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清代文人戴名世曾遊歷的湯池,悠悠百年古鎮一時繁華!

故鄉地處大別山東麓,為其餘脈。巉巉巨山,一路自西,逶迤而來。猶如一巨型扇面,漸次收窄,及至我縣,已成扇尾之勢,綿亙於縣域之西南。

安徽舒城:清代文人戴名世曾遊歷的湯池,悠悠百年古鎮一時繁華!

舒城縣湯池鎮位置圖(來源 | 庫米先生)

縣城南七十里有鎮叫做“湯池”,是我縣的重鎮,是為我鄉。鎮有熱泉,自巖間湧出,極熱。鄉人嘗取蛋入其中,頃刻可食,客人見之,莫不驚歎有加;鄉人自汲水家用,浣衣淨面,極為稱便。

安徽舒城:清代文人戴名世曾遊歷的湯池,悠悠百年古鎮一時繁華!

湯池鎮,湯池老街(攝影 | 庫米先生)

經鎮向東,溯河而上,越岐嶺可至桐城霸(壩)王街;西南可達河棚、廬鎮、洪廟,由廬鎮翻老關嶺又可抵達桐城中義、黃甲、掛車河。凡縣西南之人員物資,進山入城,鹹集於此。鎮有老街,叫做湯池老街,自元末明初,鄉民始聚於此,至今已有六、七百年了!

安徽舒城:清代文人戴名世曾遊歷的湯池,悠悠百年古鎮一時繁華!

舒城縣湯池鎮(來源 | 地球在線)

南來北往的行商坐賈,販夫走卒,絡繹不絕。木材鋪、糕餅店、染坊、茶館、中藥鋪、鐵匠鋪、鐘錶鋪、早餐鋪、理髮店、當鋪、浴池、膏藥鋪,造紙的、賣柴的、做泥塑的、彈棉花的,可謂應有盡有。地之繁華,位居我縣前列。

安徽舒城:清代文人戴名世曾遊歷的湯池,悠悠百年古鎮一時繁華!

湯池鎮供銷社,內有鐵匠鋪(攝影 | 庫米先生)

以前,人們除了偶爾在電視上看到煤氣、電燈電話外,不知道電為何物?做飯取暖都是燒柴的。那時候還沒有沿河大街、老街還像廬鎮老街、曉天老街一樣,每天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每到下半年的時候,老街上更加熱鬧,鄉民開始置辦年貨。街坊們切記得,賒月臘月時節,幾乎天天集市,賣菜的、賣柴的、賣松果的、賣玩具的,各式各樣的東西,擺在窄窄的老街街道兩側,有的甚至都擺到人家裡。那時,人都比較質樸,除非太過分,一般街坊鄰居們都體諒這些小販們,畢竟他們更不容易。一百斤上好的松毛,也只能賣個一塊五毛錢,松果價錢更低,可能只有幾毛錢。這些賣柴的農戶,為了早點把柴賣出去,早上來的很早。臘月時節,天寒地凍,小販們穿的多是草鞋或者薄薄的布鞋,早晨實在是冷,就去街上溫泉的氹裡泡泡腳。雖然命運多舛,幸好生在湯池,尚有一汪熱水可泡腳驅寒。

安徽舒城:清代文人戴名世曾遊歷的湯池,悠悠百年古鎮一時繁華!

湯池鎮,宜城鐘錶店(攝影 | 庫米先生)

偶爾,村民們也會聚在一起,暢想未來。這個說以後可能石磙長草田長樹,那個說往後豬肉都能當飯吃,在那個只有一年三節偶爾才能沾點油沫腥子的年代,這是多麼遙遠的事啊!記得那時候有些人家來客人了,是要去別人家借一碗葷菜來配碗的,客人也知道這菜是借的,所以是不會去動那碗菜。如果隨身帶著孫子孫女這樣的小娃娃,就一定要提前告誡,是千萬不能吃桌子上的葷菜的!如果小娃娃在飯桌上實在忍不住,要去吃葷菜,保不定會被自己的爺爺奶奶給狠揍一頓的。

安徽舒城:清代文人戴名世曾遊歷的湯池,悠悠百年古鎮一時繁華!

湯池鎮,湯池老街(來源 | 網絡圖片)

小販們雖然賣柴賣菜能換來幾個小錢,但轉身又會買些日用品帶回家,花了個精光。所以,村民們常自嘲道:“湯池掙錢湯池了,弄豪熱水洗洗澡!”雖自嘲,更辛酸,生活之不易,可見一斑。那時候,生意都不好做,據說最寒酸的是販炭的,有道是“吃了年飯就販炭,十東西沒落到,落個黑手黑龍蛋”。據說那個年代,最掙錢的是四大行業:一削豬,二打鐵,三倒犁頭,四搗鱉。所謂削豬,就是給公豬做絕育手術,削過後的公豬能長得更快,一頭能掙五毛錢,這個收入在當時可是相當的可觀。所謂倒犁頭,即“鑄造”,就是用一個泥做的犁頭模子,將鐵水倒進去,等冷卻了,一個犁頭成形了。這在當時,也是很有搞頭的。搗鱉就是用叉子在河裡池塘裡亂戳,又稱“叉鱉”。不會的人,在水裡搗一天,可能鱉孫兒都碰不到。這幾大行業雖火,可也不是人人都能幹的,也是相當的有技術含量的,難怪到現在還在口口相傳著當年他們的趣事呢。

安徽舒城:清代文人戴名世曾遊歷的湯池,悠悠百年古鎮一時繁華!

湯池鎮鐵匠鋪裡,老物件(攝影 | 庫米先生)

老街記憶最深的是,一戶給神佛塑像的人家。位於老街的東入口處,這裡以前就是東閘巷子。曾經以為那家是滿族的外來戶,後來才知道是本地賈家,街坊鄰居有時候形容別人一聲不吭的傻樣,會說:“你看你可像賈□□用泥巴得的汗?”小時候,踏著老街的鵝卵石,從其門口經過,不經意間轉過頭,只見滿屋神佛之像:有大腹便便笑口常開的彌勒,有端莊優雅手捻蘭花的觀音,還有怒睜雙眼齜牙咧嘴的塑像,不知何方神聖,最是嚇人。那些神秘的塑像,讓年幼的小孩既害怕又為其神秘感所吸引。幾十年過去了,從來沒有踏進去一步,卻念念不忘至今。曾經的小夥伴們,是否也像我一樣,不知那家是否依然在做著神佛?

安徽舒城:清代文人戴名世曾遊歷的湯池,悠悠百年古鎮一時繁華!

湯池鎮全覽(攝影 | 李衛生)

自東向西沿老街行走約百米遠,位於右手邊有一條南北走向寬約一米多的巷子,這便是北閘巷了。明清時,巷口沿河那一端為老街的北門所在,這便有了巷子名稱的由來。巷口有一十來公分厚的楓香樹板門,表面包鐵皮,當時東南西北四個閘口都有這樣的厚木板門。在那動亂年代,這一扇扇厚重的大門,是街坊鄰居們防匪防盜的最後一層保障。巷子兩邊人家側牆對著巷子,幾乎每家每戶都開了側門,進出巷子十分方便;有些家側門較高,就不得不設臺階,使得本已不甚寬敞的巷子更顯逼仄了。巷子中間鋪設石板塊,其下是一條水溝,兩側住戶家的汙水從此排入街北的大河。

安徽舒城:清代文人戴名世曾遊歷的湯池,悠悠百年古鎮一時繁華!

湯池鎮,北閘巷(攝影 | 庫米先生)

過了北閘巷,沿街向西不遠處,順手邊就是鐵匠鋪了。小時候路過老街,老遠就能聽見叮叮噹噹的敲擊聲。最喜歡跑進去,裡面有碩大的手拉風箱,那是要人雙手才能推拉的動的。每推拉一下,巨大的氣流便被送到鐵爐子底下,裡面的木柴煤炭便燃燒的噼裡啪啦。待在旁邊,好不暖和。待鐵胚被燒的通紅,鐵匠師傅一手用長鉗子快速的將其鉗夾住,放在墊鐵上;另一隻手掄起鐵錘,狠狠地砸著鐵胚,我們稱之為“打鐵”。而鐵匠師傅在家鄉的稱謂便是打鐵的,有時是一個師傅打鐵,若鐵胚比較大,一般就得兩個師傅上陣了;二人輪番落捶錘,每當錘落之時,“唉嗨” 的號子便響徹小小的鐵匠鋪了。喊號子也是有實實在在的用處的,前一人的“唉嗨”聲沒落,後一人是不能落錘的,否則前者錘還在鐵胚上,後者的錘就落下來,是要出事的。在這些“叮叮噹噹”的敲擊聲中,於是便有了老家常見的摑頭、鋤摑、洋鍬、洋叉、叢擔、大撬、犁、耖、絲爪等等農具。

安徽舒城:清代文人戴名世曾遊歷的湯池,悠悠百年古鎮一時繁華!

湯池鎮鐵匠鋪裡,簡易的坩堝爐(攝影 | 庫米先生)

過了鐵匠鋪,再向前幾十米,東西走向的老街突然左拐,形成一段幾米長的南北向街道。然後再次右拐成東西向,一直不解老街何以如此走向,想來以前的大河河岸是沿著老街北面的,所以才有此佈局了。又或者轉彎處本是哪家大戶人家的庭戶?人家不願意讓開,又勢力雄厚,於是老街只能拐個彎了。在拐彎處,依稀記得左手邊曾經有家早點店,楊家的。小時候偶爾得了幾分幾毛的零花錢,便是意外的驚喜;去買一個大餃子,或者一個獅獅頭,大快朵頤一番,自是難得的美味了。

安徽舒城:清代文人戴名世曾遊歷的湯池,悠悠百年古鎮一時繁華!

湯池鎮,賣點心的楊家(攝影 | 庫米先生)

過了轉彎處再向前,就是西閘巷子了。巷子外是一條與老街相交的南北向街道,這條街道下面本是一條發源於梅子嶺的小河。在西閘巷口,據說此處曾有家造紙的小作坊,用的就是小河裡的水。後來河水實在太髒,剛好政府又規劃沿河大街,大約1987、1988年,將此小河面用樓板蓋起來,就形成了這條南北向的街道。在這條街與老街相交處,以前有位老剃頭的,在老家,小時候我們都是說剃頭的或者剃頭師傅,理髮師是後來才有的時髦詞兒。老師傅姓韓,一輩子給人們剃頭,可能從民國時就開始了。爺爺最喜歡去那兒剃頭,因為他們是同時代的人,一邊剃頭一邊嘮嗑,從跑反嘮到解放,從公社嘮到修龍河口水庫……總有嘮不完的話題。可能他們這一代經歷了太多太多,不到剃好頭是停不下來的。那時爺爺也會讓我在那剃頭,因為的確便宜,好像五毛或者一塊錢一次。那時候小孩子的我們特別害羞,是講不出什麼要求的,所以給我們剃頭最是簡單了,用那種手捏的推子,“咯嘚咯嘚”從後腦勺一直到頭頂,幾下就好。結果就是新頭丑三天,回家半個月是不敢照鏡子的,可能是頭本來就生得醜吧。爺爺一直在韓師傅那裡剃頭,直到韓師傅七八十歲幹不動不幹了,爺爺就很難找到能一邊嘮嗑一邊剃頭的師傅了。前幾年聽說韓師傅已經走了,能陪爺爺嘮嗑的人越來越少了……

安徽舒城:清代文人戴名世曾遊歷的湯池,悠悠百年古鎮一時繁華!

湯池鎮,澡堂前街道(攝影 | 庫米先生)

南北向街道,不知道是否有名字?從小我們就稱之為“池子那條街”,因為這條街的南端,有著我們小鎮名稱由來的地方——溫泉澡堂。小時候放學後和幾個小夥伴,瘋玩後,一起去裡面泡個熱水澡,那叫一個愜意。那是城關人也沒有的待遇。關鍵的是,還免費,只是年底才有負責平時打掃澡堂的人去收幾斤米或者幾塊錢,以為浴資。

湯池的老房子多是青磚灰瓦、木樑木柱,已近百年曆史。那一排排木門,一片片小瓦,無不訴說著它的久遠。老街益發的老了,好多房子都已頹圮。據一位謝姓老先生回憶,老房子多建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也許是1933年),惟有馬家的老屋是明代傳下來的。那年,打了敗仗的土匪魏道韻帥手下殘兵逃至小鎮。時有馬家,為鎮上大戶,世代行醫,馬家膏藥乃小鎮上有名的老字號。這些傷員就駐在馬家,馬家膏藥果然靈驗。不久,傷員盡數康復。臨走前,那些土匪把整個街都防火燒了,惟餘馬家老屋倖存下來。可惜馬家老屋現也已不存,其他被燒商戶不得不重新建房。

安徽舒城:清代文人戴名世曾遊歷的湯池,悠悠百年古鎮一時繁華!

湯池鎮傳統民居,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攝影 | 庫米先生)

至於何時發現溫泉?已經不知道了。何時建成公共澡堂也已不可考,惟餘戴名世的名篇碑刻,見證著湯池老街曾經的繁華。清桐城派著名詩人戴名世曾遊歷此處,歸桐後有遊記一篇《溫泉記》:

溫泉在舒城縣東南七十里。山間,泉出石下,沸而出,若釜中湯然。土人為方池於其前,相去丈餘,溝而引其水入池。旁亦有泉,相去不二、三尺,其水寒,其流細。二水皆達於溪。其池旁近之水,往往有溫者,而流不大,溫亦弗及焉。山中人及道路過者皆來浴,日夜不絕。池可容十餘人,皆裸而立池中。主人教餘浴,餘不可,乃濯足而歸。

安徽舒城:清代文人戴名世曾遊歷的湯池,悠悠百年古鎮一時繁華!

《溫泉記》石刻碑文(攝影 | 庫米先生)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晚年號南山。幼時家境貧寒,但刻苦上進,力學古文不輟。戴名世六歲開蒙,十一歲熟背《四書》、《五經》,被鄉里長輩公認為戴氏“秀出者”。年未及弱冠即善為古文辭,二十歲起開始,為塾師,授徒養親,是清初數一數二的大文人。所作文章,當時無人能及。戴名世的大名,朝野上下人人皆知。康熙四十八年,戴名世參加殿試。以戴名世的才學名氣,當世皆以為必能高中狀元。適逢御史趙申喬兒子趙熊詔與戴名世同科,在趙申喬一番運作後,名滿天下的戴名世屈居榜眼,趙熊詔高中狀元,這下可捅了馬蜂窩,天下仕林可不答應!弄的趙申喬灰頭土臉,趙以為一定是戴名世在後面搗鬼,於是決定報復。此時 “文字獄”盛行,戴名世素負史才,曾遍訪明朝遺老,蒐集野史雜史,決定仿《史記》寫明史。他的古文著作百餘篇被其弟子尤雲鶚抄錄並出版,名之《南山集偶鈔》即後來的《南山集》於康熙四十一年發行。

安徽舒城:清代文人戴名世曾遊歷的湯池,悠悠百年古鎮一時繁華!

《戴南山集》(來源 | 網絡圖片)

此書一經問世,即風行江南各省。但書中錄有南明桂王時史事,並多用南明永曆年號,被趙申喬參劾,以“大逆”罪下獄,兩年後被處死。此案株連數百人,震動儒林,甚至桐城派開山鼻祖方苞,因給《南山集》作序,也被牽連其中,後免死,以白衣入值南書房,這就是著名的清初三大文字獄之一的《南山集》案。此案於雍正年間平反。文革期間,戴名世墓被毀,上世紀八十年代重修,墓雖再修,世間再無戴先生!今我縣湯池受惠於先生才學,以一篇溫泉記為天下知,再讀先生此文,不禁唏噓。


  • 作者:庫米先生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