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中明知必敗的士兵,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去戰鬥的?

用戶65262218


明知必敗還要去打的這種仗一般不會有,多數情況下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和敵人決戰。

其實明知必敗還去打的這種仗,多數情況下出現在大勢已去,無法挽回敗局的情況下做的一個最後一搏。通常在還可以打的戰爭中,是不會出現明知必敗,還和敵人硬拼的戰鬥的。


尊嚴

我們先看這種仗的背景是什麼,參考四行倉庫之戰,那會兒國軍已經撤退了,就剩下四行倉庫裡那幾百個人,號稱八百壯士,和日軍對抗。這種仗可以說是沒有一點勝算,大勢已去,就剩那幾個人,已經掀不起什麼大浪了。


這種仗,其實打的就是一個尊嚴。軍人的榮譽感和尊嚴是比什麼都重要的,仗不能輸,尊嚴也不能丟。在戰爭中,很多時候,命不是最重要的,一個軍人,他的這個軍人稱呼就是一個榮譽。

仗打輸了,你人活著,這叫苟且偷生。中國人講的是,人死事小,失節事大。軍人,就要有軍人的氣節。這種大勢已去的仗,打輸了,沒死,就是俘虜當俘虜在東方人眼裡就是恥辱。

而且當了俘虜,自己根本就主宰不了自己的未來,在敵人手中,只有屈辱的活著。苟且之下,不如一死痛快。死了,一了百了,還留個英雄的稱號,投降,太屈辱,不划算。

投降更可怕

我們看國會大廈之戰,裡面僅僅2000黨衛軍,在蘇軍進攻之時並沒有後退,在柏林,很多黨衛軍士兵都是縮在角落裡和蘇軍對抗。他們清楚的是一件事,他們是黨衛軍,罪惡滔天,被俘虜了,蘇聯人不會放過他們。與其被折磨死,還不如戰死沙場。



二戰期間,蘇聯人對待戰俘的處置辦法就是,送到西伯利亞,勞改。在西伯利亞,死掉的日軍德軍數不勝數。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強制勞動,稍微出格一點,等待的就是一梭子子彈。即便安安分分,還是可能被殺。


事實上,在戰場上,窮途末路的士兵往往都會做最後一搏。做最後一搏,為的是尊嚴,為的是一線生機。曾經蘇軍圍困德軍意軍,意大利士兵果斷投降,結果蘇軍拒絕,惱羞成怒的意大利人立馬上刺刀和蘇軍拼了,然後跑了。


軍武文齋


那要看是怎樣的戰爭,是不義的戰爭還是保家衛國的戰爭。

“我腿已斷,不必管我。我決心殉國,以保全國人格。”

寸性奇,第三軍第十二師師長,於中條山一戰戰死,其父恨自己年逾八十無力報國絕食而死。

“現孤軍奮鬥,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

戴安瀾,遠征軍200師師長,遠赴緬甸參戰,於孟關戰死。

“大敵當前,此移孝作忠之時,我不能親奉湯藥,請代供子職,孝敬雙親。”

佟麟閣,二十九軍副軍長,七七事變後戰死。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張自忠,三十三集團軍司令,戰死於襄陽。

……

國難之時,將軍尚且如此,士兵豈能貪生?縱然有漢奸之流,若不是捨命報國者眾,豈能有今日華夏?

說實在的,我一東北人,一到冬天捂三層都冷,不愛出屋。

而那個叫楊靖宇的男人,在雪山上飢寒交迫仍然在戰鬥,直到彈盡糧絕,他對著投敵的老鄉說:

“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


歷史區的哈士奇


就拿抗日戰爭來說吧,看過亮劍的都知道,明知是死也要亮劍,第一是責任,作為軍人的職責,第二是民族,一個民族特有的氣質,國難當頭時,我們就要拿出應有的氣概,保衛自己的祖國,保衛自己的家園。


小土妞萌萌噠


這要看是那國軍人,在什麼樣的背景下作戰和他們的信仰,我在想現在的中國軍人遇到這樣的事會勇往直前,毫不畏懼的,最起碼在近幾年的消防戰士的身上就起現了這種精神。


大山229688322


上過戰場的都知道,寧願站著死不願跪著生,不是不想活著,是俘虜後還不如死,虐待的滋味讓你想死死不了


滿漢全席真好吃


懷著垂死掙扎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