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作為二戰最強軍隊為何會失敗?

shi兔子


二戰中德國的陸軍和空軍都很強,但要說德軍整體上講是二戰最強軍隊我並不認同,因為德國海軍就是還差那麼點勁兒。德國陸空軍在歐洲大陸上一度所向無敵,但由於海軍差些勁,因此德國始終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它的主要對手英國的根基。雖然德國潛艇通過狼群戰術一度使英國損失不小,但英國憑它強大的水面艦艇部隊還是能夠基本上穩住局面,後來隨著英國空中反潛力量的不斷加強,德國潛艇部隊也就越來越走下坡路了。

德國在沒有徹底擊垮英國的情況下就實施“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現在看來應該是戰略敗筆。而且進攻蘇聯時又沒有優先進攻莫斯科卻先重點攻擊烏克蘭,導致蘇聯後來有機會起死回生。同時,德國的夥伴意大利實在不夠給力,幫不上德國的忙不說,還經常拖後腿,實在是誤事。由於意大利無能,德國不得不派軍遠征北非,造成了事實上的三線作戰。由於德、意海軍不給力,導致英國在地中海上的戰略支點馬耳他始終未被攻克,而這為後來隆美爾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納粹德國發動的戰爭是侵略戰爭,納粹軍所到之處瘋狂屠殺猶太人、斯拉夫人和吉普賽人,並進行了野蠻的掠奪,這些自然激起了被佔領國家人民的強力反抗。例如在法國和南斯拉夫都出現了頗具規模的抵抗力量。在蘇德戰場上,德軍雖然取得了不少勝利,但蘇聯憑藉數量上的優勢和強大的工業力量不斷消耗掉德國的精銳,逐漸扭轉了局面。1942年1月《聯合國家宣言》簽署後,蘇聯與美英事實上已經聯合起來反擊法西斯,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已經開始超過法西斯國家的力量了。


二戰中後期,美英空軍不斷對德國進行大規模轟炸,使德國戰爭潛力受到嚴重損壞。而蘇軍在庫爾斯克戰役後開始不斷進行反攻作戰,使德國陸軍主力大部被殲。1943年7月意大利敗降後,反法西斯同盟國力量進一步加強。當時英國的前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都積極參加了反法西斯戰爭而且付出了不少犧牲。在巴爾幹半島,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人民武裝力量也有力地打擊了德國法西斯軍隊。

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共產黨始終沒有被納粹徹底消滅,他們一直在堅持地下反法西斯鬥爭;同時,德國國防軍內部存在著反希特勒勢力,他們甚至在1944年7月組織了刺殺希特勒的行動。德國內部反希特勒勢力的活動,促使納粹德軍加速走向最終的失敗。


疾風猛士


首先一個德軍只是在二戰初期是世界各國中,陸軍實力最強的,而到了戰爭的中後期隨著各個交戰國紛紛進入戰時體制,德軍由於國力的限制,已經淪落為一隻裝備比較落後的軍隊了。

二戰是一場大規模的半機械化戰爭,之所以說是半機械化戰爭,是因為參戰的各個國家除了美國,都沒有完成軍隊的機械化,摩托化,作戰部隊中還是以步兵為主,機動方式還是以人力或者獸力為主,現在看到的紀錄片總是顯現浩浩蕩蕩的車隊和坦克,其實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的軍隊還是靠著兩條腿和馬拉的大車行動,在波蘭戰役中德軍150萬部隊中,只有那10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步兵師是使用機動車輛,其他的部隊都還是用兩條腿走路。

上圖是你以為的德軍,下邊是大多數的德軍。

德軍之所以在二戰初期橫掃千軍,其實是提前實現了機械化部隊的轉型,從傳統的靜態戰爭過渡到了快速的機動作戰,這不只是部隊裝備的更換,更重要的事情是軍隊指揮官思想的轉變,德國人這一點走到了世界各國的前邊,所以德國在一開始投入戰爭的時候所向披靡。

但是到了戰爭中後期,德國自身缺乏資源的問題充分的暴露了出來。而且別的國家從戰爭初期德軍的成功之中也成功的吸取了經驗教訓,德軍在思想上的優勢被追平。當雙方都是採用類似的思維方式開始排兵佈陣的時候,雙方在物質上的差距就體現了出來。德國雖然進入戰時體制早,但是並沒有做好世界大戰的準備,德國的國力只能支撐一場規模有限的戰爭,一旦戰爭進入長期化,德國就會支撐不下去了,就像隆美爾說的,我們能趕上全世界的產量嗎?雖然長劍依舊鋒利,但是錢袋已經空空。


圖片來自網絡。


有痰


二戰時期德國陸軍特別是國防軍的素質在當時確是世界上最強的的軍隊。

二戰德國會失敗的主觀原因有情報失誤、過於自信和戰場上特別是在東線上範了一系列的戰略錯誤都有關係。 其客觀原因也是主要原因就是雙拳難敵四手, 德國軍隊的確是很能打仗, 武器也非常精良, 在跟敵人數量相當的情景下可以輕鬆取勝, 但德國當時的對手無論是軍隊數量、軍事物資和戰爭資源都是自己的數十倍以上。

二戰初期, 德國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先進的軍事思想, 在戰場上橫掃歐洲大陸, 連老牌軍事強國英國和法國也被打得落花流水, 在歐洲大陸似乎沒什麼能抵擋住這支強大的、不可一世的德意志軍隊, 整個歐洲在納粹德國的強大軍事統治下顫抖。 此時,臥榻之側的北極熊並沒有鼾睡, 只是偶爾曬下太陽, 有時也會潛入冰面下捕食海豹, 這隻憨厚、可愛的白熊在納粹德國的眼中彷彿是一頓最豐盛的大餐。

在軍事上耀武揚威已經沒有對手的德國早已垂涎這隻肥美的北極熊, 要贏得軍事史上最大的勝利就是要馴服這隻體型巨大的北極熊, 這隻貌似憨厚的大熊要是真正凶起來可是兇猛異常, 所以捕熊絕對是世界上最危險的事情, 作為是老獵手的德國自然明白捕熊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一不小心就會反過來成為熊的食物。 因此, 德國假裝要捕鷹, 可是這隻鷹也不是雛鳥, 是一隻能在全球捕食的獵鷹, 於是, 德國沒捕到鷹反而被鷹抓傷。 但是, 德國還是繼續在偽裝捕鷹, 他在等待北極熊鼾睡的時候再出手。 這隻看似蠢笨的北極熊有時會伸下懶腰, 有時也會曬下屁股...... 它似乎對水底下的海豹已沒多大興趣, 它要等待機會捕食陸地上的豹子, 只是沒想到這隻豹子的豹膽包天,竟然還有膽量主動進攻, 猝不及防下竟然也被豹子抓了幾度痕咬傷了幾個地方,受傷的北極熊徹底被惹怒了...... 豹子跟狂怒的北極熊撕打起來已是完全處於下風, 這個時候, 美洲虎和獵鷹又加入了北極熊的一方, 豹子根本不可能同時能打敗北極熊、美洲虎和獵鷹, 所以從美洲虎加入的一刻, 豹子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

海軍是德國的短板,註定了德國不可能徹底打敗英國, 跟蘇聯開戰打得難分難解甚至是處於下風的關鍵時候, 已經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也加入了英國和蘇聯的一方, 德國的失敗是必然的。 日本和意大利雖然也跟德國在同一陣營, 但日本跟德國遠隔重洋, 已經被美國按在地上摩擦, 自顧已不暇更談不上幫德國了, 意大利頂多也是幫德國搞下運輸、做一下安保工作, 戰場上吶喊助威, 幫不上大忙。 德國同時跟世界第一、世界第二和跟自己綜合實力差不了多少的英國作戰, 失敗是必然的。


談文論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凡爾賽公約》猶如沉重的枷鎖套在了德國的身上,嚴重的束縛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希特勒上臺之後,利用民族情結給自己的發展計劃消除障礙,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瘋狂的擴張軍事工業,來以實現“日耳曼帝國”的復興。

二戰爆發之前,德國的軍事實力如何?以德國陸軍為例,戰前只有170萬,佔領波蘭的時候達到350萬,全面爆發時已經動員1200萬。那麼最強的德國為何會失敗呢?



一:德國的資源、尤其是稀土、石油資源有限,只能是以戰養戰。受人口限制,兵源有限,最後徵兵已經把年齡放寬到16__61歲。

二:沒有對戰爭進行全面評估,缺少長期全面作戰的準備。戰爭開始,德軍使用的閃電戰頻頻得手,進展順利,表面上的勝利掩蓋了問題的暴露,戰爭進行到了中期,德國開闢了更多的戰場,忘記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兩條線作戰失敗的教訓,導致兵力分散,戰線過長。除佔領西歐國家對蘇作戰,還開闢非洲戰場。而國內的軍事生產沒有動員起來,仍然是歌舞昇平,直到戰爭後期,德軍慘敗才促使德國全部開動戰爭機器,但為期晚矣。



三:操之過急的進攻蘇聯:對蘇作戰沒有準確的評估,從而陷入長久的對峙中。如果說德軍在橫掃西歐之後,開始加強對僕從國的控制,軍隊休整,充分的補充儲備戰爭資源,加緊先進武器的研究與製造,如火箭彈,噴射飛機,虎式坦克,犳式坦克,如果不是德國科學家有良心,甚至都可以造出原子彈。而德國只要滿足蘇聯的利益,蘇聯還會放鬆對德國的戒備。

四:不應該讓40萬英法聯軍從容的在敦克爾克撤退,讓英國保留了有生力量。即使希特勒想利用敦克爾克的英法聯軍做籌碼與丘吉爾談判,也應該是消滅,不應該錯過機會,使英法聯軍得以解脫。



五:德國的海軍是最大的失敗的最大致命問題,由於德國的海軍建設思想還停留在一戰時期,艦大炮利,建造大型巡洋艦,和眾多潛艇。而美國就連日本都已經把航母成熟的運用到戰爭中,尤其是戰爭後期,英國海軍成功的切斷了德國的海上運輸線,使德國外來的支援徹底斷絕。


六,由於日本偷襲珍珠港,事先並沒有通知德國,而使德國和美國一樣,感到震驚。這也是美國忠於找到理由,宣佈和其它同盟國一起,對德、意、日軸心國宣戰。美國的經濟實力、工業基礎雄厚,宣戰之後,美國的作戰機器全開,武器裝備井噴式的生產,除了滿足自己使用,還大量的援助蘇聯,蘇聯缺什麼美國直接送上門,所以蘇聯能勝利的擊敗德軍,美國的援助可謂是雪中送炭,勞苦功高!

另外就是希特勒過多的參與指揮德軍作戰計劃實施。如果說希特勒是一個政治家還是比較合格,但是在軍事上,還稱不上軍事家。希特勒在戰爭前期,放權給各個集團軍的司令元帥,使他們能隨著戰局的變化而重新佈置和適時的更改計劃,但是後期,尤其是莫斯科戰役失敗之後,加上7.20刺殺希特勒事件之後,希特勒清洗了隆美爾等一大批將領,導致無人可用,自己又頻頻的參與作戰計劃擬定和如何實施,聽不進將領對他的批評和建議。從而也加速了德國的失敗。

綜合以上問題,德國失敗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關注軍情,關注風雨!


風雨兼程170983658


我不知道德國什麼時候成二戰最強軍隊了,如果說按單兵素質而言,德國確實是最強,但是說二戰最強軍隊,我寧願相信是GM號的老美
要說德棍為什麼會敗,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好吧開個玩笑

德國從統一之日起,就決定了它噩夢般的戰爭難度,當時西邊是划水法蘭西和大嚶弟國,東邊是慈愛的大林。雖然德棍開始就一拳打死了山雞(🇫🇷)哥,但是英國並沒死。那麼就會有繼續兩線作戰的風險,並且不列顛也算得上是一個跳板,戰略轟炸得以實施。德國當時雖然可以說是吞併了歐洲,但依舊沒有那麼多資源。不像蘇聯地大物博啥都有,別國給你資源掐的死死地,不敗往哪裡跑。像英國那樣,就是一個地理位置的優勢。


德國就一歐洲小強,還在想P吃。一國打N國,閃電戰到了蘇聯那種地方就是廢,跑著跑著就沒有油了,怎麼打?所以就耗唄,但德國根本就耗不起,自然資源十分的匱乏。蘇聯還能和你玩鋼鐵洪流和人海戰術,但是德國不行。而且還面臨與世界前兩強互懟的局面,不輸才怪嘛。當德國和前蘇聯打消耗戰之時,就註定了它的失敗

還有就是裝備問題了。這裡有人就會問了,德國的武器多NB啊,什麼STG44,ME262,虎式啊等等。但是這些裝備的數量真的不多,甚至MP40的裝備量才100萬左右。數量不夠,技術來湊。但是你虎式再強,我20個T34圍著你打,就問你死不死。就是這樣的數量優勢壓倒了德國不太明顯的裝備優勢。

最後就是隊友的問題了,為什麼叫二戰呢?簡而言之就是意呆利和本子負責二,德國負責戰,簡稱二戰。


那麼本期就先和大家扯到這裡,有什麼問題歡迎指出,喜歡的話就點一個關注吧~


南黎23333


一個國家再強也不能與世界為敵。德國的二戰如果更確切到個人上說,那個人就是希特勒,而希特勒這一生有兩個重大的決策失誤。1是在敦刻爾克放走了大量的英法聯軍(大概二三十萬人吧)。給了英國後期反擊的力量。2是不該在沒有安定後方(也就是英國)的時候和蘇聯開展,而且戰線拉的過長,在德國人不適應的寒冬裡作戰,最為主要的是他是個政治家不是軍事家,他對軍事很多方面指手畫腳,槍斃開除了很多優秀的將領。(我不得不佩服德軍的很多將領確實很牛B)。而且德國的盟友也很不給力,意大利直接就是拖後腿的,小日本本來還行,但是非要惹上美國人,導致後期也完蛋了。


雕刻時光WU


軍隊需要國力的支撐

的確,無論從裝備,人員素質和戰鬥意識來說,德軍都是二戰中數一數二的軍隊,然而戰爭,尤其是現代戰爭,打的從來都不只是軍隊好壞,更大程度上在於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弱。

德軍之所以能打敗英法,除了德軍指揮得當以及戰鬥力強大的原因之外,其實德國在吞併掉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等地區後,綜合國力已然大增,所生產的子彈,槍械不僅數量多於法國,而且質量也不錯,能夠應對戰爭的消耗。

蘇美參戰後就不同了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軍工生產能力十分可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對德國宣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據統計,在二戰結束的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一千萬人,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整個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其中有將近有4萬輛是先進的M4謝爾曼坦克。在美國的援助下,處於下風的英軍才重新武裝起來,得以打敗德國。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我是虹攝庫爾斯克,喜歡我的回答就請點贊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軍所向披靡,使用大規模的裝甲兵發動閃電戰,從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時起,僅僅用了1年時間就席捲了大半個西歐,讓法國苦心經營的馬奇諾防線成為笑話,將不可一世的英國人趕回了英倫三島,堪稱二戰中最強的軍隊,但隨著戰爭的發展,德國人失去了銳氣,尤其是在1942年隨著美軍參戰,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以後,德軍又以驚人的速度走向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選擇了意大利這個豬隊友。雖然墨索里尼的執政造成了意大利成為德國的天然盟友,但當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他們的軍事裝備已經過時了,而且軍隊作戰能力極差,為了支持意大利,德軍不得不進行了多場不必要的戰鬥。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為了援助進攻希臘未果的意大利,德軍不得不推遲巴巴羅薩計劃,直接導致了德軍沒能在冬天來臨前攻下莫斯科。

圖為德軍在1941年佔領雅典衛城

二是對美國宣戰。1941年12月11日,德國向美國宣戰,以回應美國在他們仍然保持中立時所引發的一系列挑釁行為。這發生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帝國對珍珠港發動突然襲擊後4天。雖然根據與日本簽署的反共產國際條約的條款,如果第三國襲擊日本,德國有義務援助日本,但如果日本是主動發起攻擊德國就沒有義務。然而,德國仍然選擇向美國宣戰。事實證明,這是德國做出的最愚蠢的決定之一。原本德軍的主要目標是蘇聯,但自從美國參戰後,德軍不得不在東線面對蘇軍的阻擊,在西線則面對英美聯軍的進攻,兩面作戰使得德軍無法兼顧各個戰略方向,不得不節節敗退。

圖為在歐洲西線作戰的美軍士兵

三是沒有能夠一鼓作氣擊敗蘇聯。雖然在對蘇聯開戰之前,德軍制定了閃擊蘇聯的計劃,樂觀地認為可以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下莫斯科,所以德軍沒有做好面對寒冷的準備。最終,由於無法在1941年秋季佔領莫斯科並迫使蘇聯投降,德軍不得不身著夏季制服面對猛烈的北極寒風的襲擊。而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被殲滅。軸心國集團損失官兵近150萬人,使得德軍再也無力在蘇聯境內發起進攻,並最終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圖為在寒風中的德軍士兵


虹攝庫爾斯克


首先,二戰是一個非常長的時間尺度,不同時期不同國家軍隊的戰鬥力都有所不同,在美國尚且沒有像樣陸軍的1939年,德軍無疑是強大的,而在美軍與蘇軍鼎盛的1945年,德軍的潰敗也是有目共睹的。


其次,德軍在整個戰爭進程中,都稱不上是“最強”。固然,由於民族文化、兵源素質等因素,德軍表現出的戰鬥力非常之高,但軍隊的力量並非只有明面的戰鬥,而是多方面的。作為一支現代化軍隊,德軍在戰爭初期就面臨著總體機械化程度較低,裝備落後等現象,幸而其指揮官的指揮素養超群,利用種種智策來彌補手頭裝備的不足。

(圖為裝備虎王坦克的黨衛軍部隊,高質量但稀少的裝備並未幫德軍贏得戰爭。)


而軍隊的後盾——德國的國家機器,也長期被工業產能與資源匱乏所困擾,其直接惡果就是部隊的裝備供給量不足,部隊缺編無法得到快速補充,機械化裝備經不起消耗,雖然德軍擁有十分優秀的戰地維修體系,但依舊扛不住長期的消耗。


而軍隊體系也是德軍的一大弊病,在底層官兵浴血奮戰時,作為最高指揮的希特勒,卻頻繁做出不合理甚至違反軍事常識的決策,並以自身獨裁的權威干涉下級指揮,在黨內進行權力鬥爭,以至於指揮官束手束腳,被權力鬥爭分散精力。高層指揮為了戰局而不夠愛惜部隊的現象也是常態,在戰爭後期,為了按時趕到目標地點,德軍經常要在白天冒著盟軍空襲甚至艦炮轟擊行軍,這樣造成的損傷令軍隊受損嚴重。

(圖為德軍後勤車隊)


後勤問題則是貫穿整個戰爭的嚴重缺陷,由於超過10%的國民都加入了軍隊,德國國內的物資生產一直處於相對低迷的狀態,政府甚至鼓勵民眾多吃雜燴,以省下糧食供給前線。這種物資的匱乏還在前線發展出一種“珍視”的心態,本就供應不足的巧克力、肉類、罐頭軍糧被嚴格限制配發,許多物資在潰敗時難以搶運,落得自我銷燬甚至繳獲資敵的命運。一些士兵由於飢餓,自行在民宅中搜索食品,卻因為水土不服,食用後嚴重腹瀉,折損戰鬥力。冬季時冬衣的供應也受糟糕的後勤限制,凍傷減員在某些部隊中甚至超過了戰鬥減員。


即使在環境相對優渥的佔領區,能享受美酒美食的也只是軍官,一些底層士兵甚至因為匱乏而發展出賣香菸的副業,更有甚者倒賣軍用物資來換取錢物。


德軍與政府的內部腐敗則加劇了物資匱乏的影響,在不少現代青年幻想中,納粹德國是一個社會福利待遇優渥,社會行政體系高效的國家,但在實際中,一黨專政與權力集中帶來了非常嚴重的腐敗問題,甚至希特勒本人,都在自己的賬戶上積累了鉅額財富。政府高層的權力鬥爭間以財富作為互相籠絡的手段,元首則以財物嘉獎來維繫下屬的忠誠。

(圖為成群的被俘德軍)


而在戰鬥部隊中,戰鬥意志與忠誠的衰弱是戰爭後期十分嚴重的問題,在許多人心目中忠誠勇敢的德軍,卻有著居高不下的逃兵率。常年的兵員不足令德軍的輪休嚴重不足,士兵長期處於高強度的行軍作戰中,常年面對東線以殘酷著稱的戰鬥和西線不安全的天空,人類的生理與心理承受能力都受到極大的考驗,不少士兵的戰鬥意志被長期消磨,而逐漸淡薄。在阿登反擊戰中,甚至出現了黨衛軍軍官手持鐵拳督促怯戰的裝甲部隊的現象,在現有的資料中,德軍經審判被槍決的逃兵就高達一萬名,而未經審判遭遇處決的,則有更多。


面臨這些方方面面的問題,即使是戰爭初期兇猛如虎的德軍,最終還是難逃失敗的命運。


兵器次元


一 政治

1 意識形態

  國家社會主義,簡稱納粹,是一種德國當時僅有的意識形態。由於一戰德國的基爾軍港水兵起義,導致投降,而不是戰敗(戰敗和投降差距很大,看現在的日本)。對比德國曆來崇尚力量的民族性格和驕傲的民族自豪感,有很大的心裡落差。再加上戰後鉅額的戰爭賠款導致經濟蕭條,民不聊生。在心理上,人民迫切的希望能夠重振國威、恢復民族自豪感。由於在科學和技術上的領先,在經濟上,當然要匹配。在軍事上,德國曆來是軍事強國,這點無需多說。在哲學上,德國人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這些原因導致了,納粹主義在德國的迅速崛起。

  問題在於,不論是老牌的資本主義,還是當時新興的社會主義,都跟納粹格格不入。一種意識形態得不到認可,就會形成政治上的對抗。跟資本主義對比,納粹的權力相對集中。而跟社會主義對比,納粹的又是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所以,兩種意識形態無法認同,有沒有共同的巨大威脅出現,各個方面的對抗幾乎不可避免。

2 對待猶太人的政策

  初期德國的經濟並不是很好,快速發展的其中一條捷徑就是“劫富濟貧”。猶太人歷來處於各個國家的富裕階層,加上歷史上各個時期歐洲反猶排猶的傳統觀念(這個又要扯很多),導致了納粹黨執政期間想要快速發展,以得到人民的支持,就必須對猶太人下手。(PS:間接導致了部分優秀人才外流,以及後來猶太人在萬難的情況下堅決建國以色列。)

  當時世界上除了英法的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是新興的美國和更新的蘇聯。英法和德國的問題,我看成是歐洲內部的問題。而美國和蘇聯我看成是“猶太思維國”。(1)美國,現今的世界經濟體系其實就是美國式的體系,而這種體系是猶太人的體系。“信貸”、“銀行”、“金融”……這樣的體系以銀行為基點,而高過銀行的再上層的階層,不論世界經濟蓬勃發展,還是經濟危機,都可以從容盈利。再說美國,大部分財富都集中在猶太人手裡,所以在美國的話語權,無與倫比(簡單說,參見美國與以色列的關係)。(2)蘇聯,我一直將共產主義看成是現代宗教。一種只要你相信它,要排除一切其他文明的思想,都是一種奴化人的宗教。只不過現代的人類已經無法被一種精神上的思維控制了,所以就轉變為了一種類似經濟的理論。而之前的俄羅斯族人,對於猶太人的迫害不亞於歐洲其他國家,所以當蘇聯成立後,內部迫害問題十分嚴重!據說第一屆蘇聯人大有98%的猶太人,而且在入侵烏克蘭出現了烏克蘭人夾道歡迎的場面,在莫斯科會戰失利後的傑米揚斯克防守戰,出現了俄羅斯人跟著德軍一起西撤的情況。所以總結來說,對於猶太人的迫害,導致了兩個大國同時的壓力。一個例子,美國給蘇聯的援助,光飛機就有好像是4萬架,還是無償的。同樣給國民政府的全部援助,是全部!都是以低息貸款的形式,打完小日本以後是要慢慢還的!

3 獨裁統治

  不可否認,任何集權的政府,在行動力和效率上都要強於民主政府,但是任何事都有兩面性。好的一面,可以全國統一政策和思想,全軍統一指揮和策略。而壞的一面,如果一旦決策失誤,將不可挽回。好方面的例子,閃擊法國和蘇聯,當時不論是蘇聯還是法國,紙面上的軍事實力都是強於德國的,但是希特勒就是一心要用新型的機械化部隊去進攻,結果反而取得了驚人的戰果。還有就是在傑米揚斯克地區固執的的就地堅守,避免了拿破崙式的一潰千里,以及阿登的森林地區動用機械化部隊反擊殲滅8萬多美軍。壞方面的例子,敦刻爾克,初期希特勒看到取得佔領法國的戰績,又心疼新組建的部隊,未攻擊英法聯軍,從而沒有在心理上擊潰對手,給了對手奇蹟中的一點點反擊希望。在斯大林格勒,希特勒又迷信的覺得拿下斯大林名字命名的城市能擊潰蘇聯人抵抗的決心,因此在外圍部隊已經快要成功解救被圍的第六集團軍(德國最好的步兵部隊!),不允許裡面的部隊突圍,導致二十萬最精銳的步兵投降。同樣,獨裁的統治不允許不同的聲音,所以這種體制下,強烈表達意見和感受的心理是一直存在的。一旦到了一個瓶頸,就會爆發出來,比如說高級軍官對希特勒的刺殺。成功的時候大家覺得你是神,失敗的時候責任就都在一個人身上,人民的情緒也會跌落的更快!

  

二 經濟

1 自然資源的匱乏

  德國的經濟很好,但是一級原料的匱乏是硬傷。所以在戰略上,先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到南斯拉夫,最終是為了普洛耶什利油田。對丹麥和北歐,是為了豐富的鐵礦資源。之後才是閃擊法國,閃擊波蘭。最後進攻蘇聯的方向也部分說明問題,農產品豐富的烏克蘭和高加索的石油,是必須奪取的。但是當戰局發展到東線節節敗退,北歐原料產地被無數次小規模襲擊,普洛耶什利油田後期遭到美國轟炸機集群的重點摧毀,經濟就已經處於搖搖欲墜的狀態了。

2 精品經濟模式

這種模式是我自己命名,可能存在認知和理解的偏差。我認為德國的經濟走的是精品路線。高科技高質量的經濟,在發展速度、人才培養、軍工業等方面有很大優勢。但是那個時代是大工業時代,精品的經濟無法帶來量的效果,這點在軍事產品上體現的尤為突出!所以還是在下面最重要的軍事環節說好了。

三 軍事

1 數量無法代替質量

  前面說了,德國的經濟就是精品的經濟,寧可要好的產品數量少點,也不要大量的次品。單從最出名的虎式坦克來說,德國一共生產了2000多輛,而且一半都是因為機械過於複雜導致無法修復而自毀的。不算美國,光蘇聯的T34就有幾萬輛。雖然戰損比德國有優勢,但是對方在數量上更有絕對優勢。當時德國把大量的資金和資源用在了高科技武器的研發上,比如說,彈道導彈、制導導彈、超音速飛機、甚至飛碟。事實證明效果並不好。如果轉化為流水線批量生產普通武器,也許二戰還要再打幾年。而且德國的人口是個硬傷,男女比例首先就去掉了一半,不適齡人員和各類技術人員政府人員等又去掉一半,真正前線的戰鬥力其實並不多,很多時候都是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

2 閃電戰

  德國成名的是閃電戰,這是符合當時德國國情的一種揚長避短的戰爭策略。首先,一戰後德國不允許有正規軍,其軍隊的發展即使到了二戰初期,也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說一線步兵的訓練和裝備,比如說步坦協同,空地協同。就是因為步兵的戰鬥力存在缺陷,也間接導致了對於坦克機械化部隊的大規模使用,利用快速機動對對方部隊大縱深的迂迴包抄。蘇聯前期上百萬部隊就是因為通訊落後,一被迂迴包抄就被打亂建制,成批的被消滅或俘虜。這種“一次性”的進攻確實能取得很好的戰果。但是法國和蘇聯不同,蘇聯國土面積太大,有足夠的土地來換取時間。等到後續的部隊裝備訓練完畢,能夠抵擋住閃電戰的時候,戰爭就進入了相持階段。一旦到了這個時候,閃電戰就失去了效果。前期德國的裝備都是快速機動型的,適合快速推進包抄對手。在相持階段,遇到蘇聯著名的T34坦克就被打的很慘,間接催化了虎式坦克的誕生。而虎式坦克時速只有20公里,根本無法進行閃電戰,是一種攻堅和硬碰硬的武器。到了這個時候,就相當於宣佈放棄了閃電戰。所以說,閃電戰有很大的侷限性,一旦進攻受阻轉為相持,就到了消耗國力的時候,這是德國耗不起的。

3 盟友

  足球界有句話叫“不管是足球還是二戰,意大利都是來坑德國的”。字面意思就知道,意大利在二戰裡是拖後腿的,北非和本土都是在靠德軍在打,不僅沒有幫忙,反而在消耗盟友的力量。日本方面,首先,一直以來都有陸軍部北進和海軍部的南進爭鬥。七七事變前的諾門罕戰役兩個整編師團一戰被朱可夫打垮,戰鬥減員98%!導致日本南進的政策,入侵中國後向南到東南亞進太平洋的進攻方向,而不是北進蘇聯和德國會師。其次,在關鍵時刻,由於日本之前就定下了南進的策略,所以即使在德軍最近離莫斯科只有二十幾公里的時刻,日本仍然無動於衷,在間諜佐爾格的情報下,蘇聯遠東兩個防範日本偷襲的西伯利亞集團軍十幾萬人急速增援莫斯科。最後,日本偷襲珍珠港,給了美國介入大戰的藉口。一方面,德國的既定政策是在打垮蘇聯前,不招惹美國。另一方面,美國國內歌舞昇平,大部分人不願意在看不到實際利益的情況下捲入戰爭。所以,羅斯福在得到英國和中國兩方面情報,知道珍珠港會被偷襲的時候,給了日本機會(當日珍珠港內兩艘航母在沒有戰鬥和訓練任務的情況下被命令調離)。美國強大的民轉軍工業實力,大工業時代戰爭機器的介入直接宣佈二戰即將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