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出的前提是高質量輸入

輸出的前提是高質量輸入

如今,新媒體編輯不能僅僅想著如何做內容的輸出。其實我們的工作應該包含輸入和輸出兩個部分,因為我們只有不斷做高質量的輸入才能進行新思考,得出新觀點。只有與時俱進,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搶佔用戶,如果。只輸出不輸入,即便你學富五居,遲早也會有江郎才盡的一天。

但是我也發現人們的普遍問題,那就是閱讀質量太差,這裡的質量指的並不是閱讀內容的品質,而是輸入的有效性太差。很多人可能每天會去讀十幾篇好文章,但是剛剛讀完就忘記了,什麼也沒有學到,這就是無效閱讀,想要提高閱讀質量,保持持續的內容輸入,就要做到以下六點。

  • 帶著目標和預期閱讀

我認為現在人們閱讀質量低下,最直接的一個原因就是如今的閱讀大多沒有明確的閱讀目標和預期。我時常會聽到周圍的人們設下這樣的目標:我這周要讀完這兩本書,我今天要看完十篇文章,在我看來,這樣的目標很可怕,因為他只是為了閱讀而去閱讀。並沒有想要通過這篇文章解決什麼問題,或者是學習什麼技巧,這樣的閱讀往往意義不大。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習慣,比如當我看到公眾號新版推出一篇文章《十點讀書粉絲破1500萬!八條成功經驗,值得每一位內容創業者思考》準備閱讀時,其實我心裡就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和預期,我希望自己通過閱讀這篇文章,知道十點讀書最新的發展情況,瞭解十點讀書的八條成功經驗是什麼,並且思考這八條經驗中哪些對我有用,哪些是我講課的時候能夠教給同學們的等等,當我為自己制定了目標和計劃後,我就會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找答案,當我讀完時已經學到很多東西。而不是花費十分鐘,讀完後僅僅發出一個這篇文章寫的真好的感嘆。記住,千萬不要將它讀完當成你閱讀的唯一目標。

  • 強制性做筆記和輸出

你永遠要記住一句話,沒有輸出的輸入是沒有價值的。輸出是一個提煉歸納總結重新演繹的過程,只有經歷了這個過程,才能將別人的知識變成你的知識,否則你只是讀過看過,僅此而已,用邏輯思維聯合創始人脫不花老師的話,做筆記不是讓你抄句子,那不叫輸出,那叫練習打字。當然,輸出並不是說讓你寫出一篇閱讀心得,你只需要寫幾句自己的思考就可以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強迫自己動腦去思考,另外脫不花老師還建議你在做輸出的時候,最好是把你的輸出公開,比如你要發在朋友圈或者講給你的同事聽,因為你一旦決定公開就會更加註重語言表達和邏輯,會在意別人能不能聽懂,看懂這會逼著你提高輸出的質量。

  • 更聚焦的主題是閱讀

每天閱讀的內容不宜太過雜亂,因為這樣會分散你的精力和注意力,降低閱讀質量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主題閱讀,在一個小週期內解決一個問題,當然這並不是強迫大家在一個週期內只能看一個主題的文章,如果這樣會很枯燥,容易減少閱讀興趣,那也應該有所側重。將70%的時間放在該主題上。

我看過一個非常短但非常有意義的故事:有一天比爾蓋茨的爸爸讓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同時在紙上寫下一個對自己人生最有幫助的詞,兩個人寫之前沒有過任何的溝通,但兩個人寫了同一個詞:專注。

  • 反覆的閱讀經典文章

很多人太過於追求讀新鮮的東西,看過的東西不想看第二遍,這並沒有錯,因為大多數人都喜歡新鮮,不喜歡重複,但學習恰恰就是一個需要不斷重複的過程。因為很多知識僅僅看一遍是無法完全掌握的,需要反覆的學習,溫故而知新。

我平時有個比較好的習慣,就是當我看到一些所寫的,有真材實料,有深度思考,有實用乾貨的文章。就會在微信裡進行收藏,並且添加在相應相應分組的。因為我需要反覆閱讀這些文章,每次讀都會有新的感受和收穫。你想要成為一個領域的高手,就要逼著自己做這樣的事情。

  • 閱讀時請帶著批判性思維和學習的心態

我們要帶著批判性的思維來看他人的東西,有自己的思考,但同時也要帶著學習的心態去學習他人身上的那些閃光點。這其實並不矛盾。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花了一整年時間去批評你們的各種缺點,但除了釋放憤怒之外,什麼也沒有得到。而我卻用這一年的時間學到了咪蒙式的選題套路,標題技巧和傳播思維。

  • 閱讀過程中不斷帶入自己的工作場景

作為一名從事新媒體工作的人員,我在讀每一篇文章時都要問自己幾個問題,這篇文章的選題怎麼樣?題目起的好不好?這篇文章的目標用戶是哪一個細分人群?解決了用戶的哪一個具體需求和痛點,文章的開頭結尾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文章有哪些好句子,好觀點,好故事以及為什麼好?能不能為我所用,等等。

在你讀每一篇文章的時候,雖然是站在用戶的角度,但是也要帶著編輯的眼光,用用戶的身份去感受究竟是什麼的內容和邏輯,才能更加吸引你的目光,看到無趣的文章時想一想自己的工作,自己是否也寫過這樣的內容。如果一篇文章裡面連你自己都無法吸引孩子能奢求用戶們買賬呢,唯有如此換位思考,你才能保證讀過的東西能夠對自己的新媒體有所幫助。

只有有技巧有目標的去閱讀,才能提高學習質量,學習效率,用正確的方法,“讓天下知識為我所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