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英:中國人為什麼選擇共產黨

曹英:中國人為什麼選擇共產黨

20世紀中葉的中國政治舞臺上,共產黨和國民黨這兩個主要政治力量的較量,以中國共產黨的勝利而告終。在拯救民眾苦難、挽救民族危亡和國家現代化三個方面,中國共產黨均符合人民願望、國家發展和現代化的規律,佔有道義的制高點,獲得了最大公約數,創造了最大同心圓,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

曹英:中國人為什麼選擇共產黨

圖為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拯救人民於苦難,符合人民解放的強烈願望,佔據了道義制高點

戰爭勝敗固然是實力爭奪,但歸根到底是人心向背,唯是仁義之師才有戰爭的最終勝利。共產黨以改造中國為己任,以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目標,與人民同甘共苦,由弱而強、不屈不撓、不斷髮展壯大最終取得勝利。國民黨無視人民疾苦,民心盡失,由強而敗。

  • 國民黨私利集團,巧取豪奪。共產黨使命政黨,捨己為民。
  • 國民黨貴族集團,魚肉百姓。共產黨群眾路線,捨己親民。
  • 國民黨派系集團,爾虞我詐。共產黨緊密團結,一心為民。
曹英:中國人為什麼選擇共產黨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四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入天津市區

共產黨毫不妥協地反抗列強侵略,拯救民族於水火,順應民族獨立的歷史潮流,獲得了最大公約數

鴉片戰爭後近代中國的歷史就是救亡圖存的歷史。推翻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不平等條約、聯合世界上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奮鬥、實現中華民族站起來的民族大義,就是時代主題,也是先進政治力量的歷史使命。

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黨為專制獨裁而犧牲工農利益,對外勾結,對內屠殺。共產黨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立場,堅決的“打倒軍閥、除列強”主張,深入勞苦大眾心靈。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執行片面抗戰路線,致使早期被動,部分投降,正面潰敗,偏守西南。共產黨堅決抗日,敵後遊擊,全面壯大,攻守自如,形成對日戰略包圍態勢和戰後有利的接收位置,為全國同胞所認可。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為專制獨裁而犧牲民族利益,對外依賴,對內戰爭,甘做美國附庸,購買美國的過剩軍火,製造內戰,造成軍事失敗、經濟崩潰、財政破產、民生凋敝、政治孤立。共產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深受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依靠民族大義和人民戰爭的偉力,戰勝貌似強大的國民黨軍隊,建立了新中國。

曹英:中國人為什麼選擇共產黨

這是1949年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舉行北平入城式,經過前門大街

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地追求現代化,拯救國家於危亡,把握國家富強的復興方向,繪就了巨大同心圓

現代國家必定建立在現代社會、經濟和政治基礎之上。國民黨構築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礎之上,根本不可能走上國家現代化之路。只有共產黨實行的徹底的社會革命、經濟革命和政治革命,才能掃除一切反動勢力的羈絆,成功與現代化接軌。

共產黨實行徹底的土地革命和民族獨立,釋放了中國社會積蓄已久的反帝反封建潛能,奠定了國家現代化所必需的社會基礎。

近代中國的現代化歷程,註定是一條不同於一般國家常態之路,必須選擇自己的獨立、富強、民主道路。這是當年窮途末路的國民黨所不具備的。

近代中國的革命歷史就是中國人選擇共產黨、拋棄國民黨的歷史,這個歷史過程既有革命力量的此消彼長,更有道路、理論與制度競爭的優勝劣汰。

作者:曹英,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安管理學院教授

全文見《前線》雜誌2019年第4期,本文有刪減

配音:陳薇薇

排版:林苗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