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概況

匯川區隸屬於貴州省遵義市,位於貴州省北部,是遵義市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於2004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區域面積7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437公頃。下轄6個鎮、3個街道、56個行政村、35個社區。

匯川區位獨特,交通便捷。處於重慶“一小時經濟圈”和黔中產業帶的結合部,是黔北綜合經濟區的核心區,也是渝南與黔北經濟文化的重要交匯區域。

2014年匯川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17億元,同比增長15%;規模工業增加值100億元,增長13.5%;財政總收入49.7億元,增長1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8元,增長13%;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70元,增長11%。[1]

2018年10月,匯川區被確定為“2018年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

位置境域

匯川區地處遵義市中心城區北部,東、西與播州區為鄰,南部和紅花崗區相連,北面和桐梓縣接壤,東北與綏陽縣聯接。地理座標系東經106°46′36″-107°10′21″,北緯27°40′09″-28°04′07″,面積695平方公里。[9]

地勢地貌

匯川區位於雲貴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海拔高度一般在1100~1500米,在全國地勢第二級階梯上。大婁山山脈自西南向東北橫亙其間,成為天然屏障,是市內南北水系的分水嶺,在地貌上明顯地把遵義市劃分為兩大片:山南是貴州高原的主體之一,以低中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為主。

水資源

匯川區區內河流均屬長江流域。以大婁山山脈為分水嶺,把匯川區河流分為烏江、赤水河和綦江三大水系。匯川區有水流的河長共9148.5千米,河網密度0.3千米/平方千米,河長大於10千米或集雨面積大於2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416條。其中幹流2條(烏江、赤水河),均有航行之利,內河航程441千米,直通長江;一級支流60條,二級支流168條,三級支流149條,四級支流33條,五級支流4條。全區天然水資源共有1054萬噸/日,約合38億噸/年。水能資源蘊藏量為350.60萬千瓦,可開發量為452萬千瓦,是貴州省水能資源較豐富的地區之一。

土地資源

匯川區屬於1~4級適於農林牧發展的“多宜性”地約佔土壤面積的39%,屬於5~7級適宜林牧發展的“雙宜性”地約佔58%,屬於8級的農林牧均“不宜性”地約佔3%。匯川區土壤面積,約佔土地總面積的96%(包括自然土和水田、旱地)。2012年年糧食種植面積768.99千公頃,比上年增加13.38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42.84千公頃,比2011年增加0.31千公頃;烤煙種植面積68.03千公頃,比2011年增加2.56千公頃。另有蔬菜種植面積272萬畝,優質辣椒種植面積176.1萬畝,高粱種植面積67.1萬畝;茶園面積150萬畝。全市土壤類型:低山丘陵盆地區,主要分佈著黃壤、石灰土、水稻土、潮土,土地利用率較高;低中山地區,主要分佈著石灰土、紫色土、粗骨土,水土流失嚴重;海拔1400米以上的山區,主要分佈著黃棕壤,多為林牧用地。

礦產資源

匯川區內已探明的礦產有60多種。其中15種藏量居貴州省首位。煤

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概況

匯川區政府

、錳、鋁土、汞、硫鐵礦有“五朵金花”之稱。匯川區在1500米深度以上的煤炭資源總儲存量在257.61億噸以上,已探明原煤基礎儲量64億噸。煤炭資源總儲存量在全省僅次於六盤水市和畢節地區。鋁土礦已探明儲量和工業保有量居全國同類地區第二、礦石質量居全國之首。2012年已探明有硫鐵礦3.27億噸,錳礦5399萬噸,鎵礦4609.6萬噸,頁岩2178.5萬噸等。

海龍屯

海龍屯位於貴州省遵義市老城西北約28公里的龍巖山巔,又稱海龍囤、龍巖囤、龍巖屯,是一處宋明時期的“土司”城堡遺址。其行政區劃屬遵義市匯川區高坪鎮海龍屯村雙龍組。

屯上最高海拔1354米,屯下海拔974米,相對高差300-400米左右。屯頂平闊,面積約1.59平方公里。屯上建有九關,屯前六關:銅柱關、鐵柱關、飛虎關、飛龍關、朝天關、飛鳳關;屯後三關:萬安關、二道關、頭道關。[15]

海龍屯於1982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

,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7][18]

婁山關

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概況

婁山關

婁山關,又名太平關,位於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拔1400餘米,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關北10公里是桐梓縣城,關南50公里為遵義市城區。

婁山關關口地勢險要,四周崇山峻嶺,懸崖峭壁,群山中只有一條盤山公路通過,是川、黔兩省必經之道。

1935年1月初,中央紅軍北渡烏江攻佔遵義後,紅軍先頭部隊乘勝向北追擊,1月9日在婁山關擊潰黔軍兩個團,進抵川黔毗鄰的桐梓、松坎、酒店埡一線。紅軍以大婁山脈為屏障,阻擊北犯之敵,保衛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19]

三閣公園

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概況

三閣公園

三閣公園位於遵義市匯川區天津路中段的高坪河、喇叭河交匯處。

高坪河、喇叭河在此匯合後始稱湘江河,湘江河蜿蜒貫穿全城而過,一路南行,直瀉烏江。仿古牌坊式的三閣公園大門臨水而建。三門四柱,八獅鎮守,雕龍刻鳳,翹角飛簷。四根門柱正反兩面刻有楹聯八句,入口正中一對楹聯道出了園名來歷:“詩書易高閣競千秋,儒釋道翠峰歸一統”。這對楹聯中“儒、釋、道”當分別指園中“文昌閣、觀音閣、純陽閣”三閣。文昌閣供奉的是儒家創始人文聖孔子;觀音閣供奉的是觀音菩薩的香火;純陽閣祭奠的則是供奉道教中八仙之一呂洞賓。

在文昌閣下,還有一堂名曰“尹珍堂”。遵義“漢三賢”之一的尹珍,字道真(公元79年—162年),東漢牂牁郡毋斂(今遵義正安)人,他20歲時跋涉千里到京師洛陽求學,拜著名經學家許慎為師。公元107年學成回鄉,結草廬三間,開館教學,矢志育人,啟蒙愚昧,成為遵義乃至貴州文化傳播第一人。後經地方官吏“舉孝廉”,推薦給朝廷拜任官職。他在為官期間仍然好學不輟,終成東漢一代名師鴻儒。尹珍官至荊州刺史,年邁體弱告老還鄉後,仍然以教學為本,傳道授業解惑,為遵義及其周邊地區的文明進步和文化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其故地遵義正安縣新州建有紀念他的尹珍祠——務本堂。緊鄰尹珍故里的遵義道真縣,其地名也源於他的姓字。

三閣淵源悠久,均為遵義著名古蹟,其原有建築因歲月久遠,或毀於天災,或歿於人禍,已不可追。如今的三閣,系原址復建。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園內有長奶夫人墓。登上山頂,可一覽遵義市南京路體育場館等建築群。[20]

婁山關紅軍戰鬥紀念碑

1966年建造,碑高11米,碑座寬6米,南側為大理石貼面,橫刻原國防部長張愛萍手書“遵義戰役犧牲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15個行草大字,碑座北側嵌5.4米長的漢白玉浮雕,雕刻婁山關戰鬥中紅軍將領、戰士、游擊隊員躍馬橫槍,攻克天險的英雄群像;碑座東側有“婁山關戰鬥簡介”碑文一方;碑體為兩根並立的文化石巨柱,頂削為斜尖,狀若兩把紅軍刺刀,又象徵婁山關群峰刺天,中通一線的險峻形勢;碑體二柱,蘊含紅軍“二渡赤水”、再克婁山、重佔遵義的軍事行動。碑體二柱的上方分別嵌黑色大理石,南側雕一面紅軍戰旗,標誌紅軍攻克婁山關;北側鐫刻張愛萍將軍長征時作於縣境的《西江月·遵義大捷》手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