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吃多會上火?這事兒相當科學

我第一次去蘇州玩耍的時候,就被人間天堂的美食深深吸引住了。

天下無兩的蘇式面,軟糯Q勁的雞頭米、均衡講究的蘇幫菜、還有之前提過的水滴形湯糰(點這裡回顧)……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蘇式湯麵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桂花雞頭米

除了這些,自然還少不了馳名江南的 “藏書羊肉”。

01

“一隻羊羔”並不是一隻羊羔

“藏書”和“羊肉”這倆詞,是個人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把它倆放在一起,就有好多人不知道是啥了。

其實,“藏書”是個地名,指的是蘇州郊區的藏書鎮,如今屬於木瀆古鎮的管轄。此地以做羊肉著稱,幾百年間不衰,如今更是分店遍及江浙滬,勢頭直追沙縣小吃和牛肉拉麵。所以知道“藏書羊肉”的人多,“藏書鎮”反而不著名了。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藏書古鎮

我第一次踏進藏書羊肉店,被熱情的老闆上前推薦:“要不要羊肉火鍋?來點紅燒的下酒?來一隻羊羔吃吃?”

我心中一凜——一隻羊羔?就算我看著像個吃主兒,也不至於吃一整隻羊羔吧。我怕是人家當地的方言被自己聽錯了,特地拿過菜單看了看,沒錯!有白切羊肉,紅燒羊肉,羊肚羊腸,還有羊羔!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後來蘇州去的多了,我才知道,菜單上的羊羔是“羊糕”的誤寫,而且這種誤寫在藏書羊肉館非常常見。“一隻”也不是斗酒只羊的只,是吳方言的萬用量詞,比如“一隻小菜”。

所以,老闆其實是在問我“要不要來一道叫做‘羊糕’的菜嘗一嘗?”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凍羊糕,口感綿密緊實,味道香而不羶,瘦而不柴,是非常優秀的羊肉菜餚

終於說到正題……

羊糕就是用羊肉加香料煮到酥爛,連湯帶肉放涼,形成固態的“肉凍”。當然,單純的肉湯並不足以形成“凍”,製作的時候必須放一些肉皮同煮。

蘇州的羊糕甚至需要加入不少豬皮,增加湯裡膠原蛋白的含量,這樣才能形成完美的“糕狀”。所以,在此提示一點,南方因為回族人口較少,很多羊肉館並不是清真的,少數民族同志要注意。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蘇州藏書羊肉館的羊肉鍋和羊糕

02

脂、膏、糕,形態各不同

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祖宗的食譜》復原古菜,叫做“羊肉膏”,和上面說的“羊糕”基本是一個東西,不過羊糕的口味和做法更加進化一點。

清朝人為啥要叫“羊膏”呢,是不是又是一個錯別字呢?還真不是,膏和糕在食品中的意義還真有點不一樣。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我們親手復原的古菜:羊肉膏

圖片來自:《祖宗的食譜》2019年周曆

在《禮記》當中,有這樣一條記載——“凝者曰脂,釋者為膏”,又有“脂者,牛羊屬;膏者,豕屬”。《說文解字》中對此還有更進一步的解釋:“戴角曰脂,無角曰膏”。這是咱們祖先對於動物脂肪的認識和分類。

像牛羊這類動物的脂肪熔點比較高,在常溫下總是硬邦邦的固體,古人管這類油脂叫“脂”;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常溫下的牛油

豬油的熔點較低,常溫下是軟乎乎的,質感有點介於固體和液體之間,古人管這類油脂叫“膏”。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常溫下的豬油

想像一下,放涼了的羊肉串,表面就有一層“脂”;放涼了的燉豬肉,就會在湯上面形成一層“膏”。當然了,這還要看氣溫,在東北冬季的戶外,豬油也會變成“脂”的。

實際上,即便現代漢語中,這兩個字的定義也沒有發生什麼變化。比如“瓊脂”,就是用來做果凍的原料,它雖然不像鐵塊那樣硬,但是仍然是很難變形的。

用勺子壓果凍,

它會碎掉,而不會壓扁,

這就是“脂”的質感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牙膏就不一樣了,它有一定的流動性,可以擠扁、抻長。

除此之外,睫毛膏、雪花膏也是“膏”,同樣的道理。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有點例外的是唇膏,它嚴格來說並不能算“膏”,而應該叫“唇脂”。不過這樣聽起來油膩膩的,想必商家也不喜歡。

至於“糕”,主要是指鬆軟的、有氣孔的固體,比如蛋糕、雪糕等等。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羊糕”必須久煮,口感的確鬆軟像蛋糕;而“羊肉膏”的肉更成塊,又加有果料等等,像是果凍,取“膏”字也是有道理的。

其實它們之間沒有嚴格的區分,湯多點可能就成了“膏”,湯少點就成了“糕”。

03

羊肉到底上火不?

不管是羊糕還是羊膏,哪怕是羊羔,都有不少人不愛吃。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羶氣,另一個就是上火。

羊肉的確是有比較重的羶味——這和羊的生境、食物、年齡都有關。在草原上長大的羊,吃青草,運動多,羶味相對較小。山地或者平原地區吃飼草的羊,尤其是成年羊,羶味就比較大。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草原上放養的、吃草的、年紀小的羊羔,羶味最小

羊脂肪中的脂肪酸多是包括8~10個碳原子的支鏈脂肪酸,這些脂肪酸對熟羊肉的風味影響很大。比如4 –甲基辛酸和4 –甲基壬酸這兩種物質,就具有很強的羊肉味,而它在牛的脂肪中卻不存在。

對付羶味,也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一個是選比較好的羊肉,另外就是通過蔥姜、花椒等香料去羶。另外給您個小貼士,適量的味精也能中和掉一些羶氣。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燒烤攤兒用炭烤的燻味和孜然來遮蓋羶味

至於“上火”,則是比較難說清的概念了。

這類詞科學性不強,指代模糊,本來科普文兒裡不應該出現的。不過,它的影響過於深遠,大家又都能懂,我們也沒必要裝沒聽過,刻意迴避。

吃羊肉“上火”,主要體現在吃完身體燥熱,口渴,喉嚨疼痛或者口腔不適,長口瘡。其實這些反應都是有科學解釋的。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羊肉熱量不低,而且蛋白質含量很高。人體在分解利用營養物質的過程中,是需要消耗掉自身一些能量的——畢竟消化也是個費勁的活兒。這在營養學上叫“食物熱效應”。這些消耗掉的能量不能被人體利用,只能通過體熱方式散發出去。

脂肪的“熱效應”比例大約5%,也就是說5%的能量要用於人體消化自己。碳水化合物略高,不到10%。而蛋白質的消化尤其費勁,熱效應比達到40%左右。

吃完不熱才怪。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另外,分解利用蛋白質還需要大量的水參與反應,所以還會出現越吃越叫渴的現象。

至於口腔潰瘍、嗓子疼痛之類的毛病,就不能怪羊肉了。這多半是因為大魚大肉吃太多,而VB、VC攝入太少,使得黏膜脆弱易損。又加上羊肉烹調多重口,鹽度高,局部滲透壓過大,黏膜脫水發炎了。

總之,羊肉雖好,但確實容易“上火”,還是不要暴食才是。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羊肉膏還是要嚐嚐的: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原料:

羊排300g、豬皮100g、熟慄仁100g、松仁50g、砂仁5g、蔥20g、姜20g、鹽10g、黃酒30ml

步驟:

1.羊排分切後,泡冷水12小時

2.倒掉血水後,將羊排放入冷水,上鍋煮至沸騰,撇去血沫

3.將羊肉撈出,重新加入溫水,加入蔥、姜、砂仁及黃酒,大火燒後開轉文火燉煮2個小時。用筷子戳羊肉至軟爛後,加少許鹽調味

4.豬皮颳去內層油脂,切成小塊放入鍋中熬煮,直至湯汁黏稠

5.濾除豬皮後保留湯汁

6.將羊肉撈出,置於一深盆中,與熟慄仁、松子拌勻,澆入熬好的豬皮湯汁,稍沒過羊肉即可

7.晾涼後放入冰箱,2小時成凍後即可取出。切片、切塊均可

相關古菜菜譜

帶凍姜醋魚蘿蔔湯圓芙蓉肉

剝殼蒸蟹鰻面炙排骨生炮雞

隨堂考

撰文 | 信浮沉

點一下你會更好看

羊肉吃多会上火?这事儿相当科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