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17歲男孩跳橋自殺談我如何用英國式教育化解和叛逆期女兒的矛盾

4月17日晚10點左右,上海盧浦大橋發生一起17歲男孩跳橋事件。

17歲的湯某系中華職業學校二年級學生,應當天和同學打架,被母親批評,兩人在車上發生口角。

就17歲男孩跳橋自殺談我如何用英國式教育化解和叛逆期女兒的矛盾

視頻顯示,車行至盧浦大橋時,車突然停下,湯某從車中衝出直奔向橋欄杆處,縱身跳下,母親緊其後,試圖抓住兒子的腳,但只是觸摸到他的腿部。母親向橋下望去,然後一下跪倒在地,雙手拍打著地面,悲痛欲絕。

民警在盧浦大橋下方世博大道中心綠化帶內發現湯某,經120確認當場死亡。

就17歲男孩跳橋自殺談我如何用英國式教育化解和叛逆期女兒的矛盾

我看很多讀者在新聞後留言說,媽媽也沒做錯什麼,這孩子為什麼要這麼狠心呢?相信很多父母都會認為是這個孩子太懦弱或太倔強,和同學打架父母別說是說兩句,就是打兩下又怎麼樣?就這都受不了,以後上大學怎麼能承受得了來自各方面都壓力呢?

最近幾年,我們中國大學生自殺,青少年和父母發生爭執後負氣自殺大現象屢見不鮮。我們做家長的有沒有想過出現這種現象,到底是什麼原因?

1、物質條件的提高,寵愛增加,使孩子的自尊心增強,對尊重的需求也在增加。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條件是過去無法能比的。在經濟和物質方面,每一位做父母的都是竭盡全力的把最好的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家庭所有的寵愛都集中在獨生子女身上。他們的自尊心也在加強,對尊重的需求度也在增加。但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很多做父母表現的愛之深恨之切。大多父母都採取一種簡單的直接的批評式的,甚至是打罵式教育方式。而批評和打罵式這種傷孩子自尊的方式,他們的心理是不能接受的。

2、孩子叛逆是孩子成熟的一個自然現象,是在力爭得到尊重的一種表現。

我們經常說孩子都會經歷一個叛逆時期,是一種正常的表現。但是,不僅是這樣。叛逆期的孩子經常和家長髮生爭執,大多時候是因為,他們對很多事情已經有一定的認知和判斷能力。雖然有些時候並不完全正確。但他們認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對的,或者說那樣做有自己的道理,不想聽從父母的建議,更不願聽父母的說教和批評。當父母批評時,心中不服,所以和父母爭執;另一種情況,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不能接受父母的訓斥,這樣傷了他們的自尊心。

就17歲男孩跳橋自殺談我如何用英國式教育化解和叛逆期女兒的矛盾

3、孩子的自尊心在什麼時候都應受到保護。

我們都知道在英美家庭中,父母稱呼孩子孩子從來都是寶貝、甜心、親愛的。和孩子講話一貫都用禮貌用語,如:請,謝謝,對不起。我們中國人一直認為,這只是他們的一種風俗習慣在語音上的一種體現,這種方法太虛。認為和孩子之間不必那樣客氣,見外。

就17歲男孩跳橋自殺談我如何用英國式教育化解和叛逆期女兒的矛盾

首先,他們用這些暖人心的稱呼不斷地向孩子表達了他們對孩子的愛的同時,用一些禮貌用語充分地表現了他們對孩子的尊重。而這種尊重的目的是在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受到傷害。從而讓他們充滿自信地去做任何挑戰自我的事情。因為一個孩子的自尊心長期受到打擊,是會缺乏自信的。而這種保護孩子自尊心從而保護孩子自信心的方法是他們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在做的。

其實,他們的這種對孩子的愛稱是和孩子親近的一種方式。而用禮貌用詞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的表現。而尊重孩子是有助於緩解叛逆期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的。

剛開始,對於英國父母對孩子的客氣和禮貌的態度,我和很多國內的家長想法一樣,不以為然。所以,以前我和許多家長教育方式一樣。當認為孩子做的不對時,就直接告訴孩子,哪裡錯了,應該怎麼怎麼做。如果下次再犯錯就會開始以批評孩子的語氣。漸漸地,孩子變得很敏感。孩子敏感實際也是缺乏自信的一種表現。但我從來沒有意識到是自己長期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敏感和缺乏自信。

直到女兒十四、五歲時,開始和我爭辯。當給她指出她做錯的地方時,她會很生氣,說我總說她這不好那不好。當教給她做事的方法時,她認為我不對,要按自己的想法做。做錯了,我會責怪她沒聽我的,她會找出一些別的理由。很多時候,她的話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往往僅不起推敲。看她那樣,自己心裡著急,總想找機會指出她自身存在的問題。經常倆人逛街時,我總想趁機告訴她,她存在哪些問題,應該怎麼改。但每次都會爭吵起來。在家爭吵時,氣急了還會打她。被打之後,她看我的眼神和看見仇人沒什麼兩樣。

一次,為吃薯條,十五歲的女兒和三歲的兒子打了起來。炸了盤薯條,讓女兒端去,放在桌子上吃。兒子見後,急忙趕過去,由於兒子夠不著,女兒遞給兒子一根短的。誰知兒子嫌小,把薯條往地上一扔,用胳臂拐了一下女兒,就爬在沙發上哭了起來。而女兒不依不饒在兒子屁股上連打了三下。我和老公連忙制止後,都開始批評女兒不對。說她一不該拿短的薯條給弟弟,第二不該看到弟弟哭後,還要去打弟弟。

就17歲男孩跳橋自殺談我如何用英國式教育化解和叛逆期女兒的矛盾

對於兩人都批評她,女兒反映很激烈。在屋裡一邊哭,一邊大吵大鬧起來。氣得好脾氣的老公都想打她了。我也氣得發抖,看到手邊的電視遙控器,我當時有想拿起遙控器往她身上砸的衝動。但是,想到上次她給我看被我打青的胳膊,和發現她自己用刀在手腕上劃的一道道癒合的傷口印。心裡顫了一下。我忍著坐在沙發上一動不動,眼睛死死地盯著女兒。

此時,腦海裡突然想起,剛到英國時,在教會認識的薩拉對待女兒要買可洗染髮劑的情景。當時薩拉的10歲的女兒一路上不停的糾纏,而薩拉一邊開車,一邊很平靜地回答:對不起,親愛的,不可以。或者是,寶貝,不行... ... 。我發現,每次薩拉在拒絕孩子說“不”之前,都會帶上“對不起,親愛的或者甜心”。

想到這,我想今天換種方式試試。我讓繼續和女兒在爭辯的老公帶兒子出去。我從沙發上站起來,走向氣憤而傷心的女兒。她很警覺地瞪著我。我“噗呲”笑出來,抱著她說:“好了,好了,看把我女兒氣的,這麼漂亮的臉一哭就變醜了。”

女兒生氣地說:“你騙誰!我知道,你就想打我!”。邊說邊扭咧著掙脫我的懷抱。看來,那會想用遙控器砸她的想法,被她看穿了。

我不再提她的錯誤,完全改變了我的初衷。說:“寶貝,對不起,是媽媽沒有考慮到你的感受。弟弟用胳膊拐你那一下,一定很痛,不然你不會那麼生氣地打他。”

“你才不會真這麼想呢”嘴上這樣說,但女兒氣此時已消了一大半。我接著說:“媽媽是認真的。別哭了,弟弟這會還在哭,等他不哭了,媽媽讓他向你道歉。”

女兒說:“他如果向我道歉,我就向他道歉!”我一聽,趕緊表揚女兒說:“我女兒能想到向弟弟道歉,說明我女兒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這說明我女兒是懂道理的。能向弟弟道歉這更是一種了不起的舉動。只是,弟弟現在還很委屈,還在哭,只能等他不哭後再向你道歉。你先洗下臉,待會我陪你去看電影,好嗎?”。一邊說,一邊雙手捧著女兒的臉給女兒擦眼淚。

令我沒想到的是,女兒情緒很快穩定下來。並先去向兒子道了歉。一會姐弟倆又開心地玩起來。讓我驚喜的是,我這個舉動,突然扭轉了激烈的場面,讓整個局勢向好的方面發展了。我突然想起多年前,一位成功地教育出一兒一女的老先生,當老公問他是怎樣把孩子教育的那麼成功時,他告訴老公說:“小安,教育孩子沒別的,“誇”死人不償命。”

從此以後我完全改變和女兒以往的說話方式,不和女兒爭鋒相對。對於女兒說出的話,先給於肯定,說她有一定的道理,但有是總會加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讓她做判斷,做選擇。即便是她堅持自己的想法也沒關係。兩年以來沒再和女兒發生衝突,女兒和我的說話方式也有了改變。

老先生說的“誇”相信,大家都知道是誇獎,也是對孩子的鼓勵的意思。可能看到這裡,會有很多人會說,對孩子就只是鼓勵就夠了嗎?只說好聽的,不給孩子一些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的內心更脆弱嗎?其實,在前進過程中的失敗,是孩子在總結經驗的同時,對他們來說就是一次挫折教育。

其實,孩子堅強的根源也在於對孩子的鼓勵。孩子是在鼓勵中變的強大,批評和打孩子根本不是挫折教育的一種方法。只會讓他們變得更沒自信,更脆弱。但有很多家長卻走不出這個誤區,總說,連批評和打一下都不能接受,他們怎麼能承受上大學後所面臨的壓力呢?

早有像達爾文,湯姆金斯,埃克曼這些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生物學家,通過對嬰兒出生時期開始對刺激所產生的各種如好奇,喜歡,驚訝,痛苦,憤怒,恐懼,羞恥,厭惡和沮喪等反應。而

人對這些痛苦,憤怒,恐懼和羞恥等反映會產生一種本能地抗拒和逃避。這就給了那些因壓力過大而自殺的現象一個合理的解釋。

相信,有一點很多國內的家長也都感受到了,國外的孩子在運動方面和外出解決事情的能力方面比我們中國的孩子普遍要強。不論是在玩玩具、運動方面以及生活中,英國父母從小就鼓勵孩子做一些看似超出年齡範圍的事情。

在公園中玩時,你會看到兩歲左右的孩子滑著滑板,或是騎著兩輪車從你身邊飛快地滑過。或是看到年齡很小的孩子,爬的很高,看似對孩子來說很有難度。但父母只是在一旁靜靜的觀看著,需要幫助時才會出手。鼓勵是給孩子挑戰自我的勇氣,挑戰自我讓他們自身變得更強大。

當孩子失敗時,他們首先需要的是安慰,不是批評式的教育。作為父母我們,首先告訴他們失敗是正常的,失敗是經驗積累的一個過程。父母不必因孩子沒聽自己的犯了錯誤,就責怪和批評孩子。

那麼最後,我想再回到這個跳橋的孩子的問題上來說說。如果是國外的父母,他們首先會問孩子有沒有受傷,讓孩子知道,父母最關心的是他們是否受傷。然後再瞭解打架的原因和細節。讓我們以最壞的情況為例。即便這個孩子是輸理的一方,先動手打人。父母也不能一張口就批評。可以告訴孩子說:我想當時一定是對方說話讓我兒子很生氣,才動手打的人。但是兒子,想想咱們有沒有更好點的解決辦法呢?想到和人打架,你也會被打,爸媽會很心疼。相信這種溫和的方式和談論打架的問題是不會讓孩子氣的跳橋的。對於倔強的孩子我們更要注意我們的方法和方式。

或者,當和孩子講道理,發現孩子並不贊成我們所講的時,我們不要非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和批評。當看到孩子很生氣時,我們要立刻放棄和孩子的爭辯,避免爭鋒相對的場面。因為孩子在氣頭上說什麼也無濟於事。只有等他氣消後再談。當爭辯讓孩子很生氣時,我們要對孩子說聲對不起,忽略了他的感受。出現爭鋒相對時,家長必然要學會向孩子低頭的方式。

很多家長認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但是,在用我們的方式行不通時,必須要換別一種方式。如果強行地繼續下去,事情只會越糟。

以此為轉折點,從此以後我完全改變和女兒以往的說話方式,不和女兒爭鋒相對。對於女兒說出的話,先給於肯定,說她有一定的道理,但有是總會加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讓她做判斷,做選擇。即便是她堅持自己的想法也沒關係。

我會找一切的方法去誇獎女兒,比如週末她到鎮上圖書館去看書。中途我會發微信誇獎她知道安排自己的複習時間,說以前是自己錯怪了女兒。

就17歲男孩跳橋自殺談我如何用英國式教育化解和叛逆期女兒的矛盾

女兒以前在國內完全按獨生子女養到十歲。所以不願做家務。以前冬天早上起來後一直不願意開暖氣,認為自己吃完早餐很快就去上學了。一天她自己偶然開了暖氣,儘管她是因為她自己感到冷才開,並不是為我和兒子。我特意發微信,向她表示感謝。沒想以後,她每天早上都會開,有時忘了,在臨時出門之前特意為我們把暖氣打開。

就17歲男孩跳橋自殺談我如何用英國式教育化解和叛逆期女兒的矛盾

當女兒考試成績出來,達到了她所要報考的大學的成績時,她第一時間告訴我,我也通過微信向她表示祝賀,對她說聲:辛苦了!

就17歲男孩跳橋自殺談我如何用英國式教育化解和叛逆期女兒的矛盾

這種用英國式的方式和女兒溝通,我和女兒的關心並沒疏遠,而是更加親近了。我們經常一起看電影,逛街。她經常給我講她們同學之間發生的事情,遇到不開心,她也會告訴我。不再向以前自己悶在心裡。

當然,自己有時心情不好時,還是有失去耐心時侯。當女兒生氣時,我會向她說對不起,是媽媽心情不好。女兒就會問我為什麼,我也會向女兒傾述。這樣,女兒也能理解。

因為引用英國人的對待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讓我走出了和叛逆期女兒的戰爭,也讓我走出了教育孩子的誤區。女兒正在一點點改變,我和女兒的關心也在向一個良性方面發展。寫這篇文章,希望對和曾經的我一樣,還在誤區中的父母有所幫助。能夠減少孩子跳橋、自殺這種慘絕人寰的悲劇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