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俄戰爭時日本能贏,二戰時期日軍卻被蘇聯打的潰不成軍?

放縱3


國家之間的戰爭從來都不是單純的軍事對抗,還涉及到經濟、外交等多個方面。跳出單純的軍事角度會看到不一樣的歷史。

先來日俄戰爭為什麼贏

當時的日本還沒陷入集體瘋狂之中,國家還掌握在一些對國家實力、世界局勢有清醒認識的政治家手中。

日清戰爭結束後,日本獲得了巨大利益但也招致了西方列強的不滿,因此導致了三國干涉還遼的發生。並且同樣地處東北亞的沙俄勢力藉此深入中國東北與剛吞併朝鮮勢力準備向東北延伸的日本形成了正面對抗。

日本當時政府的幕後元老山縣有朋、桂太郎等政治家清楚的知道當時的形勢,因此提拔主張與英國結盟的小村壽太郎出任外相。當時的英國還是日不落帝國,雖然在二次革命中落後,但還是當時世界霸主、經濟的中心。有英日同盟做保護,日本就有了與俄國作戰而不重蹈日清戰爭覆轍的把握,同時還有了強有力的外援。

同樣藉助英國是金融中心的緣故日本可以很容易籌集到軍費。應知道當時的戰爭還沒有進入到總體戰時期,軍費的來源除了國庫盈餘,就只有發現國債了。尤其是這樣全面的戰爭只有通過大規模發現國債來支撐戰爭,當然當時日本出了個厲害的金融家高橋是清,他不僅通過手段將日本的國債快速賣出,同時也藉機打壓了沙俄發行的戰爭國債。贏得了金融戰場上的勝利。

良好的國際環境,經濟戰上的壓倒性勝利,日本只剩在沒有軍事代差出現的日俄戰爭盡情戰鬥去獲取勝利了,當然日本最後做到了。(戰爭局勢日本積極進攻,沙俄被動應戰)

反觀二戰中的日本為什麼會輸

軍事技術、軍事思想上已經嚴重落後於西方,戰爭思維雖然出現了總體戰思想但奈何國內經濟與西方的差距過大。

同時二戰中的中央決策者像一個沒有理智的莽夫一樣。外交上為侵略退出國聯直接與世界秩序相對抗,與兩個還沒有站在世界中心卻想站在世界頂端的國家相聯合卻不能相互支持。

最終與蘇聯戰爭的結果是,小大打不贏,大打沒有國力支撐和良好的外部環境(日本有北進想法,卻因為英美的經濟制裁連侵華戰爭都進行不下去,為繼續戰爭而被迫南進與英美開戰)。直到二戰結束前國力耗盡的日本最終被蘇聯無情碾壓。


歷史小知


誠邀,如題。日本軍隊能在日俄戰爭打敗沙俄,卻在幾十年後的二戰中被沙俄的繼承者蘇聯狠狠扇了一耳光。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小編以為原因出在兩次戰爭爆發的時間不同。



先說說日俄戰爭吧

日俄戰爭是沙俄和日本為了爭奪遠東利益在中國東北爆發的戰爭,諷刺的是,當時的清朝政府居然還宣佈“中立”,在自己的國土上殺自己的居民,居然還裝沒看見,沒指望了。


扯遠了,回到正題,其實這場戰爭爆發時日本準備充分,動用了全部陸海軍力量與沙俄遠東力量交火,日本雖然勝利,但是戰後也基本癱瘓了,所以並不是日本戰鬥力比沙俄強,只不過是日本閃電戰加上以全國兵力去打沙俄遠東軍隊,獲勝並不奇怪,實際上日本勝利了但是什麼也沒有得到,沙俄甚至叫嚷“不割地也不賠款,大不了再打一架”。

蘇聯攻打關東軍時期就不同了。

這時候是二戰末期,日本在中國,東南亞,太平洋戰場接連失利,美軍戰鬥力甚至都能去日本本島溜達一圈,日軍銳氣盡喪,反觀蘇聯,由於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短時間內已經成為不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蘇聯紅軍枕戈待旦,準備充分後突襲日本關東軍,日軍兵力,裝備,士氣都沒有優勢,自然難以招架。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之所以日俄戰爭和二戰中的日俄對決出現完全不同的結局,只是因為:

鬼子已經不是以前的鬼子了,毛子也不是以前的毛子了!

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是我國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戰爭,這場戰爭最奇特的地方就在於交戰的雙方在我國的土地上大打出手,而清政府卻之鞥呢屈辱地選擇“中立”。主人成了看客,客人卻在為反客為主的權力爭得不可開交。

在這場奇特的戰爭中,新生代的日本帝國擊敗了傳統落後的俄羅斯帝國,引發了其後一系列革命運動。日軍也因此在遠東獲得了更大的權益,勢力更加膨脹!

但是,僅僅過了30多年,日軍在和蘇聯軍隊的交手中,卻被吊打得潰不成軍,一場諾門坎戰役徹底斷送了日本北上西伯利亞的夢想。

那麼,導致結局迥異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實力碾壓下,日本的取勝是僥倖

日本雖然經歷了黑船事件後的明治維新,但是日本的綜合國力確實還不是很強,真的不強!

在甲午戰爭時,日本可以說集合了20多年來所有的資本,堵上了日本的國運,最後取得了孤注一擲的勝利!而勝利帶給日本的好處太多,最直接的就是高達2億兩的白銀,這些白銀在日本的近代化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日本的教育以及軍工貢獻了的大量資本,直接導致了日本具備了發動侵華戰爭的實力!

但是,日俄戰爭時期的日本,實力上確實不如沙俄。

雖然沙俄改革拖拖拉拉,發展有氣無力,在歐洲國家面前就是個超大號的病貓,但是在亞洲,沙俄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日本之所以取勝,靠的是在海戰中偷襲旅順港,並以逸待勞攻擊俄國繞了大半個地球的波羅的海艦隊,俄國在海上一敗塗地。

另外,在東北的旅順、奉天等戰役中,日本人靠著不怕死的勇氣,終於擊敗了補給困難的沙俄軍隊。

可以說,日本人不僅勝得不全面,而且不徹底。如果沙俄和日本攤開了打,日本是必敗無疑的!日本在戰後沒有得到沙俄一分錢的賠款就是實力的間接證明!

歸根結底,日本的國力,是有瓶頸的。因為國土面積小,導致日本的綜合國力和沙俄不是一個數量級。

日俄戰爭如此,蘇聯時代就更是這樣了。二戰時期的蘇聯,已經在斯大林的帶領下完成了兩個“五年計劃”,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不僅如此,因為1929年經濟危機的蔓延,日本深受其害。但是蘇聯因為不受影響,反而吸納了大量的西方國家資本,經濟發展更加迅速。

到諾門坎戰役時,日本雖然準備充分,但是已經完全不是蘇聯時期的對手!

2、蘇聯不是一個國家在戰鬥

和甲午戰爭中的西方列強站隊中日一樣,在日俄戰爭中,包括清政府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都進行了站隊。一如既往地,西方國家還是站在日本一方!當然,中立的清政府也在幫助日本!

因為沙俄歷史上幾乎和所有的國家發生過直接的衝突,可謂敵人遍天下,因此找到理由群毆沙俄並不為過!

而此時的沙俄雖然內外交困,但是仍然在我國的東北瘋狂蠶食。甲午戰爭中,沙俄的“黃俄羅斯”計劃加速,眼看清朝長城以北就要成為沙俄的勢力範圍,美英法等國坐不住了。

要知道,一旦“黃俄羅斯”計劃成功,清政府的領土先放在一邊,美英法等國在遠東地區的利益將會受到巨大威脅。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實效,英國在英屬印度的權益將會面臨直接的威脅!

所以,他們不允許沙俄在遠東坐大,日本成為一個很好的槍手!

在日本挑戰沙俄時,英國等國家是默許和縱容的,不僅給日本給錢給裝備,還用實際行動支援日本,比如在歐洲挑事拖住沙俄,封鎖蘇伊士運河迫使其不得不繞遠。最終幫助日本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日俄戰爭時期的沙俄和很孤獨,但是二戰時期的日本更孤獨。

在1939年諾門坎戰役爆發時,美國在給日本進行資產凍結,石油禁運,我國在華北華中等死死拖住日軍主力,使其不敢放心北上!

到德國發動二戰後,蘇聯更是和美英等國站在同一個陣營,組成同盟國集團,而此時的日本除了自己,還是自己!

因此,二戰時期的日本敗於蘇聯是必然的!或者說敗於同盟國是必然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從日俄戰爭到二戰,雖然才過了30多年,但是世界軍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僅是武器裝備,還包括作戰思想。而俄國經過了一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二戰等歷史變革後,已經站到了世界潮流的前端。

反觀日本,一直在守舊中前行。不僅制式武器一直是三八大蓋,就連作戰思想也停留在“一戰定乾坤”的戰術性戰爭層面,這樣的軍隊面對蘇聯是必敗的!

再者,高度集中制度下的蘇聯軍隊更有凝聚力,更有戰爭潛力,更有徹底打敗日本的能力!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在“日俄戰爭”中,沙俄投入兵力120萬,日方則為109萬。沙俄方面戰死1.2萬(死亡1.4萬)、傷15萬、被俘7萬,損失艦船98艘,這一損失不可謂不大。日方戰死3.5萬(死亡8.3萬)、傷15萬、被俘0.2萬。相對來說,日本死傷更大但最終獲得勝利。

(1)日方的勝利並非我們理解中的那麼大

其實,“日俄戰爭”的戰爭時間越長越對日本不利。例如日本可調用的兵力嚴重不足,日軍參謀總長山縣有朋對首相桂太郎言寫信匯報戰爭情況時就說:“敵在其本國尚有強大兵力,與此相反,我已用盡一切兵力……自開戰以來已損失大批將校,今後不能輕易得到補充”。

山縣有朋

“日俄戰爭”是帝國主義列強將針對國際爭霸形勢、中國利益而爆發的“狗咬狗”戰爭。對當時的世界局勢產生重大影響。

(2)“日俄戰爭”中沙俄是被群毆,“二戰”中日本被群毆。日本是在英國、美國全力支持下獲勝,從某種意義上日本的支持者實力更強大,相反“二戰”時期,日本是被群毆;沙俄是在德國支持下失敗,加速了“俄德法”聯盟的破碎速度

“俄德法”之間,因為沙俄的實力比較強大。法國希望利用“法俄”聯盟制衡德國,德國也是如此。因此,這個聯盟之間本來就不穩固。

首先:英國徹底打敗沙俄,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霸主”,但德國成為英國的主要敵人。

其次:以英國為首的“國際聯盟”日益強大,法國因不再信任“法俄同盟”,在“日俄戰爭”中就確定了與英國保持一致的國際外交戰略。

同時,“俄法德”同盟中的德法矛盾日漸尖銳,沙俄再戰敗,已經失去了“盟主”地位。德國與沙俄之間的矛盾因為盟友關係消失,而日漸加重,德國和奧匈帝國之間形成更穩固的同盟關係。

(3)“日俄戰爭”中,中方受日本花言巧語欺騙,更傾向於日本暗中相助;“二戰”中中國人民對日本進行“生死一戰”,整個亞洲對日本侵略都進行反抗。小小國家與世界為敵自不量力。

最後,某種程度上在日本和沙俄之間,因為沙俄藉助“八國聯軍”佔領東三省且有吞併之心,並無惡不作。因此,清廷和地方百姓都在某種程度上傾向日本。

因此,“日俄戰爭”中,沙俄是與多方角力,沙俄屬於被群毆的一方。

“二戰”則不痛,日本和德國與全世界為敵,日本屬於區域性列強,德國屬於世界性列強。

在非洲、拉美地區因為英美殖民拉丁、非洲,許多國家都對英美殖民痛恨不已。所以,某種程度傾向德國。日本則不同,在亞洲地區到處侵略,雖然你打著“大東亞共榮圈”,但不是所有人都會欺騙。


坐古談今



說起來很諷刺,不管是日俄戰爭還是二戰時期蘇日之間的戰爭,它們的目的都是為了能夠在中國這塊肥肉上啃上一口。

日本為什麼能夠打贏日俄戰爭,可是二戰時期卻被蘇聯打得“潰不成軍”?這個問題提的多少有些問題,我慢慢說吧。

說日俄戰爭,首先要從中日甲午戰爭說起。

1894年日本通過在朝鮮製造事端,在清政府介入時趁機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更有趣的是當時的清政府從上到下,所有的人的眼睛都在盯著一件事,慈禧的60大壽。李鴻章為了給慈禧慶壽,也沒心思管甲午戰爭,甚至為了所謂的“保存實力”讓北洋海軍躲進了威海衛這個死衚衕裡,結果讓日本人給一鍋端了,花了10餘年心血、花了無數金錢打造的讓李鴻章引以為傲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此時又臨近慈禧壽誕,所以清政府認為不能夠繼續打下去了,只能向日本求和,於是有了《馬關條約》。在《馬關條約》中,日本不僅迫使清政府承認朝鮮的獨立,不再是中國的藩屬,更是讓清政府割讓了臺灣、澎湖以及遼東。

日本割佔遼東損害了沙俄的在華利益,因為沙俄一直視遼東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日本的行為無疑是搶走了沙俄嘴邊的肥肉。於是,沙俄聯合德國、法國進行所謂的“友善勸告”,小日本呀,你不應該割佔遼東的,趕緊把遼東還給清國吧,史稱“三國干涉還遼”。面對咄咄逼人的俄、德、法三國,日本人自問不是它們的對手,所以不得不選擇了妥協,讓清政府賠償了3000萬兩白銀後吐出了遼東,但也因此與沙俄結下了仇,這也是日俄戰爭的導火索。

日本始終沒有放棄遼東這塊肥肉,所以一直處於備戰狀態,“日俄戰爭”是日本早已經在著手準備的從沙俄手裡奪回遼東的手段。沙俄勾結了德、法,日本也不賴,它與老牌帝國英國相互勾結,一起對付沙俄,這些帝國主義終究不可能是一條心。更有趣的是,俄、德、法雖然打著同盟的旗號,但是當時德、法兩國相互間卻也充滿了火藥味,所以俄德法的關係反不如英日的穩固。

此外,清政府對於日俄戰爭的態度也很耐人尋味,慈禧表面上說保持中立,你們只管打你們的,我只站在邊上看,但是暗地裡卻給日本人提供幫助。

當年“三國干涉還遼”中被孤立的日本到了日俄戰爭時卻成了一個“得道多助”的形象,不得不讓人匪夷所以,這也是日本能夠在日俄戰爭中取勝的原因。日本在日俄戰爭中付出的人員傷亡雖然是沙俄的7倍,可以說慘勝,但是不論是在戰術上還是戰略上,日本所獲得的勝利是無法想象的。

至於在二戰時期,蘇聯將日本打得潰不成軍的說法顯然不對。

縱觀整個二戰時期,蘇日之間算得上是正面作戰的,也就是二戰初期打的一場諾門罕戰役。1939年5月到9月,日本和蘇聯為了爭奪諾門罕地區打了一場戰,蘇聯雖然贏得了這場戰役,但是卻是慘勝。蘇聯付出的代價是日本的好幾倍,以戰略物資來說,蘇聯為了打贏諾門罕戰役消耗了8萬噸物資,炮彈炸彈佔了3萬多頓,但是日本卻只消耗了2000多噸物資。當然了,在諾門罕戰役中也打出了一位蘇聯名將,也就是朱可夫。

在諾門罕戰役後,蘇、日雙方似乎產生了默契,誰也沒去折騰誰,所以直到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前,兩國幾乎處於“和平”的狀態。當然,實際上蘇聯是忙著抵抗德國,日本忙著應付中國、美國。

後來,蘇聯打贏了德國,然後便開始一邊整軍,一邊盯著中國。直到1945年8月8日,蘇聯看到日本已經撐不下去了,如果再不對日宣戰的話,肥肉可就都成美國人的了,所以這天晚上臨近午夜時蘇聯匆匆忙忙對日本宣戰。實際上,蘇聯正式開始所謂“八月風暴行動”已經是8月9日了,這一天,日本時間上午11點,美國的原子彈“胖子”落到了日本長崎。在美國的“小男孩”和“胖子”的接連恐嚇下,日本國內以天皇為首的“主和派”已經決定投降。

日本決定投降的消息傳到了在中國的日軍的耳朵裡,會發生什麼?

蘇聯趕在日本投降前對日宣戰,然後出兵中國東北,其實為的就是撿死魚、佔便宜來的。雖然蘇聯在東北輕輕鬆鬆打敗了日本人,可是卻也給東北的老百姓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所以在二戰時期,蘇聯與日軍作戰時完全談不上將日軍打得潰不成軍。


吾與吾國


不能拿沙俄比蘇聯,沙皇俄國可是一個封建國家,在沙俄時期,他們的軍隊被稱為是“俄國的灰色牲口”,軍人作戰全靠一種軍人的尊嚴,而不是為國作戰,沙俄和日本的作戰實質上是帝國爭奪勢力範圍的作戰,當時的俄國內部不穩定,日俄戰爭後不到20年俄國就被蘇聯取代了,處於一個帝國的末期。

圖為舊日本聯合艦隊早期的旗艦三笠號戰列艦,屬於英制高幹舷高航速戰列艦。


日俄戰爭時期的日本則不同,剛剛打贏了甲午戰爭,拿到了鉅額賠款,購買了英制戰列艦富士、八島、日向、朝日、三笠等6艘主力戰列艦,這些戰列艦裝備了新興的305毫米40倍口徑艦炮,這種新式艦炮擁有電力驅動的吊機在升降彈藥,炮塔可以自由的轉動,遠比老式軍艦先進靈活,而沙俄的大量戰列艦從設計上就不如日本購買的英制戰列艦,甚至部分沙俄戰列艦隻有前主炮,作戰能力堪憂。

比起日本當時裝備的戰列艦,沙俄的戰列艦就要老舊多了,圖為日俄戰爭時期的沙俄戰列艦。


蘇聯時期則不同,蘇聯建國後進行了多年的工業化建設,整個蘇聯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工業大國,而且在對日作戰之前,已經歷經了蘇德戰場的歷練,攻克柏林也讓整個蘇軍士氣如虹,另外,蘇聯在二戰時期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蘇軍在同日本關東軍作戰時,每個集團軍都裝備有超過700輛的坦克,超過1000門的火炮,蘇軍集團軍可以做到在正面突破範圍內保持每一百米一門火炮支援保障力度。

不過在陸軍方面,蘇聯在二戰時期已經領先日本許多,T34坦克是日本難以對抗的存在。


而日本在二戰時期則還是一個以海軍為主的國家,如果單說海軍來看,當時的日本依然領先蘇聯很多,但是蘇聯作為一個傳統的陸軍大國,早已經在陸軍戰役戰法和武器裝備上領先日本許多,日本在二戰時期都沒有生產出一輛能夠抗衡T34的坦克,日本的輕型坦克面對蘇聯戰車毫無還手之力,而且火炮也多以山炮和步炮為主,蘇聯則已經裝備了大口徑的加榴炮和自行火炮,因此在陸地上擊敗日本並非難事。

圖為二戰日軍的坦克,這些豆戰車根本不能和真正的坦克對抗。


以上就是沙俄和蘇聯在對日作戰中不同表現的主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每個國家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擅長的領域,並且還要學會發揮自己擅長的領域,才能確保兵鋒銳利啊。


海事先鋒


這是因為時代在改變,同時期的歐洲在陸軍裝備上發展相當迅速,實現了摩托化與機械化,單兵作戰武器也升級到自動化,而日本又因為海軍優先的國策直接導致了歐洲陸軍在當時領先日軍半個時代。蘇聯屬於歐洲國家又是工業強國,蘇聯在與日軍交戰接觸後又做了相應的戰法調整與革新,這是導致後期蘇聯軍隊完全碾壓日軍的主要原因。

一戰以後,坦克作為陸戰之王登上了戰爭舞臺,歐洲各國雖然還沒有摸對坦克的使用方法,但是大量的坦克已經進入軍隊服役。除了坦克,裝甲車,卡車,摩托車也大量進入軍隊服役,基本上實現了摩托化機械化。同期的日軍雖然也有裝備部分坦克裝甲車,但是車輛大大缺少,行軍運兵一半靠腿,甚至還有裝備騎兵這種已經被歐洲淘汰的冷兵器。而比拼到質量上,日軍的坦克從火力防護能力來看在歐洲也就是裝甲車級別的而已;在單兵武器方面也實現了自動化升級。以諾門罕戰役為例,當時的蘇聯軍隊平均火力是日軍的五十倍。這從硬件對比上,日軍就是完全被碾壓的份。

蘇聯與日軍的第一次交戰是在諾門罕戰役。這場戰役分為前後兩期,第一期是日軍進攻時期,由於蘇軍在這個時候彈藥油料準備不足,使得蘇聯軍隊被迫像一戰一樣跟日軍交戰,雙方槍來炮往短兵相接,這時候蘇聯實際上是相當吃虧的,傷亡比日軍大得多,幾乎翻版了日俄戰爭時期;但是隨著蘇聯的戰爭機器開動,武器彈藥輸送到位直接把戰爭帶到下一個階段。蘇聯軍隊以炮火開路,根本就不跟日軍近距離接觸,好多日軍直接成為炮灰,這時候日軍完全就是被碾壓了的。


優己


日俄戰爭的時候,沙皇俄國的軍隊腐化墮落,國內矛盾重重,外交上沒有支持,日本正處於上升期,打敗了沙皇俄國。二戰時期蘇聯是剛剛大勝德國的常勝之師,積攢了豐富的戰鬥經驗,士氣高昂,去東亞消滅日本關東軍自然是十分容易。

先說日俄戰爭沙皇俄國因為腐敗無能犯的錯誤吧。

日漫裡的日俄戰爭

在海軍方面,戰前,沙俄太平洋艦隊分散在各地,主力在旅順口,較少的一部分在海參崴,個別的艦隻還在朝鮮的港口。所有這些艦艇都毫無戒備,俄艦甚至沒有規定在夜間辨認本國艦艇的識別標誌。因此開戰時,當日本魚雷艦假冒俄國艦艇,向其發射魚雷時,俄國的艦長們才如夢初醒,發現自己犯了極大的錯誤,但為時已晚。

再說陸軍,俄軍的精銳集中在歐洲部分,在亞洲的防禦薄弱,開戰之後只能通過西伯利亞鐵路運送軍隊和物資前往遠東。但當時西伯利亞鐵路的運輸效果很差。西伯利亞鐵路只能行駛6對直達列車,其中4對為軍用。一對為客用,一對為鐵路公務用。由於車輛缺少,4對軍用列車中只有3對能運載軍隊,第4對用於貨運。這客觀上造成了守衛旅順的俄軍陸軍孤立無援。

再看外交層面,日本得到了英美的支持, 1902年日英正式結盟,簽署了為期5年的對日本“有益的”《日英同盟協定》日英同盟純屆針對沙俄的軍事攻守同盟。根據協定,若日本對沙俄交戰,不論法德任何一方加入俄國作戰,英國將站在日本一邊。而當時的情況是,法德考慮到自身的利益,都不願同英日作對。而英美卻給日本以極大的支持。1904年1月,英國政府答應,日俄戰爭開始後,立即借款給日本,並給予技術方面的支持。美國原來在中國東北的貿易佔首位,正積極爭取在那裡建設鐵路的權利,卻被俄國搶先奪去。俄國在東北的擴張就成了美國推行“門戶開放”政策的主要障礙。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親自允諾:“如果戰爭爆發,美國堅決堅持日本。”

日本在戰前準備也比沙俄積極。1896年,日本就增設了6個師團,使陸軍總數擴大到13個師團。1898年,日本刨建騎兵和炮兵.使之成為獨立的兵種。在海軍擴建中,自1896年開始,打算新建造4艘戰列艦,16艘巡洋艦,20艘驅逐艦和600艘其他艦隻。到1903年主要作戰艦隻總數達到76艘,總計25.8萬噸。

在這種情況下,沙俄失敗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在看二戰時蘇聯和日本的作戰,二戰正式爆發前,蘇聯和日本爆發了諾門坎事件。蘇聯此時還沒有完全機械化,也剛剛經歷了大清洗,戰鬥力並沒有很強。但即使如此,蘇聯的機械化程度也比日本還要強一些。蘇軍側重機械化部隊,在坦克、裝甲車輛、後勤運輸上佔優勢。火炮數量雙方大體相當,但蘇軍大口徑炮數量佔優,射程較日方遠,彈藥供應充足,每門火炮發射的彈藥相當於日軍的3~4倍。

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對日本取得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勝利,讓日本不敢再向西伯利亞和蒙古滲透。

諾門罕之戰蘇聯的指揮正是日後攻克柏林大名鼎鼎的朱可夫

等到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蘇聯經歷的蘇德戰爭的錘鍊,打造了一支幾乎可以說是世界範圍內無敵的裝甲部隊。此時日本本土遭受轟炸,不可能支援東北的關東軍。而關東軍在抗日戰爭這十多年裡,也並沒有錘鍊出一支強大的裝甲化部隊,在面對全面裝甲化的蘇聯軍隊時,自然會輸得很慘。

1945年蘇聯殲滅關東軍的時候,蘇聯的遠東蘇軍共有遠東第1、第2和外貝加爾3個方面軍,分別由梅列茨科夫元帥、普爾卡耶夫大將和馬利諾夫斯基元帥指揮。遠東蘇軍包括11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3個航空集團軍及一個戰役集群。兵力為88個師,其中有78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2個坦克師、2個摩步師、4個坦克軍、4個機械化軍、6個步兵旅、40個坦克旅、40個機械化旅。總兵員1577700人、火炮26000多門、坦克5500多輛、飛機3800餘架。還有數百艘戰艦和3個防空集團軍作掩護。而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的部署是一個方面軍群的建制,下轄第1、3、17方面軍,第2、5航空軍,獨立第4軍,共計42個步兵師團、7個騎兵師團、22個步兵旅團、2個坦克旅團及其他輔助部隊,共為75萬人,外加偽蒙、偽滿軍隊1 7萬人,武裝的日本開拓團10萬人,總兵力1 20萬人左右。日本關東軍沒有重型坦克,中型坦克數量也很少,火炮裝備也很差,根本無法與蘇軍精良的T-34坦克相比,步兵沒有自動武器和火箭炮,只有“三八大蓋”及歪把子輕機槍,飛機性能更不及蘇聯的作戰飛機。

在二戰快要結束,日本方面士氣低沉,裝備落後的情況下被士氣飽滿,裝備先進的蘇聯幾乎全殲,那也是很正常。


地球知識局


日俄戰爭,那是一個實力上升期的新型資本主義國家日本挑戰老牌歐洲強國俄羅斯。

這時候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和甲午戰爭,國力愈發強盛,而俄國雖大,但是風雨飄搖,國內的革命此起彼伏,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


這個時候雙方為了爭搶在中國東北的權益打了起來。

雖然一個在上升期一個在混亂期,但是國家的體量擺在那裡,日本贏了但也是慘勝,而且一旦俄方繼續派遣援兵決心打到底,那麼日本國內就會因為戰爭而崩潰。

那時候的日本根本無力維持如此多的軍隊和長期的作戰,日本靠著從中國的賠款和去美國的借款才打造出一支現代化軍隊,一旦變成持久戰,日本國內必將被拖垮。


當時日本進行了全面動員,十三個師團全都上陣了,日本的高層去英美到處尋求借款,英美對於俄國想以東北為基地擴大在遠東的勢力範圍也很不滿,紛紛給予日本援助支持,日本情報人員甚至聯繫了俄國的起義隊伍使其在俄國境內搞事,俄國忙於內部於是放棄了戰爭。

日俄戰爭,日本是在那全部身家搏命,而俄國是僅僅是因為內憂外患,無奈作出割捨放棄的決定。


而二戰前的諾門坎戰爭,和二戰後的蘇聯消滅關東軍,這時候的蘇聯可是剛建立制度的新國家,充滿活力,遠非那個封建貴族和資本家爭鬥的沙皇俄國可比。

而且1939年諾門坎,蘇軍的裝備和戰鬥力就超過日本了,日本二戰之所以南下而不北上並非是覺得不能一戰,而是在諾門坎發現了雙方陸軍在時代上的差距。


而二戰末期,關東軍只剩下70多萬士氣低落的老弱病殘,而蘇聯的150萬兵力進攻本就是帶著擊敗德國的氣勢和數倍的技術裝備和兩倍的兵力,日軍豈能不輸?

其實在單純比對軍力而言,日本關東軍最巔峰時期,坦克部隊一直弱於蘇軍,坦克質量也比不上蘇制,至於其人數最多也在120萬。

而蘇聯從39年後,整個二戰期間哪怕在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最危急的時候,遠東蘇軍仍然有100萬以上的部隊待命,日本:mmp。


歷史區的哈士奇


日本和沙皇俄國,在20世紀初,都是帶著大量封建保留邁入資本主義國家行列的,都屬於新興列強。這兩個國家曾經在爭奪清朝東北地區權益時爆發過一次衝突,史稱日俄戰爭。這場戰爭的起源是俄國在清朝東北地區經營多年,已經有勢力滲透到朝鮮半島的苗頭,如果俄國得逞,日本本土將會受到來自俄國的直接威脅,這對於習慣了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日本人來說,是不能接受的。

日本積極備戰,先是與英國結盟購買軍火,並通過英國撤僑,再是海軍先發制人取得制海權,最後是登陸遼東進行陸戰。日軍以十萬人傷亡的代價取得勝利,並分得在遼東的一些利益。隨著時間的流逝,俄國也變成了蘇聯。也許是命中註定,也許是遠東地區的利益太誘人,日本和蘇聯再次爆發衝突,日軍嚐到張鼓峰衝突的甜頭後,再次挑起爭端,這次衝突,史稱諾門罕戰役。不過這次的勝利者不再是日本,而是蘇聯。

日俄戰爭結束40年都不到,日本從勝利者變成失敗者,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日俄戰爭日本並不是徹底的勝利者,因為日本是舉全國之力在打這場戰爭,連陸軍大將的兒子都戰死沙場了,而他們的對手,是俄國遠東部隊,在俄國陸軍序列中,算不上一線部隊,雖然日本打贏了,但是俄國並未傷筋動骨,戰爭結束後,日本像俄國討要戰爭賠償,俄國態度強硬堅決不給一分錢,就把日本嚇得不輕,不再提及賠償的事情,日本在遼東地區所獲得的權益也微乎其微。

到了諾門罕戰役,蘇聯無論是指揮能力、兵員數量,還是火力密度,裝備性能皆碾壓日軍,日軍的裝甲部隊面對蘇軍坦克無可奈何,日軍炮兵每次炮擊都會收到蘇軍的百倍奉還,就連日軍引以為傲的空軍,也無法取得制空權;731部隊投毒甚至傷到自己人,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爭,日本必敗,雖然日軍部隊戰鬥意志頑強,戰術運用也跟到位,給蘇軍造成了很大的傷亡,但是武器性能差距和國家工業能力差距,不是士兵的意志可以彌補的。所以,日軍在諾門罕失敗的,不是軍隊,而是國家不堪入目的戰爭潛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