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將上線二代徵信:事關10億人、2500萬企業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央行已經從去年10月開始,在10餘家銀行、消費金融和券商等機構試運行二代徵信,

央行最早將於5月組織銀行開展二代徵信查詢切換。兩代徵信將並行一段時間後,二代徵信將開展上傳報數切換。最終,擇機停止一代徵信的查詢和報送。

央行將上線二代徵信:事關10億人、2500萬企業

在央行即將上線的二代徵信報告中,將新增“個人信用報告數字解讀”,推出針對個人的“信用評分”,並給出該評分所處的“相對位置”。不過,該評分採用何種維度的數據、模型仍不得而知。

◆ ◆ ◆

防欺詐增強、新增共同還款責任

經過數年積累,去年11月,央行官員透露,截至2018年7月31日,央行徵信系統已經收錄了包括9.7億自然人信息、企業和其他組織2538萬戶信息。

多位徵信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接入央行徵信的機構有3000多家。此次二代徵信切換,央行將先行切換銀行、信託、消費金融等一代徵信的存量機構,再逐步把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融資擔保、商業保理公司等之前接入央行徵信進展不一、公司數量比較大的機構接入央行徵信。

“目前,銀行信貸等決策系統是基於一代徵信建立的,已經運行多年。信貸等業務是徵信的下游,如何在不較大改動業務、風控邏輯的情況下,驗證徵信映射字段的有效性,完成二代徵信的切換,是各家銀行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點”,一位資深徵信業內人士表示。

相較於一代徵信,二代個人徵信報告在反欺詐、共債風險防範和逾期信息等方面細化了要求,解決了循環貸、信用卡大額專項分期、共同借款人、企業為個人擔保、個人為企業擔保、逾期後還款信息等一代徵信無法覆蓋的信息問題。

二代徵信中,被市場所關注較多的是“共同還款責任”。

二代徵信報告新增“為個人其他相關還款責任彙總”,展示信息主體為其他自然人承擔除保證以外的相關還款責任信息。

有銀行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為個人其他相關還款責任包括共同還款責任、連帶清償責任、借款人身份類別和相關還款責任類型等不同類別,其目的是“解決共同借款人、企業為個人擔保信息無法報送的問題”。

其中,共同還款責任包括夫妻二人貸款買房、學生與監護人一起申請助學貸款等情況,均為共同還款人。具體包括:

借款人身份類別相關還款責任類型賬戶數還款責任限額餘額等情況。

一位華東銀行業內人士認為,作為共同還款人,不是主貸款方的共同還款人,也會在二代徵信顯示還款標識、責任金額,離婚後也會顯示共同還款標識,應當是償清貸款後該標識才會取消,目前究竟能否獲得首套房的貸款資格還沒定論,從二代徵信傳導到業務系統也需要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

◆ ◆ ◆

信用評分黑箱

央行雖未給出“信用評分”數據模型,但在二代徵信報告中,會給出該信用分的“相對位置”

“相對位置”,即取值為0到90之間的整數。當取值為N時,說明信用評分相對位置大於N%。當無法評分時,該數據項返回“-1”,會說明用於數字解讀的分數影響因素或無法評分時的原因。

業內人士認為,該評分或與美國各徵信局採用的FICO評分相似的思路,針對個人信用狀況打出一個信用分

FICO信用評分是由美國個人消費信用評估公司開發出的一種個人信用評級法,美國三大信用管理局都使用FICO評分方法。

FICO評分的實質是應用數學模型對個人信用報告信息進行量化分析,但FICO信用評分的計算方法也從未向外界公佈。各部分因素大致權重為:以往支付歷史佔35%;信貸欠款數額佔30%;立信時間長短佔15%;新開信用賬戶佔10%;信用組合類型佔10%。FICO評分的理論分值在300-900分之間,評分越低,表明信用風險越大。

在國內,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在內的中國前10大銀行中的8家也在使用FICO評分系統。

為了大限度的保障出借人的資產安全,有利網採用的也是FICO評分系統。有利網信審團隊採用FICO評分卡對借款人的4大類14項的信用信息

(包括個人信息、徵信信息、財產信息、工作信息)進行評分

大數金融首席風控官漆瑾聲認為,央行信用評分是一個針對全體有徵信人群的通用型評分,覆蓋樣本量大,樣本時間跨度長,具有無可爭議的權威性。但央行徵信評分不會取代各家機構自己的信用評分。

“央行的徵信評分,主要目的是為了健全全社會的徵信體系,不是專門針對各類不同貸款產品的具體業務目的而開發,商業目的要淡一些。”他表示,具體到各個細分客群、細分產品的信貸業務,各家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定製化評分更有針對性,仍然有其不可替代性。

內容綜合21世紀經濟報道、證券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