢的母愛還過分!

他的媽媽追上時,已無力挽回,只能無助地跪在地上,捶胸頓足。

120到場後確認,男孩已無生命體徵。

17歲少年跳橋自殺,這種親子衝突比強勢的母愛還過分!

看到這個新聞,心裡不禁一陣唏噓,不敢說自己能體會那位媽媽的心情,想都不敢想;也不想去妄斷孰是孰非,孩子的寶貴生命已逝,無根據的揣測可能都是傷害(後續會跟蹤事件的發展,有想法再和大家聊)。

可以斷定的是,事件中的那對母子,親子關係肯定出了問題。而他們都採用了極端、無法挽回的方式去面對這些問題,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結果。

拋開這些極端案例,普通親子關係中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當然也不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的是很普遍,但相對隱秘,又殺傷力巨大的一種。


前不久,看了廣受好評的電影——《伯德小姐》。

17歲少年跳橋自殺,這種親子衝突比強勢的母愛還過分!

電影中,主角克里斯汀是母親眼中沒什麼出息的小女孩。

她想去大城市紐約讀大學,母親非但不鼓勵,還無情地打擊她:

去紐約讀書又怎麼樣?

去名校讀書又怎麼樣?

現在各個公司都在裁員,你知道嗎?

你根本不知道,因為你除了自己誰都不在乎!

我怎麼養了你這麼個勢利眼……“

17歲少年跳橋自殺,這種親子衝突比強勢的母愛還過分!

很替克里斯汀憋屈,這種父母對孩子一味不滿、打擊,雖不見刀光血影,卻能傷人至五臟六腑。

但更令人無奈的是,現實常常比電影情節還血淋淋,比編劇創作的還狗血。

比電影還扎心的現實

前不久,和一大學同學相聚,飯桌上她忍不住跟我說起了她的無奈。

同學來自中部一無名小村莊,好容易從千軍萬馬獨木橋中殺出,一路考上名校、攻讀研究生,順利進入一家不錯的企業做技術研發人員。

拿著不算多但還說得過去的薪水,遇到了現在的老公。經過兩人的一番奮鬥,終於在深圳買了房子,紮下了根,還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本以為,她肯定過的挺舒心,但這次看到時她有些吃驚。

三十多歲、本該是意氣風發的年齡,她看上去卻莫名很喪,臉上寫滿了疲憊,眼角上的皺紋已經出現,並且帶著重重的黑眼圈,眼睛裡佈滿血絲。

17歲少年跳橋自殺,這種親子衝突比強勢的母愛還過分!

“這個家,我不欠任何人,憑什麼啊!心好涼,怎麼會遇見這樣的媽媽……”同學一開口就抱怨道。

後來才得知,就在上週,她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一開口就是要錢:“20萬,只能多不能少!“

同學弱弱問媽媽錢的用途,媽媽說:這20萬元是給弟弟買車的錢(小地方,一般車的價格就是十幾萬)。家裡人好多人都買車了,你不是也買了嗎,弟弟自然也是要買的。

17歲少年跳橋自殺,這種親子衝突比強勢的母愛還過分!

據我所知,同學對自己父母很孝順,幾乎是有求必應。經常給家裡添置東西,甚至拿出幾年的積蓄,在當地一個很不錯的小區,給父母買了套房子。

並不知道,原來她的媽媽這麼過分。

“我買房都是和老公自己掏錢買的,媽媽不出錢就不說了,我也不指望。從畢業到現在,薪水的三分之一幾乎都給了她。我和老公的手機,用了兩三年都捨不得換……我就想著對自己摳門點,多給她點。她對弟弟大方,什麼都往他那裡塞,我假裝不知道,誰知道會這麼過分......”

同學好像憋了很久,遇見了我,內心的委屈一股腦都倒了出來。

“這還是物質上的,精神上我也受夠了。我媽真的就是那種:沒事不聯繫我,只要打電話,不是她需要錢,就是和我爸吵架,或者我弟弟怎麼了。

我就是她的“垃圾桶”。

還從來沒有肯定過這個“垃圾桶”,更別說誇我了。不停地打擊我,總是長的醜了,髮型不好看了,不會打扮自己了,眼光不好了……最後永遠會歸結到我老公身上,說他沒出息,不能掙錢。

我真的受夠了,我到底虧欠了她什麼……“

話音還沒落,同學的手機響了,我看到她拿起手機,臉色一沉,衝出去的樣子,可能是她母親催錢的電話吧。

一句天堂,一句地獄

薩特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

他人即地獄。

17歲少年跳橋自殺,這種親子衝突比強勢的母愛還過分!

父母的一句話,能帶來天堂,也能帶來地獄。

另一位朋友也有弟弟。我真的不能想象,當她媽媽跟她哭訴,自己沒錢給他弟弟買房子,要求她把自己的房子騰出來,給他弟弟結婚用時,她的心情,離地獄應該不遠了吧。

所以,對於成年子女來說,地獄不再是父母的不聞不問、壞脾氣,而是他們“以愛為名”

無止境的精神和物質索取:“我這麼苦,一把屎一把尿把你養大,為供你上學辛苦工作。現在你長大了,一點都不體諒我,還惹我生氣......“

孩子即便覺得父母這樣不對、不公平,內心往往還是會被他們的可憐、哭天抹淚所牽制,無法控制地感到虧欠,於是儘可能去滿足或彌補。

我的同學是這樣,聽說,最後還是從本來不算富裕的存款裡,拿了20萬給父母。電影裡的克里斯汀,也是表面上絕口不提自己想要申請紐約市大學的事情,默默地去上教會學校。

17歲少年跳橋自殺,這種親子衝突比強勢的母愛還過分!

其實,這是被情感勒索了

明明是彼此最親近的人,為何要相互折磨,如此痛苦?

明明為家人付出了那麼多,犧牲了自我,卻有被脅迫的不甘心?

按照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的觀點,因為這裡出現了“情感勒索”。

17歲少年跳橋自殺,這種親子衝突比強勢的母愛還過分!

何為情感勒索?

簡單地說,是通過讓他人產生出愧疚感、責任感和恐懼感,從而被迫服從自己的安排。

就像那位同學,從小到大,不敢表達自己的不開心,只要一表達自己,她媽媽就會哭鬧得比她還厲害,說一些姥姥走得早,他爸爸沒用、爺爺奶奶對她們母女不好,但身為母親,為了她不敢離婚之類的話語。

同學聽了,心疼媽媽之餘,開始責備自己,好像媽媽受的苦都是她的錯似的。慢慢地,年幼的她,像個小大人一樣,開始隱藏自己的難過,試著體諒和安慰媽媽的悲傷和無奈;長大有些能力了,寧願苦自己,不停補貼家裡。

但久而久之,媽媽的予取予求,永不滿足,對弟弟的偏心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她不再覺得心甘情願,想反抗、想拒絕,卻每每又屈服於責任感、愧疚感,一次次地讓步。

勒索者與受害者:一場權力遊戲

情感勒索的雙方,一方總在提要求,一方總有責任去滿足,這是一場權力的遊戲。

權力的遊戲最容易發生在家裡。孩子對父母有天生的物質和精神依賴,很容易被控制;而父母往往發現,情感控制是個很好用的武器,很容易讓孩子聽話。

17歲少年跳橋自殺,這種親子衝突比強勢的母愛還過分!

所以,日常生活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

“如果你再不聽話,爸媽就不愛你了。”

“爸爸媽媽為了你這麼辛苦,你不好好學習,對得起我們嗎?”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

當父母運用“父母權力“控制、脅迫孩子贏了的那一刻,自己鬆了一口氣時往往忽略了孩子感受。

孩子的退讓、屈服,不是因為害怕,而是因為愛,因為渴望來自最親近的父母的肯定和認可

有一天,當他接受、習慣了和父母的相處模式後,他會把這種模式復刻到和他人相處之中。

得不到肯定的小孩子,長大以後就會是不敢拒絕的大人。

他們會習慣了委曲求全,把別人看的比自己重要;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情緒,儘可能讓別人滿意開心;習慣了扮演“老好人”、“知心姐姐”的形象,安慰別人卻痛苦了自己。

甚至習慣了一個人獨自難過,習慣了不開心、不幸福。

17歲少年跳橋自殺,這種親子衝突比強勢的母愛還過分!

永遠走不近的親子關係

但其實,他們的內心並非心甘情願,即使面對父母,也是一肚子的委屈和怨恨,只是一直隱忍或者不敢發洩,擔心失去。

無論父母看不到還是假裝看不到,它都不會消失,像一堵牆隔在親子關係之間,也許某一天像炸彈一樣爆裂。

豆瓣有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現已被封),裡面有不少人吐槽自己的父母。

17歲少年跳橋自殺,這種親子衝突比強勢的母愛還過分!

時不時聽聞類似同學這樣的奇葩事情。

有一本日本心理醫生寫的名為《好想殺死父母》的書:裡面記載了日本警察廳統計的殺人案,家人間的殺人案佔了53%,其中配偶間的殺人案最多,孩子殺父母的排名第二,第三名是父母殺死孩子。親人間的殺人案,過去40年間成長了40%。

17歲少年跳橋自殺,這種親子衝突比強勢的母愛還過分!

其中,當然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情感勒索”的情況不少見。

一直覺得,養育孩子的根本是親子關係,但緊密的親子關係是用來互相支持、互相溫暖的,不是用來裹挾或控制對方的

即使我們認為是為孩子好,也一定不要這樣。

當我們或居高臨下地批評他,或面露兇相地威脅他,或故作可憐地博得他的愧疚感時,看著他一次次“聽話”、讓步,心裡輕舒一口氣時,一定要換位想想孩子的感受,提醒自己其實正在“情感勒索”孩子,這樣會一點點把他推遠。

否則,若干年後,我們會後悔,養了一個很“聽話”、卻和自己不親密的孩子,一個不幸福的人。

17歲少年跳橋自殺,這種親子衝突比強勢的母愛還過分!

《情感勒索》,作者:【美】蘇珊·福沃德,後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10月

《好想殺死父母》,作者:【日】石藏文信,光現出版,2017年10月

情感勒索:為什麼說“父母皆禍害”,澎湃新聞

川媽說說

老一代中國父母中,很多都會用“情感勒索”這一招。

孩子小的時候是威脅恐嚇,“不聽話,不要你了”,“在這樣的話,不喜歡你了”類似的話掛在嘴邊;長大了之後,就變成哭窮、哭累、哭慘,把自己擺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以博得孩子的愧疚感;貫穿其中的則是持續的打擊教育,“你這麼這麼笨!”“你到底像誰,一點不懂事,一點良心也沒有!”

相比苦口婆心、循循善誘,這樣的手段做法往往更加簡單有效,看上去更能培養聽話、懂事的孩子。對此,很多父母還常常很是得意。但他們不知道,或者不關心孩子的難過,還一味抱怨他們的不貼心。

好在,這一代孩子長大了,成熟了覺醒了,往回看能探究自己的不自信、不開心的根源,並能以此為鑑,努力成為更好的父母。

mom看世界:踐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養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與我攜手同行。對啦,目前我在“頭條號、公眾號”兩個平臺發佈文章,名字均為【mom看世界】,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