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承包熱”後,又出現“退租潮”,為何有些承包大戶紛紛不幹了?

Sunchild


本人採訪過大包乾帶頭人小崗村的嚴金昌,嚴立華等幾位老先生。對於每年階段不一樣,承包的熱情也會隨之變華。對承包熱和退租潮我是這麼看的,從1978年小崗村包產到戶之後,家庭聯產承包席捲全國,是因為當時我們的收入以農業種植為主,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或獲得一定經濟收益只能靠種更多的地,所以大家想辦法去承包地,當時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而後來隨著種植糧食產量增漲,解決了溫飽問題後開始發展經濟,一部分人去沿海城市打工,獲得了更多收益,而沒有人種植的承包地都流轉到一些種植大戶,種植更具有經濟價值的農作物,獲取更高的收益;再後來很多人離開了農村在城市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而大型植企業開始進入農村,成片流轉承包土地,進行大規模的機械作業,可以獲得更高的產出,而一些之前承包的種植大戶在種植人工,化肥,種子等上漲的情況下越來越難獲得更高收益,與大型種植企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相比越來越不具備優勢,所以有一批種植大戶退場。這也是歷史現像,所以有很多出現了退租潮。


美麗新鄉村


這些年在農村經常聽到“流轉土地”及“土地流轉費”,隨著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在農村的大多數是老人,導致很多土地荒蕪,同時也隨著打工時間的推移,很多人選擇回鄉發展,比如種養殖。

以前種養殖,在農村最缺的就是土地,各家各戶自己耕種,想要規模發展挺難,如今,大部分土地荒蕪,部分人開始搞特色種養殖,“土地流轉”就在農村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前些年,社會上掀起一股瑪卡熱,各種媒介吹噓其作用,西南各省很多農戶開始大面積種植,尤其是雲南。這期間農村閒散土地被大面積的流轉出去,經過幾年的熱炒後逐漸開始跌下神壇,種植大戶紛紛退出轉戰其他領域,於是退租潮出現;

筆者家鄉地處雲貴高原大山,地勢平坦是難得的山間壩子,在當地來說,雖然是種植水稻的好地方,但是撂荒的也多,後來外地有人來我們這租地種植太子參,開始一兩年太子參價格高達120元一斤,後來幾乎家家戶戶種植太子參,隨行就市,太子參價格降到30元一斤,很多租地種太子參的農戶及外地老闆一樣,虧了不少,於是出現了退租潮。

在農村流轉土地的,大部分人開始是為了補貼而大面積流轉土地,當補貼拿到手後就準備退租,導致很多農業項目半途擱淺。除了騙取補貼,農業項目投資大、見效慢,很多人因技術而失敗,這也是出現退租潮的原因。

以上是毛哥對農村退租潮的看法及理解,你怎麼看?


下壩毛哥


我在其他的回答裡也提到過相似的答案,農業還不成熟,不穩定,這種行業沒有資金注入,別人幹一年不如去工地搬一年的磚,有些人說沒有匠人精神,你們的父輩,或者爺爺那一輩那個不是在地裡辛辛苦苦的做,不過隨著國家對農業的重視,農業已經往好的方向去發展了,隨著國家的一些惠農政策的發佈,很多年輕人也願意在家種地了,因為互聯網的普及是的農民種出來的東西可以賣出去了,索然目前農業不太成熟,但是我相信會越來越好


陽陽農村記事


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國家對於種植這一塊缺少匠人精神,太急於賺錢。日本農業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對質量的把控對品質的極致追求成就了日本的農業。所以我們的農業最應該做的就是如何種出好的東西,而不是種好多好多東西。就現在來說我們農業對於品質這方面的欠缺還是有的,如何種出有機的東西。如何使土地恢復到能種出有機物,如何不使用化肥農藥種植,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承包戶不掙錢,是因為我們不缺少蔬菜,相反的我們還產能過剩。我們缺少的只是好的蔬菜。


李仁16


錢鍾書寫了一本書叫《圍城》,說的是圍城內外的事,外面的想打進去,裡面的想打出來,承包熱和退租潮也就是這麼回事。


徽州老農


糧食好賣,都願意種,糧食便宜,投資太大,沒有賬算,


秀忠秀


1、補帖問題

2、市場預見性不夠

3、技術增產、增質

4、成本控制

5、沒有完全實行進行農業現代化操作,應該採用土地經營權入股方式就可以了


紅芋頭優品


因為辛勤的勞動付出跟收益不成比例,有的還虧損,所以都不想幹了吧!


先賺t一個億


租金,肥料,人工等高了,但是農作物產出的收購價低,收入不夠高,甚至賠本。


伊犁薰衣草館


你這個問題很簡單

1 國家補貼逐年下跌

2 糧食價格太低

3 現在的承包大戶大部分都是搞傳統農業

所以造就了大家看不到利潤 都說商人逐利 現在是社會逐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