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如何做讀書筆記?

睡杲杲_


讀書筆記有很多形式,結構型筆記其實是相對簡單而高效的,能夠在最短時間瞭解一本書並且能夠留下系統框架的一種筆記形式了。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討一下如何快速做一份結構型讀書筆記。

結構型筆記的重點是全書的架構,而不是內容——至少不是細節。

它的好處在於,當你開始比較兩本主題相近的書籍時,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它們的章節、乾貨有什麼區別,並且可以很快把相近的內容歸納整理。

下圖就是我最近做的一份關於《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結構型讀書筆記的一部分,用時1.5個小時,訊飛語記很適合用來先錄入文字,然後複製到幕布筆記進行排版。


中考英語咖喱老師


01

在我家附近有幾家奶茶店,其中一家在路口黃金位置,我們暫把這家稱之為A店,第二家和第三家位於一個稍偏一點的路口,這兩家幾乎門對門,我們暫把這兩家稱之為B店和C店。

A店位置黃金位置,生意好自然不用說了。而我觀察了下B店和C店,雖然門對門,但是B店生意好很多,經常B店到晚上10點還有上門客,而C店冷冷清清,經常被迫晚上8點關門大吉。

我發現,除開奶茶本身的味道以外(我覺得ABC這三家都差不多,可能我對奶茶味盲把),B店有一個其他店都沒有的特點。

那就是B店提供了奶茶積分服務,B店會為每一位上門來的客人贈送一張門店的摺疊小卡片,小卡片上除了有品牌推廣、茶品價目單外,還有一頁有8個空白方格。客人拿著屬於自己的小卡片,每消費一杯奶茶,店家就會蓋上一個小印章,當客人積累滿8個章,店家就會全場任選,贈送一杯奶茶。

但這個看似其貌不揚,或者說是很膚淺的營銷入門招數,很多客人都被套進去了,不得不說功夫再高,也怕被套!

02

其實對於如何養成閱讀習慣這一學問來說,這種套路方式也是可行的!

日本作家奧野宣之著作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也介紹了類似奶茶習慣的讀書方式。

“我上小學時,街邊公園每年暑假都會組織做廣播體操,只要早早起床去參加,就可以在卡片上蓋一個印章。看到厚紙片上羅列的紅色印章,心情就會一片晴朗。相反,如果紙片上全是空白格,就會感到很不愉快。

印章雖小,卻帶來了很大的動力,這是無法用理論解釋清楚的。

這種神奇的魔力就叫做“打卡”,而奧野宣之的書中,對讀書筆記的學習方式,就是堅持用一個專用筆記本,來記錄讀書筆記,每天對讀書內容做好筆記。

從簡單的開始,從入門的開始,哪怕是隻寫了一句“對自己很重要的話”,哪怕是一句“我今天看了《XXXX》書,我覺得這本書比我想象中更有意思”,但每天都有一句,每天進步一點點。當你堅持每天都寫,這種打卡的魔力就會越來越大。

每天都有一個筆記,試想一下,看到厚厚的筆記本上羅列的一篇篇讀書筆記,心情是不是很一片爽朗?

“就算只寫一句話,也能讓人感覺充實”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可以說是一位 “筆記本達人”,從他寫作的書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人生筆記》、《旅行手賬完全指南》等。

奧野宣之曾在出版社和報社工作。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在利用新聞出版經驗進行網絡與雜誌專欄撰稿人的工作以外,他還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

不管是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這種生活方式在NHK 和TBS 電視臺的節目中播出後引發了熱烈反響。

03

除了養成閱讀筆記的習慣外,奧野宣之也講述了這種名為“一元化筆記”的技巧。試想一下,在想到要寫讀書筆記時,這種對話是否曾在你腦海中出現過?

我以前也寫過,但是太麻煩了,堅持不下來。

做這種事有意義嗎?

這也太浪費時間了吧?

你可能陷入了一種誤區,這種誤區會讓你誤以為是要寫為論文做準備的研究稿,整個本子上擠滿了文字,光是看兩眼就想讓你睡覺。

但其實讀書筆記並不需要這樣,看看下面的讀書筆記案例,會不會讓你覺得忽然眼前一亮?

一元讀書筆記圖例

(因為字醜,好像並沒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其實,一元化讀書的筆記的技巧很簡單:

1. 可以書寫任何內容:不光是讀書筆記,在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可以記錄下來,報紙、雜誌、書評、臺詞等什麼都可以,指不定哪些內容將來產生大作用!

2. 按時間順序進行記錄。

3. 以簡單的代號記錄日期,例如181009.。

4. 靈活運用速記,可以採用簡單的字母縮寫,代用詞等。

5. 靈活進行粘貼,廣告、傳單、腰封等什麼都可以。

這樣的筆記看起來是不是很簡單?當你再閱讀時,也會感覺讀起來很輕鬆。是不是瞬間覺得:啊?這樣做筆記也可以,我也能堅持做!

一元化筆記本的方法

04

當然,筆記不是做做就了事的,最主要的還是通過筆記來吸收書本營養,通過重讀筆記來提高自我,這裡有一個增進理解的臺階,我們看看下面兩句話。

“書上寫的這些,我是這麼理解的…”

“以此為契機,我想到了這樣一件事…”

乍一看,好像差不多。但你再仔細揣摩下,第一句總結在於吸收書本營養,第二句總結開始主動思考了。

作者強調,只有在讀書後對書中的內容作出反應,進行主動思考,才能真正掌握這本的內容。也因為這個原因,更需要讀者一定要把自己的讀書想法寫在讀書筆記裡。

讀書筆記是一種昇華工具,可以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

那麼又如何促進這種思想內化呢?《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也提供了幾種方法:

1. 積極輸出,通過積極的反覆輸出,多做筆記,對已經消化的信息在一次精細咀嚼。

2. 固定場景重讀筆記,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景重讀筆記。當你再次翻閱讀書筆記時,也許會突然感慨,我當時竟然有這種奇怪的想法,瞬間感到精細有木有?

3. 養成重讀習慣,筆記放在身邊,當你有困惑時,拿出來翻一翻,也許有會產生新的思路。

05

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揚說過“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那麼讀書筆記將是最好的“原有的元素”。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向我們展示了一種讀書筆記法的新理念,就像前文說的那樣,開奶茶店的都會讓你養成習慣的方法,你又有什麼理由不用在讀書筆記上呢?

讀書筆記也是一門藝術,雖然這種方法可能沒有讓人感覺耳目一新,但你不妨試一試,也許你就愛上讀書筆記了呢?那麼從今天開始,隨時把筆記本帶在身邊吧,讓筆記融入你的身心,讓筆記變成你無形的財產。


姜哥成長說


現在的讀書筆記早已經不像過去那樣,一本書讀完上面畫的亂七八糟面目全非了,畢竟我們看的書裡面有很多電子書,總不能在手機在kindle在iPad上亂畫吧?有人說可以做標記啊,但是由於電子書本身翻頁查找有侷限性,這種方法太麻煩了。也有人在筆記本上逐字逐句摘抄原文,再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我學生時代也是這樣過來的,這不失為一種辦法,但我認為,互聯網時代,讀書要高效,做筆記也要高效。

給大家介紹幾種我最常用的方法。

豆瓣上每本書都可以寫讀書筆記。以前只支持文字版,得一個字一個字的手打,而且對不上到底在原文哪裡,現在可以上傳照片了,相比較之下就方便了很多。查找的時候只需要點擊頁面右邊“所有筆記”,就可以看到自己記下的東西了。

另外我最常用的是印象筆記,你可以拍照然後編輯文字,記錄重要的內容,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包年用戶還可以看到印象筆記推送的關鍵字相關內容,這些相關內容往往會給人很大啟發。同類型的產品還有道雲筆記等等,大家都可以嘗試著用。

如果不習慣使用這類型的APP,還是願意用最原始的方式閱讀做筆記,我建議大家可以使用便利貼。把心得體會寫在便利貼上,標註1234,在文本內容相應的地方也做標註,然後貼在本頁頁面上方、下方或側面,然後摺疊。這樣不遮擋文字、不妨礙後續第二次、第三次閱讀。

最後無論是用APP還是用筆,都建議大家在閱讀之後畫一張思維導圖,對書本內容進行歸納整理總結,重點內容和本書結構都一目瞭然,能促進大家理解基本內容,有助於記憶。還可以寫上自己的想法,這樣之後再回看,會方便很多。


老李校長


如說我高中的時候,老師都要求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做閱讀筆記。這樣可以作為素材應用到高考作文裡。當時我們做筆記的時候我才用了分類的方法,比如說描寫情感的,描寫人物面貌的,政治的或者自己的一些文藝的話,因為看到一些好的句子平時就記下來。其實我覺得筆記不一定記在總的本子上你,平時可以身上帶一本很小的本子,平時就可以方便記下來,到時候粘在自己的總的閱讀筆記上就可以了我就到這樣子的方法挺不錯的,進步挺大。而且記筆記的時候可以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你當時不同的心情,我認為這也是很不錯的方法。




嘰歪哲理


16格子讀書筆記是一個非常好的,記錄讀書筆記的方式。


怎麼做呢?拿出一張a4紙。畫出16格。在抬頭處寫上書名、問題、動機。三大點。也就是說,看這本書之前,提好一個你最想在書中找到答案的問題。帶著問題,去瀏覽書本。(當然,這個方法對工具書有效,對名著等培養情操的,就沒有效果了。但是你想在一年內讀100本名著?)


沒錯。接下來就是帶著問題去書中尋求答案。找關鍵詞,描述關鍵詞。都在這小小的16格子裡進行。直到把這16格子填滿。基本上,你需要的答案在這一刻就水落石出了。


這是一個非常高效的記錄書中關鍵要點的方法。


這是不是比畫滿了一本書的波浪線,過了兩天就忘了的讀書法,實際上更加高效一點兒?

下面附上我今天的讀書筆記《精要主義》



上週用這個方法,完成了三本乾貨書籍的閱讀,為自己生活中的很多問題解了惑。強烈推薦這個方法。



十六宮格讀書和筆記法,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閱讀效率,也能夠很好的提高記筆記的效率。

不過,萬事皆在於行。


記筆記的方法有萬千種,可能很多種方法都適合自己使用。關鍵在於選擇一個你認為合適的,然後不斷的刻意練習它,強化它,把它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學為己用。


小玉個人品牌諮詢師



本文屬於長文且略有難度,為此將基本架構列出如下:

一、普通書籍閱讀筆記的做法(以康奈爾筆記法為例)

二、學術文獻閱讀筆記的做法(以“什麼是有趣的理論”這篇經典文獻為例)

三、學術文獻閱讀筆記與普通書籍閱讀筆記的異同點

四、總結和對小夥伴們的啟示

PS:如果第二部分覺得有難度,可跳過閱讀第三、四部分即可。

一、普通閱讀筆記的做法(以康奈爾筆記法為例)

普通讀書筆記的做法網上有很多資料和信息,我就不贅述了,簡單以康奈爾筆記法為例,以下圖片PPT來自知乎·道年紀,簡單易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學術文獻閱讀筆記的做法(以“什麼是有趣的理論”這篇經典文獻為例)

以下分享一篇“什麼是有趣的理論”的經典文獻,這篇文獻的經典價值就好比主題閱讀時需要讀的第一本書那麼重要。

基本信息:Davis M S. That's Interesting!: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Sociology and a Sociology of Phenomenology[J].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1971, 1(2):309-344.

關鍵詞:指標、理論、有趣、無趣

研究問題:如何界定有趣的理論和無趣的理論

研究結論:有趣與無趣的理論之區別:有趣的理論會否定讀者的某些假定;而無趣的理論只會驗證讀者的某些假定是對的。文章系統性的構建了評價理論是否有趣的12項標準,開創了有趣的社會學領域,豐富了社會學的研究。這個新領域將關注普通用戶選擇不同理論的現象,也會關注基於不同社會學科類別標準下的不相關的理論。除此之外,有趣的社會學可以在普通和專業角度幫助看待和理解日常生活。

一、第一章節內容

理論家被認為偉大,並不是因為他的理論都是真的,而是理論很有趣。

1、有趣的非命題

在此篇文章中未提及,但也會影響有趣的部分:研究發現是否能確認假設、能解決問題的矛盾、語句修辭、通俗的語言描述、簡化的模型

2、興趣和路徑

路徑:將每天的生活視為理所當然

興趣:有趣就是要引起別人的注意

3、理論和實踐的有趣點

讀者會將有不有趣與日常生活比較。即新理論只有在它否定既定的事實才會被注意。有趣的理論必須對理論及實踐產生影響。在理論與實踐上,修辭的手法會使其更有趣

4、發現有趣的過程

因為有趣的社會理論(過去和現在)會得到廣泛的傳播。

5、所有有趣的命題的共同要素

有趣的命題牽涉到現象論(phenomenology)及本體論(ontology)

現象論---看起來是怎樣

本體論---實際上是怎樣

但有趣的命題都會否定其中一個,表達方式:

What seems to be X is in reality non-X

What is accepted as X is actually non-X

二、第二章節內容

一、單個現象的特徵

1、組織性(Organization)

看似無組織(無結構)的現象,實際上是有組織(結構)的。

看似有組織(結構)的現象,實際上是無組織(無結構)的。

2、組成性(Composition)

看似是由多種現象組合而成的,實際上是由單一現象形成的。

看似是由單一現象形成的,實際上是由多種現象組合而成的。

3、抽象性(Abstraction)

看似個別現象,實際上是整體現象。

看似整體現象,實際上是個別現象。

案例:心理學上,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很特殊、自己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和思想,但因為人們無法窺看別人的內心和思想,所以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即所有的人都認為自己很特殊。

4、一般性(Generalization)

看似局部的現象,實際上是一般的現象。

看似一般的現象,實際上是局部的現象。

5、穩定性(Stabilization)

看似穩定且不變的現象,實際上是不穩定且變動的現象。

看似不穩定且變動的現象,實際上是穩定且不變的現象。

6、作用性(Function)

對於達成目的的方式而言,看似沒有效果的現象,實際上是有效果的。

對於達成目的的方式而言,看似有效果的現象,實際上是沒有效果的。

7、評估性(Evaluation)

看似壞的現象,實際上是好的現象。

看似好的現象,實際上是壞的現象。

案例:酒精不是興奮劑,酒精是神經抑制劑。喝完酒以後很興奮,行為很放肆是因為酒精作為抑制劑了那些控制理性的神經中樞,讓你的行為失去理性。

二、多個現象的關係

1、相關性(Co-relation)

看似不相關(獨立)的現象,實際上是相關(相互依存)的現象。

看似相關(相互依存)的現象,實際上是不相關(獨立)的現象。

2、共存性(Co-existence)

看似共存的現象,實際上是不能共存的現象。

看似不能共存的現象,實際上是共存的現象。

3、共變性(Co-variation)

現象間看似有正的共變性,實際上是負的共變性。

現象間看似有負的共變性,實際上是正的共變性。

4、相反性(Opposition)

看似類似(幾乎相同)的現象,實際上是相反的。

看似相反的現象,實際上是類似(幾乎相同)的。

案例:【Braess悖論】有時在一個交通網絡上增加一條路段,或者提高某個路段的局部通行能力,反而使所有出行者的出行時間都增加了,這種為了改善通行能力的投入不但沒有減少交通延誤,反而降低了整個交通網絡的服務水平。

實例:韓國首爾的規劃者拆除一條6車道高速路,修建了一個方圓8千米的公園後,很多道路專家驚訝地發現,首爾的交通非但沒有惡化,反而得到了改善。有專家就提出這是Braess悖論反向版。

5、因果性(Causation)

看似獨立的現象(變量),實際上是依存的現象(變量)。

看似依存的現象(變量),實際上是獨立的現象(變量)。

案例:上市公司CEO家屬死亡按道理會影響公司業績下降,但女CEO的婆婆死亡,其業績會上升。

三、第三章內容

1、無趣的命題

有趣的命題:否定讀者某部分的原有的假定。

三種無趣的命題類型:

命題證實某部分的基本假定(顯而易見)

命題並未提及任何的基本假定(沒有關係)

命題否定整個基本假定(荒謬的)

受提出無趣命題所困擾的原因:

太關注課本上的研究過程的規則,沒考慮讀者的原有假定。

各讀者群的原有的假定不一樣:並非是作者原先所要訴求的對象。

2、複雜的社會因素

詳細說明讀者對單一主題的假定通常是困難的,因為這個假定未必一致。

讀者結構的基本分類:

門外漢:對內容至具有一般的常識,他的假定隨著一些基本變量分類,如年齡、性別、社會階層等。

專家:對內容有專業的知識和理解,其假定隨著所學的學科不同而不同。

門外漢和專家的假定不只受社會空間而有所變化,也會隨著時空而改變。

再者,門外漢和專家們假定為真的事物不僅受過去而改變,也會受未來變化而改變。

3、不復雜的社會因素

雖然有多個分類讀者群,但在一定抽象層次上,讀者假定只會分成兩種。

技巧:提升抽象層次可簡化讀者的假定

最終結果:每一讀者群部分的基本假定為X或非X。

有趣的命題:在X的假定下,主張非X;在非X的假定下,主張X。

通過向多數假定的讀者群傳達他的命題,將會更廣泛地引起他人興趣。

4、關於有趣的命題含義的未來深入研究

有趣的指標尚未完全確定,有趣命題的收集和分類未來仍需提煉。

收集:對社會學家做調查,選出幾個受喜愛的社會學命題,然後分析。

分類:有些有趣的命題並未在有趣的指標中找到其定位,刺激讀者感到有趣的其他因素,修辭手法,心理學等方面。

5、面向未來深入研究的有趣命題含義

對研究方法的課程講授的建議:

讓學生建立一個觀念:學生自創的理論必須被大環境所接受(吸引讀者的目光),並至少讓一個理論被得到否定。

6、有趣和學術

一般課程設計:介紹此主題的一般理論、一般理論架構的應用、總結一般理論的限制、並指出其潛在性。

現象學和本體學的方法(Phenomenological-ontological approach)

注重學生對主題假定的演化過程:指出學生對主題的常識性假定、反駁門外漢的命題、以專家命題取代,快速地重述要點、顯示新的和複雜的命題

7、有趣的系統性?

有趣和系統之間的窘境:想要嘗試更系統化,將會變得更無趣

放棄尋找新分類的關鍵點(xiii):看似發展自兩個完全不同心理價值的綜合體,實際上是發展自同一心理價值的綜合體。

看似演化自完全不同來源的現象,實際上是演化自同一來源的現象。(成立)

看似演化自同一來源的現象,實際上是演化自完全不同來源的現象。(找不到具體例子)

人們必須要在有興趣和有系統之間作選擇,兩者不可兼得。

四、詳細結論

1、現象學

作者提出在超越人們認知的方面進行假定,有某些更為真實。

2、有趣的社會學

社會學的現象學:內心從一個接受的社會理論移動至另一個

現象學的社會學:自現象學的流程開始,研究各種門外漢和專業讀者不同基線的理論。

學問的社會學和有趣的社會學之不同:

學問的社會學:本質上為信念和假定的研究(較為靜態)

有趣的社會學:本質上為信仰崩潰至建立和假定轉換的研究(較為動態)

3、典範轉移的不同看法

學術界最好成名的方法:有趣的命題,否決假定或確認不預期的

本文貢獻

提出分析理論命題的新方法

描述:指出讓偉大理論家的著作有趣的因子

忠告:激勵讀者對這些因子更加知曉,以便讓他們的著作更加有趣

主張有趣理論的產生應比平庸理論的證明更加受重視

個人感悟:研究要堅持八個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三、學術文獻閱讀筆記與普通書籍讀書筆記的差異

一、共同點

第一,基本信息必須標示清楚。包括作者、年限、書籍名稱,甚至出版社、作者簡介等等,目的是告訴讀者或自己,你看的是什麼書籍或文獻。

第二,關鍵信息注意全文或部分摘抄。不管是文獻還是書籍,我認為都需要把你認為所重要的、對你有感悟的一些原文或部分原文進行摘抄或翻譯,以為後來溫習回顧提供便利。

第三,釐清書籍或文獻的脈絡或線索。就是說我們在看文獻或看書的時候,總會有一些東西需要自己去在保證脫離書籍的情況下也能講述清楚,那這個東西就是書籍或文獻的脈絡、邏輯,這需要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清楚。

第四,感悟、總結、思考。不論讀什麼書籍、文獻,都要有輸出,不輸出、無閱讀。一定把你看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才能內化為我們自己的知識,特別是一些經典的景書或文獻,讀一遍根本就不夠,需要反反覆覆的溫習,反反覆覆的去看,那麼就用主題閱讀的第一階段方法:精讀、細讀、深讀。

二、不同點

第一,普通書籍讀書筆記以淺度理解為主,學術文獻讀書筆記以深度理解為主。比如實用型、文學型、歷史型、商業型等書籍的方法自身就屬於一類,但做筆記也存在一點區別,可能有的需要摘抄一點點,有東西只要做總結性摘抄,有的是原文摘抄選等,總體以淺度理解為主。但是學術文獻格式單一、內容較為固定、篇幅基本在5-100頁之前,比書籍薄很多,所以學術文獻的讀書筆記分為先翻譯理解再摘抄、查閱書籍做總結等幾個環節,要以深度理解為主。

第二,普通書籍讀書筆記只需以書籍內有的知識進行提煉總結即可,學術文獻讀書筆記必須查閱大量背後的書籍和文章才可以。書籍的閱讀筆記,只需要把書中講述的內容總結提煉出來,不需要參考其他書籍;而學術文獻的讀書筆記必須要閱讀文獻背後所提到的相關書籍,才能做出一篇好的讀書筆記,因為一般學術文獻往往是很多書籍、很多文章總結提煉研究升級的結果,所以必須把文獻背後設計的知識都瞭解掌握,才可以做出一篇好的讀書筆記。

第三,普通書籍讀書筆記用淺顯的語言、通俗的描述出來即可,學術文獻讀書筆記必須以專業術語進行科學論證。舉個最簡單例子,“A是B產生的原因”,普通讀書筆記只需將這句話寫在讀書筆記裡即可,但學術文獻讀書筆記必須寫清楚,A在什麼條件下是B產生的原因?A是不是B產的唯一原因?是否在剔除了非A的因素後,A才是B產生的原因?諸如此類。

四、來個小感悟和小總結

造成兩類讀書筆記做法方式的不同的原因是兩類閱讀方法的區別,即普通類書籍與專業書籍的閱讀方式、理解要求等不一樣。

但通過分析我能發現,只要做好普通書籍的讀書筆記,基本上專業書籍也並不難學,只要掌握了科學的讀書方法、筆記方法等等(如網上牛人分享的經驗),經過一段時間後,就可開始專業書籍的閱讀和學習,只需在理解程度、筆記深度方面下點功夫即可。

所以,一直以來怕考試、看見教材或專業書就頭痛的小夥伴,這下不用怕了,只要先養成閱讀的習慣,漸漸的閱讀興趣就會轉移到專業書籍上面,而且並不會有你以前想象的那麼難,

因為你已經把“4個共同點”的能力鍛鍊完了,只需把“3個不同點”的能力再磨練下就好了。

作者:千城Slash公眾號:千城Slash讀書行萬里,夢想走千城

在下千城




首先從框架做起,比如說整理筆記的時候先從每個大的章節整理出一些核心性的內容,知道了框架裡面搭建相應的血肉,就是把每個大的章節總結整理一些經典的句子或者故事梗概,能分析出具體哪些好哪些說明的不是太好的情況,都會有相應的瑕疵,如果總是瑕疵就是自己的問題了,出現這種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

讀書筆記不是給自己看的,是分享是傳播,沒準哪天錄製被相應的老闆聽到就能進行點評,對於不認識的可以慢慢認識,對於整體的中心思想就是通過網絡渠道瞭解。


田鼠叨叨叨


若是小說,小說的價值是讓你跟隨小說中的人物,去收穫更多的生命體驗,使你靈魂出鞘,使你不再受限於這唯一的親歷的生活,去體驗到更豐富的人生和更廣闊的世界。

若不是小說,可以在讀書的過程中,有感的部分標記出來,寫一篇書評!


讀書巴士



亦新湖





自己的書自然隨心所欲,亦便於隨時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