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之國——“播州楊氏”七百年

摘要:本文講述的播州楊氏政權,是中國歷史上西南地區的一個土司政權。自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楊端割據而始,到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楊應龍被剿而終,歷經700餘年,世襲罔替二十九代,為中原王朝內平夷亂、外攘異侵,為我國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民族融合做出了傑出貢獻。

我國西南古夜郎國地區曾經屹立著一個由家族建立並承延的“國中之國”,他並立於唐、宋、元、明四大王朝,雖以臣名依附,實為軍政自主。釣魚城畔是蒙古鐵騎的絆馬索,錦旗飛揚是滿門忠烈的保家國,偏安一隅卻屢救國難,刀耕火種卻國泰民安,他就是播州楊氏政權!

立業興邦

  • 揮師千里驅南詔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年),唐朝廷廢牂柯郡而置播州,以遵義縣為治所,旨在管理控制西南少數民族。唐王朝的對外戰爭一向比較順利,使不可一世的突厥也折服於陰山腳下,但唐朝西南的吐蕃一直是困擾朝廷的心腹大患,因此唐朝廷大力扶持雲南少數民族以牽制吐蕃。而云南六支少數民族在唐朝廷的扶持下逐漸壯大,建立了南詔國,且調轉兵鋒,將槍口指向大唐。唐懿宗時期,南詔國佔領了播州,且一度兵臨成都府,對唐朝四川地區形成巨大威脅。而此時的唐朝廷已經疲憊不堪,無力組織兵力征伐南詔,因此唐懿宗便頒佈了“徵募精兵,南收播州”的詔諭,並宣佈“

如應募出征、可永鎮斯土”。

國中之國——“播州楊氏”七百年

唐末,南詔叛陷播州,久弗未平,僖宗乾符三年下詔,募驍勇士將兵討之。——《遵義府志》

屋漏偏逢連夜雨,西南未定,東南再起,隨著裘甫的淅東起義和龐勳的徐州起義,唐王朝無暇應對西南局勢,南收播州只得擱置。待裘龐起義平息以後,唐王朝得以喘息的機會,但南詔皇帝蒙世隆再掀戰事,傾全國之兵出播州寇邊西川,直抵成都,疲憊的唐王朝再度陷入了西南無休止的戰爭。公元873年,唐僖宗即位,再次下詔“募天下精兵南征,收復播州”,自此,多支義軍開始向播州之地征伐。

國中之國——“播州楊氏”七百年

時任越州會稽太守的楊端似乎看到了振興楊氏家族的機會。自西漢起,世族門閥就開始活躍在我國的歷史舞臺上,豪門世族“先家族後國家”的思想觀念使他們力爭抓住每一次擴張勢力的機會,正如漢末三國時期的諸侯割據一樣,這次“永鎮斯土”的機會不容錯過。楊氏本家在太原為門閥大族,楊端便召集太原的本家家丁和親附楊氏家族的“八姓族兵”開赴播州,開啟了一段家族傳奇!

公元876年,楊端率領的4000餘家兵進入播州後“軍高遙山,據險立寨”,與南詔國駐守播州的羅閩部族對峙。隨著之前被羅閩戰勝的義軍羅太旺部、穆星天部、婁殿邦部、令狐滈部等聞風前來依附,楊端軍實力大增,再加之播州當地仡佬族三大氏族“臾、蔣、黃”的後勤支援與情報支持,楊端在“復播之戰”中一戰定乾坤,一舉擊潰羅閩部族,佔領播州北部地區。唐僖宗特封楊端“播州侯”,並兌現諾言許以“楊氏一族世襲永鎮播州”,從此,楊氏一族開始在播州生根發芽。

  • 嘔心瀝血興蠻荒

播州之地經歷了戰亂的摧殘,已經凋敝不堪,當地民眾也為躲避戰亂紛紛逃至深山老林之中。而在播州,唐王朝雖設治所管制,但中原農耕水利技術並未推廣至此,播州依舊保持著刀耕火種的原始形態。面對人口流失和生產力底下的窘境,楊端不斷走訪各少數民族首領,召集躲避在外的人民迴歸本土,又不斷引進中原漢族的農耕水利技術,興修水利設施,推廣水稻種植,經歷十數年的恢復,播州也逐漸呈現出繁榮之象,百業俱興,民富兵強。

  • 披荊斬棘保家業

唐哀統治北移,播州沒於蠻。——《楊氏家傳》

公元907年,朱溫發動兵變,唐哀帝禪位,唐朝滅亡,中國至此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時期,楊端的播州也與漢文明失去了聯繫。播州當地的少數民族逐漸排斥楊氏家族,更為致命的是南詔國再次趁機犯境。楊端為了解決民族問題,在病逝前下令楊氏家族可以與夷人通婚融合,這個政令解決了楊氏一族立足與延續的問題,但畢竟通婚是長久之計,非立竿見影之效,保衛本土的戰爭從未間斷。此後楊氏世襲世祖楊牧南、楊部射、楊三公、楊實均戰死在保衛領土的戰爭中,直到七世祖楊貴遷時才結束戰亂,穩住了局面,楊氏家族也在連綿的戰爭中逐一征服了各民族部落,統一了播州全境。

揚名立威

寧靜的播州於天下大亂期間獨善其身,經過楊氏家族幾代人的勵精圖治,到十三世祖楊璨時已經呈現盛世局面。而這期間的積累也成為他撥弄風雲、楊名天下的資本。公元1108年,楊氏家族恪守組訓,歸本溯源,向北宋王朝獻地歸附,宋徽宗授播州宣撫使,仍授世襲,楊氏政權再次迴歸中原王朝。

國中之國——“播州楊氏”七百年

  • 盡臣節、守疆土

公元1235年,蒙古窩闊臺汗開始對南宋進行荊湘、兩淮、四川的三線攻伐,其中四川遠離南宋都城,防禦薄弱,成為蒙古大軍的突破口。不到一年的時間,沔州重鎮失守,南宋四川統帥趙彥納退至青野原被蒙軍圍困。危難之際,播州十四世祖楊價以“此主憂臣辱時也”為號,率家兵五千餘人前往青野原解圍,救出被圍宋軍,再與宋將曹友聞親赴陽平關駐守,抵禦住了蒙軍先鋒汪世顯的進攻。宋理宗因此加封楊價為武功大夫,並賜名楊家軍“御前雄威軍”,編入中央軍序列。

國中之國——“播州楊氏”七百年

近司利,閬之閻,節次經理三關,為久駐計,此為上策;於諸路險要去處,眾口城築,以為根柢,此為中策;至於保一江以自守,敵去敵來,縱其所之,此為下策。——《楊文神道碑》

一時的勝利難掩宋的積弱,蒙古大軍的南下愈演愈烈,四川三大重鎮中,嘉定、成都皆失,唯有重慶獨木難支。然而播州楊氏依然在為國家獻計獻策,楊氏十五世祖楊文向時任四川統帥的餘玠提出“保蜀三策”,餘玠採納了三策之中策,挑選了險要地段築城堅守,也是來自播州“破荒冉家”的冉氏兄弟,為餘玠設計建造了歷史上著名的山地防禦工事——“釣魚城”。

  • 順天命、保黎民

公元1259年,蒙哥汗的大軍兵臨釣魚城下,十萬大軍,圍城半年無所進展,蒙哥汗本人也被釣魚城的炮火炸成重傷,不久便離世。與此同時,蒙古旭烈兀的西征大軍已經征服了伊斯蘭世界的阿巴斯王朝,伊斯蘭世界的最後一個國家埃及也已指日可下。然而蒙哥汗的離世引起了蒙古內部的汗位之爭,旭烈兀的西征大軍不得不撤軍東歸,釣魚城的這一事蹟不僅使南宋國運再續二十多年,而且拯救了伊斯蘭世界,因此被伊斯蘭世界稱為“

東方的麥加”,歐洲人喻之為“上帝的折鞭處”。

國中之國——“播州楊氏”七百年

繼釣魚城的成功之後,楊文預測到蒙軍繞道大理的攻伐思路,於是在龍巖山效仿釣魚城修建了“海龍屯”以防蒙軍入播。但楊家軍實屬兇悍之師,1248年,楊文“以步騎三千與蒙軍戰,三戰三捷,擒蒙將禿懣於大渡河”;1255年楊文之弟楊大聲“提步騎五千,於宣化九戰九捷,生擒蒙將阿里於金沙江”,也許是這樣的戰績使蒙軍望而生畏,於是在海龍屯修建後的十幾年,蒙軍都未曾侵犯播州,且對於西南西區的征伐皆繞開播州推進。直到1275年南宋滅亡,中國廣闊大地上,也只剩下播州一地未被蒙古鐵騎攻克。但楊氏一族終無回天之力,在忽必烈“不計前嫌”的招安下,楊氏十六世祖楊邦憲為免生靈塗炭,再向元朝臣服,元朝廷追封楊文為“播國公”。

楊氏覆滅

時至明朝,延用了元朝對於少數民族設司管理的制度。明朝的播州宣慰司下轄八司,但播州、真州、榮山三司才是楊氏的管轄範圍,其餘五司由七個氏族分管,稱為“五司七姓”。楊氏一族於播州治理中與民親和,與鄰友善,地方夷人氏族與楊氏相安數百年,然而到了楊氏二十九世祖楊應龍時,打破了這種和諧局面。

  • 屢教不改觸龍顏

楊應龍並非如前輩們那樣善待當地氏族,掠奪財富與打壓異姓氏族成為“五司七姓”告御狀的根源,而為小妾田雌鳳擅殺“誥命夫人”成為矛盾升級的導火索,楊應龍的這一有忤君意的殺妻行為也使“五司七姓”抓住了把柄,一紙御狀告到了萬曆皇帝那裡。但畢竟楊氏根基深厚,又為大明王朝經營播州數代,已累功遷至驃騎將軍封號,更重要的是萬曆需要楊應龍的地方軍隊平定西南地區的苗人叛亂,因此萬曆皇帝只是遣使訓斥了楊應龍,並未加以處罰。

楊應龍受訓之後,氣急敗壞,於是以收復故土為名,發兵三萬進犯永寧土司,而永寧土司一直為貴州“協濟”,貴州巡撫葉夢熊遣使阻攔楊應龍,不料被楊應龍砍斷巡撫大旗,本就窺視播州富饒的葉夢熊哪能輕饒,便與貴州巡按陳效上疏彈劾楊應龍。而四川巡撫李化龍因楊應龍幫其平叛之情,力保楊應龍無罪。兩省巡撫亦因此事於御駕前大肆爭吵,而時局使然,楊應龍於“勘問”期間再次被萬曆皇帝寬恕。

國中之國——“播州楊氏”七百年

這一時局便是日本的豐臣秀吉崛起並佔領朝鮮,大明為朝鮮宗主國,朝鮮國王李昖嚮明朝求援,“萬曆三大徵”的“援朝抗倭第一戰”至此打響。當朝鮮戰場戰事吃緊之時,正在重慶接受勘問的楊應龍主動請纓,願領五千播州軍赴朝討倭,萬曆皇帝也就同意了楊應龍的戴罪立功之請。但楊應龍的軍隊尚未出發,明軍就已擊潰了朝鮮的倭寇,以至戴罪之身無功可立。

此時恰逢四川巡撫調動,新任都御史王繼光要求繼續堪問楊應龍,引楊應龍不滿繼而刀兵相見,楊應龍的武力抗法引起萬曆大怒,但時逢第二次援朝抗倭戰爭爆發,萬曆皇帝以招撫替代征剿,再次寬容楊應龍,楊應龍以次子楊可棟為質留於重慶,自己回到播州準備幹一番大事業!起初也許是出於自保,楊應龍下令修繕海龍屯,並大肆建造類似海龍屯的山地防禦堅城,在播州形成一條完整的防禦體系。但隨著楊應龍次子離奇死於重慶,加之重慶官員拒絕奉還其子遺骸,楊應龍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憤怒,開始了瘋狂的報復行動。

  • 囂張跋扈葬基業

公元1957年底開始,楊應龍不斷對周邊土司進行攻擊,“五司七姓”中餘慶、草塘先遭劫掠;興隆衛、都勻衛再受波及;隨後黃平被圍,合江、洪頭、高坪、新村等屯均遭侵犯;再接著湖廣四十八屯均被劫掠一空。時逢大明朝第二次援朝抗倭戰爭結束,明朝國內只剩播州楊應龍這一毒瘤,萬曆皇帝面對楊應龍的公然造反,再也忍受不住,決定徹底消滅囂張跋扈的楊氏政權。

國中之國——“播州楊氏”七百年

曾經力保楊應龍的李華龍被欽點為討楊總督,總領西南三省軍務,賜尚方寶劍平叛。而楊應龍方面在掠奪周圍各中小土司後,財富大增,開始招募苗族壯丁,並將劫掠物資分發給這些苗族人民,史稱“奪地養苗”。這樣以來,楊應龍的軍隊擴充至十六萬人,成為一支龐大的軍事集團。

1599年6月,楊應龍趁明軍尚未集結,親率八萬播州軍,分三路攻破綦江城,全殲城中五千明軍,盡得城中糧草錙重。此時的楊應龍心懷明廷征剿之恨,又存喪子之痛,於是對綦江城進行了大規模屠城,史書載為“屍體閉江,綦江水為之不流”。萬曆皇帝得知綦江被屠,勃然大怒,將貴州、四川巡撫革職查辦,並下令李華龍“速剿楊匪”,“萬曆三大徵”中規模最大的“平播之戰”正式拉開序幕!

元鎮所部三萬人十不存一,將校只崇爵等三人,江水為不流,貴陽聞警,居民盡避入城,遠近震動。——《遵義府志》

1600年初,李華龍在重慶集結二十四萬大軍,於3月兵分八路合圍播州,劉綎出綦江,馬禮英出南川,吳廣出合江,曹希彬出永寧,童無鎮出烏江,朱鶴齡出沙溪,李應祥出興隆衛,陳璘出白泥,企圖以優勢兵力逐步吞併播州。而楊應龍則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首先發力攻打貴州總兵童元鎮一路,童元鎮以象兵開道,所向披靡,由烏江關輕鬆推進至河渡關,楊應龍則以八萬播州軍應戰,將童元鎮軍截成兩節,一節被圍至烏江關,一節被圍至河渡關,三天激戰後童元鎮全軍覆沒,本人被革職後押解入京聽候發落。

國中之國——“播州楊氏”七百年

楊應龍雖驍勇,但面對八路明軍合圍,分身乏術,南面剛勝童元鎮,北面劉頲又攻破播州重鎮婁山關,徹底打開播州門戶,楊應龍再無險可守。時至4月,回援婁山關無果後,楊應龍率兩萬殘軍退守至最後的孤山海龍屯。5月,七路明軍紛紛圍至海龍屯,楊應龍憑藉著“飛鳥藤猿不能逾”的海龍屯死守一個月之久,明軍在海龍屯前山飛虎關損兵折將,不得寸進。但後山一面,水西土帥安疆臣通敵楊應龍之事被陳璘發覺,李華龍得知後將計就計,撤下後山安疆臣所部,令劉頲假扮安疆臣部前往海龍屯運送補給,至此,堅守47天的海龍屯被劉頲攻破。楊應龍知大勢已去,與周氏、何氏二妾一同自縊,其子楊朝棟、弟楊兆龍,妾田雌鳳等被捕,明軍入城,播州全境平定,楊氏一族的播州政權自此覆滅。

國中之國——“播州楊氏”七百年

此後,明朝廷實行“改土歸流”,劃播州為遵義府、平越府,分屬四川、貴州管轄,土司制度退出歷史舞臺上!平播一戰被史學屆看作是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大明王朝雖戰勝了楊氏政權,但本已羸弱的明政府在此戰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一步加深了明朝廷的負擔,這也為四十多年後的李自成、張獻忠等農名起義埋下伏筆。

國中之國——“播州楊氏”七百年

雖然楊氏政權徹底退出播州的政治舞臺,但楊氏一族為播州地區以及中原王朝做出的貢獻卻永載史冊,楊氏家族在西南地區建學養士,崇尚儒術,興修水利,造福一方,改變了播州歷史,染綠了亙古蠻荒!屯上風雲饒夜郎,屹立於艱險之上的是一個傳奇家族七百年的輝煌!如今輝煌淡去,龍巖山上的殘磚斷瓦一片蒼涼,但楊氏後裔卻依然用熱血與汗水,為國家和民族振興添磚加瓦,奉獻力量!

參考史籍:《楊氏家傳》《新唐書》《宋史》《遵義府志》《元史》《明史》

參考文獻:《古代軍事城堡--海龍屯 》中新網

《播州土司滅亡的歷史必然性》胥思省

《明史紀事本末》谷應泰

《貴州遵義市新莆播州楊氏土司墓地考古發掘與研究》貴陽網

《鐵血興亡錄》央視網

《播州楊氏土司研究》李良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