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這是一部上世紀的電影,可它的故事,說的分明就是當下的我們。

有網友評論:看的時候心裡發涼,這個故事,那些臺詞,甚至主角的心理活動,簡直就是我自己了。

這是那個大時代下,一個奮力奔跑,卻不斷跌跤的故事:《獨生子》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1936年,日本,信州。

這是日本的一個小山村,信息閉塞,經濟落後。

這裡稍有出息的人,都想往東京跑。

他們說:這鄉下資源有限,只有去東京,那裡什麼都有。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良助,也不例外。

良助家很窮,根本無法供他讀書,但去東京只有讀書這條路。為了供他讀書,母親變賣了祖屋和祖田。

良助信誓旦旦地對母親說:我一定會成為偉人的!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後來良助如願以償,終於定居東京。

母親一直以兒子定居東京為榮,周圍人也覺得她兒子爭氣,能在大城市發展。

他們總說:你真是個幸福的人。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27歲這年,良助打算接母親來東京玩,這也是他離家幾十年,第一次把母親接到東京。

這天,良助穿了一套西裝,搭配了頂帽子,特意租了一輛車,滿心歡喜地去接母親。

返程路上,良助熟練地,為母親介紹著東京。

他儼然一副成功人士的派頭,似乎他征服了東京,宛如這個城市的主人。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可實際上,光鮮的外表下,是另一副不堪的模樣...

其實,良助根本不像表面上那麼成功。

在東京打拼多年,他只是個不入流的夜校老師,工資低得可憐,還要養活三個人。

租住的地方,是偏遠的貧民區。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良助其實不想母親來東京。

他說:她突然過來,搞得我預算吃緊。

但對於母親,有些恩情得還,有些孝道得盡,畢竟母親已不再年輕。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所以,為了帶母親去最熱鬧的地方,良助不惜賠著笑臉找同事借錢,妻子甚至賣掉自己的和服,湊了一筆錢給良助...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母親臨走的前一天,良助終於問出了那句,深藏於心的話:

媽,你對我失望嗎?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這部《獨生子》上映於1936年,雖然極為古早,卻在豆瓣上得到1549人的評價,評分8.3。

有網友評價:每個人都有一幅永遠端莊的笑容,但笑容下面盡是百事哀。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獨生子》是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奠定風格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有聲電影。

小津安二郎,是一個很叛逆的導演。

在他的那個時代,對電影有著諸多的要求,要講究“文法”,講究“電影性”。

但在他看來,這些條條框框,刻滿了兩個字:無聊。

他的電影,從不講究“文法”,更不講究“電影性”。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比如,那個時代,有個基本“文法”:拍悲傷時,導演一定會用大特寫,去突出演員的面部表情。

到小津這裡,悲傷的情緒從不用特寫,而是反其道而行,用遠景。

他說:不強調悲傷,不作說明,只是表現。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小津的電影風格,可謂是獨樹一幟。

他奠定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日式電影”:只有瑣碎的日常,沒有激烈的衝突,只有平凡的生活,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在《獨生子》中,良助困窘的生活,小津並沒有直接表現。

他採取了一個迂迴而高明的手法。

一天晚上,良助“斥巨資”買了三碗叉燒拉麵,然後鏡頭就是一家三口吃拉麵。

這個場景,初看時沒什麼特別,但結合了良助的情況後,發現他在吃這碗麵時,特別香,面不放過,湯也不放過。

只有生活困頓,不經常吃叉燒拉麵的人,才會吃得如此光盤。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這就是小津的電影,清透、寡淡,猶如一杯白開水,但慢慢品時,會有一種回甘的餘味。

這也正是小津所要追求的。

他說:電影,是以餘味定輸贏。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在《獨生子》中,你會看到很多遊離於主線之外的鏡頭:屋子的角落、窗臺邊的杯子、地板上的帽子...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這樣的風格,小津拍了一輩子。

到了晚年,小津的作品被不少人批評:過時、老套、重複。

面對這些批評,小津巧妙地用了一個比喻:

我是開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飯,不可能好吃。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1963年,小津逝世,他一輩子沒有結婚,最後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了一個字:無。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火團熄滅,但火種仍在。

如今,許多日本導演的電影中,仍能看到小津的風格。

比如,山田洋次為了致敬小津的《東京物語》,拍了《東京家族》,以及《家族之苦》系列。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我最喜歡的導演:是枝裕和,其電影同樣充滿了小津的風格:家庭題材、故事瑣碎、大量的長鏡頭...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海街日記》劇照


即便在好萊塢暴風的裹挾下,日本電影依然以極其強大的文化自信,堅守著自己這獨特的拍攝風格,

這種拍攝手法,成為了獨特的“日式風格”。

這種風格,更像是潤物之水,一點一滴融進全球視野。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海街日記》劇照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步履不停》劇照

是枝裕和曾獲得戛納電影節七次提名,並憑藉《如父如子》《小偷家族》,分別獲得戛納的評審團大獎,以及戛納分量極高的金棕櫚獎。

2019年,憑藉《小偷家族》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本屬於東方式的情感,卻在西方得到了共情。

這條獨有的日式電影血脈,永遠有優秀的日本導演來承襲,它不會斷,也不可能斷。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當把目光從日本拉回來時,我們靜下來想一個問題:中國電影,難道就沒有獨屬於自己的敘事風格?

當然有:在大時代的洪流中,窺探小人物的命運。

然而,在一段時間內,不少中國導演迷失在好萊塢的工業製作下,拍什麼都講求“大”:大製作、大宣發、大明星、大場面、大特效。

大是大了,卻看不到一點感情和靈魂。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幸運的是,在最近幾年,有不少導演迴歸現實,著眼於中國歷史和社會,以及大背景下的小人物。

比如,講述女學生被性侵的《嘉年華》;反映藥價問題的《我不是藥神》;再現上世紀中國社會的《地久天長》...

難能可貴的是,這些電影還能在大熒幕上,與我們相遇。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電影是不會消失的藝術,它可以承載百年的世事變遷,也可以記錄每個時代的人物故事。

我們可以通過《活著》,看到一個時代的變遷;通過賈樟柯,看到山西汾陽的小人物的生活;通過《地久天長》,看到父母生活過的社會...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所以,才需要更多的導演,記錄下我們這些小人物,正為什麼而發愁,又為什麼而開心,我們追逐著什麼,放棄什麼,因何憤怒,又因何而流淚...

在百年後,我們的子孫才會知道:原來那個時代的他們,曾這樣活過。


豆瓣8.3,太扎心了,這電影如果翻拍,我第一個買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