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是什麼道理,難道屠夫比讀書人有前途嗎?

村哥小凡


說到這個話題,農村老俗話我可來精神了,咱們嘮嘮嗑。農村老話為了襯托自己話語的語氣,往往會用絕對化的語言格式,比如“寧可……不……”這樣的,前半句一般為了後半句做鋪墊服務。



“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說的是在古代,女性嫁人比較實用主義,因為農村老俗話說的“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女性嫁給了屠夫,每天有吃有喝,大魚大肉,但是在以前吧,讀書人一般都很窮,可以說是兩袖清風一窮二白的,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自己尚且食不果腹,娶了老婆,老婆跟著吃糠咽菜,吃風屙沫。

不過在古代讀書人可是“潛力股”的人才,將來極有可能高中狀元當官發財的。因此有前瞻眼光的人家,也會獨具慧眼的把閨女嫁給讀書人,尤其是中了秀才以後。嗯,我記得秀才以後是舉人吧,然後還能參加科舉考試,求得功名利祿的,前途光明似金。但是在成名之前比較寒酸,因此女性要嫁給讀書人要有很大的勇氣,其中博弈的成分比較大。

但是嫁給屠夫的話,就比較靠譜了,因為有吃有喝的是能看得到的。在古代,女性沒有社會地位,也沒有外出工作掙錢的資格。因此在生存和生活上全靠家人供給,在家靠父母,在夫家就靠丈夫的了。但出嫁女性也不閒著,也要做家務活的,因此就有了“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

嫁給屠夫也是幸福的,這一點要不吐槽。屠夫行業也是有前途的,尤其是在今天,據說有個什麼屠夫狀元啥的,還全國開了連鎖店,生意非常的火爆。但是讀書人給人的感覺吧,不太靠譜,包括是在今天,很多的農村大學生,畢業後令人心疼,工作不好找不說,個人的婚姻大事還要靠父母來操持,因此從古到今都不太看好讀書人,雖然我也是讀書人。

但絕對化的說辭也是站不住腳的。分析問題要兼顧大局,屠夫有屠夫的優點,讀書人有讀書人的長處,不能顧此失彼,有拉偏架的嫌疑。另外這兩個“職業”還是可以互相融合的,比如屠夫也是讀書人,因此成了屠夫狀元,讀書人也可以是屠夫,那就是有文化的屠夫了。


農村老俗話


“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這是自古流傳的比較廣的一句俗語,而如果用文詞來表達,就是反應了古人們的一種認知,““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也就是說,作為勞苦大眾,自古至今都是站在自己的階級立場上,對那些詩書入士的人抱著一種敵視的態度。這也說明,仇富仇官的心理,並不是現在才有的,每個人的心底,都會有那麼一絲陰暗,對於混得比自己好的人,羨慕之餘會帶有一定的嫉妒,這也是正常現象。

而在歷史的發展和現實生活中,也確實反映了這一問題,普通的勞苦大從,往往比較純樸講義氣,比較誠實耿直,是可以信賴的人。而讀書人,在古代講究的就是讀書作官,他們往往本身也是出身低微,經過十年寒窗辛苦,碰巧一朝高中,於是就發達了,為了自己的仕途,不得不攀龍附鳳,依靠權貴,有時候為了面子,有時候為了往上升,便會忘了糟糠之妻。我們從古代戲曲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故事,比如眾所周知的秦世美,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書生負心的故事,似乎更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和思維模式,比如我的家鄉北宋時期出了一個文狀元叫王俊民,年27歲因病就醫服藥不當而亡,無緣無故地就被人們演繹成一個王魁負心的故事,從口耳相傳逐漸到編進劇本。宋官本雜劇有《王魁三鄉題》;宋光宗朝又有《王魁》戲文一本;宋元之間有《王俊民休書記》;元尚仲賢編有《王魁負桂英》雜劇;明王玉峰進一步改編成較長篇幅的傳奇劇本《焚香記》,直至近現代,川陝一帶仍然喜歡上演《活捉王魁》一劇。

其實,隨著人們地位的改變,婚姻的不牢固性也是一種自然情況,上個世紀一恢復高考時,有多少高上大學的農村青年和農村妻子離婚,知青返鄉後,又有多少人離開農村的妻子?但是自古以來人們對於婚姻都盼望”白首不相離“,特別在古代,女人如果被休,那是非常恥辱的事情。所以,在人們的認知裡,找對象就要找個老實可靠的,這樣才可以依靠終身,這也便有了”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的認知,倒並不是屠夫比讀書人有前途,而正是讀書人這種不可預知的前途,讓人望而生畏。如果屢試不第,這種人手無縛雞之力,百無一用是書生,怎麼指望他養家餬口?如果一朝得種,誰又敢保護他不會忘記同甘共苦的妻子?

綜上,農村老話,是老輩人在特定時代環境下對人生的一種認識,反映著他們的智慧,雖然有些隨著時過境遷不再有什麼道理,但在一定時間段內,確實是反映了一種社會現象,是值得借鑑的。


齊東晏子


俗語老話產生於民間,在百姓當中口口相傳,一般起源於生活中的一些經歷或現象,但是也有部分俗語的產生是有依據和來源的,在人們心中,一般都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所以按常理來說人們對讀書人的好感是要大於屠夫的。

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的來源根據是一副千古名聯,相傳明代官員曹學佺寫下的一句話,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起源是當朝皇帝的奴才將鬥狗放到大街上,任意咬人取樂,這個時候有個秀才正好被咬,所以一個屠夫將鬥狗殺死,救了秀才。

而皇帝的奴才憑藉著官府勢力非要讓官員曹學佺盼屠夫惡意殺死皇帝的鬥狗,並且同時也買通了秀才做假口供,當時曹學佺頂住權貴的壓力,直接判屠夫無罪,於是當場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所以民間根據這句話就總結出來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的俗語老話。

再有一種分析是古代的屠戶雖然地位比不過讀書人,但是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卻非常有錢,並且大多數是身體健壯的人。所以五代史中說:“有市屠壯健,眾多畏憚。”就是在混亂的年代,人們都比較懼怕屠夫。

就拿三國裡面的張飛來說,以前就是個屠夫,並且積累了大量錢財可以供劉備起軍,還有大將何進,漢高祖劉邦手下的得力大將樊噲都是屠夫出身。所以在古代,無論在錢財還是威望,當時的屠夫都是遠遠要好於讀書人的,所以,人們自然會說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

所以,在不同的社會年代,人們的職業不同,社會地位也是在變化的,理解了當年的職業地位高低,就能瞭解俗語老話中所表達的意思。

農村老話,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是什麼道理,大家怎麼理解,歡迎大家留言,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農村老話,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是什麼道理,難道屠夫比讀書人有前途嗎?

這句老話在古代時期就有它的實用性,但是拿到我們現代社會來講可能就不是很靠譜了,從小學大人就已經開始告訴我們要“讀書才能改變命運”不讀書以後老婆都找不到,現在發現確實如此,沒有文化那個女孩子願意嫁給你,所以在當代社會有條件的人一定要多讀書,才能有好出路。我們在說回老話“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它在古代到底是什麼意思,接下來阿軍跟大家聊一聊吧!



“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在以前的古代人們都把讀書人稱之為“書呆子”,我們在看古裝劇也能看到一些讀書人家裡都是比較窮的,因為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讀書上了,而屠夫就不一樣了,四肢發達,有吃苦耐勞的幹勁在眼前看來,如果女孩子嫁過去起碼一天三頓能溫飽,農村還有這麼一句老話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意思就是嫁給屠夫每天都有吃有喝,那個女孩子會不想呢。


其實讀書人才是一個最有潛力的人才,那些當官的人物都是通過讀書換來的,應該沒有人是通過耕田換來的吧,只要靠讀書成名或者當官後,想娶老婆已經不是件難事了,有錢有才華想要的自然就來了,但是一定不能放棄讀書的夢,不然一輩子都會一窮二白。

我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都是不愛讀書的,都是怕讀書的,也根本聽不進大人說的讀書能改變命運,但現實告訴我們,讀書確實可以改變一些命運,但也不全對,有智慧也要有膽量還有眼光結合起來就能改變一個人的運,所以讀書也是缺一不可的東西。

鮮果農阿軍


關注【鄉村關中】分享新銳思想,解答實事求是,評論有理有據。洞察社會萬象,打開腦洞天窗,開啟新生思維。

自古都有“窮秀才富舉人“之說,這是由於古代的科舉制度導致的,以前重科舉制度,窮苦人家孩子的唯一出路就是通過科舉考試來改變命運,和現在一些農村老人常常對自己家孩子說”讀書才是你的唯一出路“有異曲同工之感。我是【鄉村關中】,職業農民,農技從業者,“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以前的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嫁人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父母在為女兒擇婿的事情上會慎之又慎,都想讓自家女兒以後能找到一個好的歸宿,自個也好沾沾光。攀高不就低是最起碼的標準,所以會有“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的說道。那麼,難道屠夫就真的比讀書人有前途嗎?作為“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對此問題認為這也並非一定的,體有以下幾個原因和分析:

一,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起源何處。

我猜測此句話的流傳應該出自於“范進中舉”這個故事,范進一個窮酸秀才,科考四十幾年才一朝中舉了,而在未中舉之前,由於一直專心備考,幾乎沒有上班賺錢養家,家裡有時候窮的都揭不開鍋了,就靠自己老丈人胡屠夫的一點接濟,因為經濟窘迫,老丈人經常口出惡言,如罵他“現世寶“,”尖嘴猴腮,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等,所以我猜想這個俗語的來源來自於這個小故事。

二,秀才真的窮酸嗎?

以前的科舉考試比較嚴格,層層選拔,普通人家出了個秀才那就是天大的喜事,雖然考上秀才之後還沒有什麼正兒八經的工作,只是名義上好聽一些,但是可以免除家中的各項賦稅,同時還會每月領取一定的銀兩用於考試備用資金。這對於一家都是種地的農民而言就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情。

有的農家子弟比較滿足現狀,從此沒有繼續科考之路當了一輩子農民,而有的農家子弟在考中秀才之後會繼續深造考舉人,考舉人就相當於考現在的事業編,也不是特別好考的,像范進努力了大半輩子才好不容易中了舉人,這在古代屬於比較常見現象。所以,相對靠自己做生意的屠夫而言,沒有中舉的秀才是真的比較窮酸。可能在考試的過程當中一直生活朝不保夕。

三,讀書人有前途嗎?

這個問題就相當於現在的姑娘擇偶遇到的難題一樣,到底是該選擇一個月薪10000元的博士還是找一個有車有房的做生意人。在現在大學生遍地開花的時代,多數姑娘會選擇後者,並不是不認可博士生是否有前途,而是更加現實一些。在古代也是如此,秀才就相當於現在的大學生,家裡沒有錢財支持可能就變成了知識型農民,如果努力上進家裡支持沒準能考個事業編的舉人,拿著微薄的俸祿,生活多一些門路,有朝一日還可能繼續深造考個公務員,有個一官半職。但是這些在他還是秀才時都是虛無縹緲的東西。

四,以前人為何會寧願選擇屠夫不選擇秀才?

以前人很實在,不太看重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當范進還是秀才沒有成功時,他那胡屠夫老丈人對他是百般羞辱,可是當他中舉之後,胡屠夫又是拿肉來,又是要打酒去。足以可見,以前人目光短淺,只看重眼前利益,當秀才還是秀才時會寧願選擇讓自己女兒吃飽飯的屠夫,當秀才中舉之後自然是摒棄屠夫,歡天喜地嫁舉人了。這也主要是因為以前的女性沒有什麼社會地位,對於嫁人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

總之,並非說讀書人沒有前途,而是以前的人們目光更短淺,更注重眼前的現實問題和既得利益,很少有人會將自己姑娘的一生壓在一個前途未卜的窮秀才身上。但是鄉村關中認為,做人還是不要太現實的好,畢竟情義大於天,找個真心對自己女兒好的潛力股才是更好的嫁女方式。

條友們,對這個問題有何高見?我們留言評論區恭候。


本問答權屬【鄉村關中】,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本題作答:職業農民、農技培訓師“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基哥。


鄉村關中


放屁,我是農村的,從來沒聽說這種狗屁話,別一天天拿農村人說事,我就聽老人說養兒不讀書不如養豬,我們農村是很崇尚知識的,特別是我們的父輩那時候的知識分子是受全村人尊重的,而且這種重視教育的理念代代傳承下來了,像我家不管是孃家夫家下一代差不多都考出來了,我兒子今年高考,難道我是假的農村人


寧靜致遠dan12345


這話是古語。從前啊,只有想做官的人,才會讀書。而讀書人家裡一般不缺錢花,才敢於讀書的。老古話有一句叫“坐吃山也空”的諺語,意思是讀書人當不了官,再富的家庭,也會被讀書讀窮的。而且啊,讀書人也叫”白面書生”,意思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像個大娃娃。麥子和韭菜也分不清楚,洗腳上床都得伺候他,有錢人都是請了女孩子服伺讀書人的。所以,一般的自由女孩,就喜歡屠夫,屠夫殺豬,豬肉燒者,老酒下肚,上床快過。快活如火,下床殺豬,床上小豬,躺娘被窩。


李198588733


仗義多是屠狗輩,輿情最為讀書人


大橙子257245469


讀書人難能可貴,寧可食無肉,不可無書讀!


曉東在農村


屠夫能吃下水肉,書不能吃,黃金屋不吃飯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