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動漫何時再崛起?

我是標準的95後,可以說,從小就是在看動漫的環境下長大的(不要過分區分動畫與動漫,其實現在區別不大了)。現在依然還在看,但是,我已經好久不怎麼看國產動漫了,因為,太失望。

80、90後,是在中國動漫或者說動畫的繁榮期,這個時候,國家開始大量引入外國動畫,同時自己也在發展著國產動畫,也就是這個時候,日本動漫和歐美動漫進入中國,但也就是90年代之後,國產動漫和日本、歐美的差距開始逐漸拉開。

日本動漫的發展一般被分為四個階段,真正成熟的時候已經是70年代之後,代表就是《機動戰士高達》,80年代日本動漫就開始漸出佳作,比如《足球小將》(1981)、《棒球英豪》(1985),進入90年代,日本動漫進入細化期,就是這個時候開始,日本動漫開始神作頻出,最經典的幾部,比如影響80.90巨大的《灌籃高手》(1993)、《櫻桃小丸子》(1995)、《蠟筆小新》(1992)、《神奇寶貝》(1997)、《數碼寶貝》(1999)、《名偵探柯南》(1996)、《中華小當家》(1995)等等,也就是說,日本動漫的發展其實跟中國的進度差不多。

國產動漫何時再崛起?

動漫在日本也經歷了若干階段,整個日本社會對動漫的接受也有一個過程,其實這個過程中國也正在經歷,只是中國困在了原地沒怎麼進步。第一階段(二戰後的頭十年):“玩具時代”,漫畫只是供孩子娛樂的道具。

第二階段:“清除時代”,漫畫被視為低俗淺薄的讀物。

第三階段:“點心時代“,父母和教師勉強允許孩子可以在不妨礙學習的條件下看一點漫畫。

第四階段:“主食時代”,1963年TV動畫《鐵臂阿童木》在電視上連續放映,許多家庭中的大人和孩子一起觀看,漫畫得到社會肯定。

第五階段(二十世紀70~80年代中期):“空氣時代”,漫畫已經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階段(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記號時代”,漫畫成為青少年之間相互溝通的記號。

我們國家的青少年們早就進入了第六階段,但是父母們仍然在第三階段,這種脫節才是最不願看到的。中國是不是沒有出過神作呢?事實上,優質的作品依然很多,比如最早的《大鬧天宮》、水墨的《小蝌蚪找媽媽》,後來的《舒克貝塔》、《小糊塗神》以及2000年之後出現的堪稱國產動畫武俠神作的《虹貓藍兔七俠傳》,可是自此之後,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國產動漫何時再崛起?

我們整個社會其實都沒有真正看到動漫或者說動畫對兒童的影響。尤其是80.90這兩代看著進口優質動畫長大的人,看著00.10後看著諸如喜羊羊或者熊出沒之類的動畫片,有時候都感到悲哀。我們依然固執的認為動畫片就是小孩子看的,而且是上小學之前的小孩子看的,於是我們的動畫片就顯得極為幼稚和簡單,其實這沒有錯,畢竟小豬佩奇更簡單,但是事實上呢,看動漫的年紀至少是延伸到初中之前,也就是12歲左右,但是,我們在6-12歲這個階段的動漫卻是缺乏的,沒有優質的動漫出現。

有人說,歐美的小朋友是看著變形金剛、蜘蛛俠、超人、蝙蝠俠長大的,所以他們想成為超級英雄,去冒險;日本的小朋友是看著哆啦A夢、小丸子、聖鬥士長大的,而中國的小朋友是看著喜羊羊長大的。

我們難受的是,當別人在進步的時候,我們卻在退步。國家層面的文化掌舵人對於動漫沒有真正理解,雖然投入了大量資金卻收效甚微,社會層面,卻有一大群只想著騙國家錢和粗製濫造的動漫公司。再具體的,就是我們沒有一群有夢想,有能力,有情懷的創作人,所有搞創作的,只想著賺錢,卻不能靜下心來去好好創作,中國有著大量的文化遺產值得發掘,卻被活活浪費了。

但最難的,還是整個社會觀念的轉變,社會的掌控者依然是60.70後,只有當他們退出了,或許才是國產動漫崛起之時。

看了20多年的動漫,有人說,今天的中國動漫在崛起,比如秦時明月、大魚海棠、大聖歸來,但是,除了秦時明月屬於番劇,其他屬於劇場版,真正出現頻率高的,依然還是熊出沒之類。即使是秦時明月系列,也不能稱國產動漫之光,只能說是在探索階段的較好的的作品。最近幾年陸陸續續出現了《愛神巧克力》、《紅妖小狐娘》之類國產動漫,但依然在模仿階段。秦時明月雖然採用了先進的電腦3d,可惜個人感覺整體表現效果並不好,首先就是畫面整體偏暗,其次是人物的面部表情表現不如2d豐富,最後是整體的動作效果不好,豐富度還不如傳統2d。雖然有著宏大的背景作為依託,但是想達到影響一代人的程度還遠遠不夠。

國產動漫的選材貌似進入了一種死衚衕,動不動就是玄幻類,搞的陣仗很大卻效果不好。相反,成熟的日本動漫產業卻越來越細化,比如運動類動漫撐起了日本動漫一片天,也是對80.90影響比較大的一類。曾經有多少男生想象自己是流川楓、櫻木花道,又或者有多少人曾經想象自己會是大空翼或者越前龍馬。冒險旅行類動漫也是日本的重要種類,因為旅行就有無數的事可以去講,比如《神奇寶貝》、《數碼寶貝》、《海賊王》等等。

我們是不是沒有神作呢?小時候看的《小虎還鄉》《小鯉魚歷險記》《神廚小福貴》,劇情跌宕起伏還虐人,還有很好的教育意義,並且配樂現在聽來依然經典。世紀初旁的《寶蓮燈》,那就更是大腕雲集,片頭曲、片尾曲、插曲很多都是明星的主打歌,影響力可想而知。我們不是沒有好作品,反倒是現在東西越來越下降了。

國產動漫何時再崛起?

我們沒有真正想過我們缺什麼,缺錢?不存在的,缺素材?你確定沒有開玩笑?2010年左右,中國出了三國演義的動畫版,我認認真真看完了,即使不看職員名單也能猜到製作人裡肯定有日本人,但是,整個動畫做的非常好,既沒有戰爭的那種血腥場面,卻又表現出了那種宏大的場面。

國產動漫何時再崛起?

所以,我們是缺素材嗎?不是,我們缺工匠精神,一部動漫涉及到素材的選擇,情節的設計,人物的設定,畫面的展現,配樂的創作等等。說起配樂,不得不吐槽,國產動漫最近十幾年越來越差,跟相鄰的日本比起來有著巨大的差距,因為日本的動漫配樂已經在中國無處不在了,電視上娛樂節目裡一旦出現揭露真像,就會出現柯南里的配樂,碰到美食,就是小當家等等。灌籃高手,柯南的主題曲的就行程度,不亞於流行歌曲,而我們呢,幾乎沒有。

今天的我們,一直在說建設文化強國,做好文化輸出,動漫也是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日本動漫輸出了多少日本文化,歐美動漫輸出了多少西方文化,我們呢,卻只能拿著熊出沒這些去跟超人他們比,不是說熊出沒不好,只是我們必須承認差距,大魚海棠和大聖歸來讓中國動漫看到了希望,因為我們發現,有那麼一批年輕人還是有情懷,有理想,願意靜下心來創作。最後,只希望國產動漫的創作人們,不要只想著創作一些看著爽但沒什麼內涵的作品了,多一點工匠精神,多打磨打磨好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