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亞馬遜為什麼敗走中國?

叶檀:亚马逊为什么败走中国?

(東方ic/圖)

不是亞馬遜不努力,而是中國對手們本土化做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電商。

貝佐斯最近心裡很煩。

先是付出了數百億美元的分手費,然後宣佈退出中國,剝離電商。從2019年7月18日起,停止為亞馬遜中國站第三方賣家提供服務,只保留Kindle電子書和跨境貿易業務。

絕大部分進入中國市場的海外互聯網企業,都是外來的和尚不會念經,比如優步、領英、eBay和亞馬遜。

中國電商黃金二十年,8848、噹噹、卓越、淘寶、京東、拼多多風起雲湧輪流坐莊,亞馬遜這全球電商第一莊卻越來越失意,不得不黯然離場。

並不是亞馬遜不會管理,亞馬遜慫。跟中國市場完全相反,亞馬遜全球業務發展勢頭良好,從2019年以來,股價累計上漲超過20%。最新財報顯示,2018年,亞馬遜年營收同比增長31%,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淨利潤同比增長232%,首次突破100億美元。

不是亞馬遜不努力,而是中國對手們本土化做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電商。

亞馬遜在中國高舉高打,2004年,亞馬遜年銷售額逼近70億美元,打遍天下無敵手。據傳,當時亞馬遜打算通過收購噹噹網進入中國,開出1.5億美元高價收購噹噹70%至90%股權,保留原管理團隊,被李國慶一口拒絕。

於是,亞馬遜轉向卓越網。雷軍思考再三,最終以7500萬美元賤賣卓越網。原因很簡單,雷軍說,沒錢了。粗略統計,從2000年5月到2004年被收購,卓越網靠著金山、聯想投資、老虎科技基金的9700萬元,苦苦支撐。

當時,阿里和eBay的戰爭沒有結束,淘寶成立不到兩年,亞馬遜完全可以直接扼殺對手,立即發動戰爭。但是,直到三年後,亞馬遜和卓越才順利融合。

亞馬遜的決策鏈實在太長了!

員工一直徘徊在中國和美國總部之間,中國區管理層並沒有自主權,更像是一個運營中心而不是決策中心。

貝佐斯早年在股東信中說,亞馬遜的核心理念是讓消費者主動去搜索商品,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是長期不變的宗旨。這樣做的結果是,無論是產品調性還是商品位置,都不會太突出,消費者引導也很少,網站頁面很乾淨,更多地讓消費者找到他想要的分類,而不是刺激消費慾,創造需求。

在亞馬遜入華15年後,一家名為拼多多的公司,轉變了底層邏輯,從滿足需求向刺激需求進軍,迅速崛起,甚至開始威脅電商老大哥阿里、京東們的地位。刺激需求,才能創造長期訂單。

國內的電商更像狼。增加用戶停留時間,增加社交玩法,刺激更多消費,是當下中國主流電商的打法,亞馬遜不太適應。

為了滿足已經被淘寶充分教育的用戶群,中國所有電商App都會提供儘可能詳細的產品信息。淘寶80後總裁蔣凡上任後採用的內容化戰略,將這種功能發揮到極致。

亞馬遜另一個策略是,商品永遠保持低價,自建物流提高服務質量。

這種精神非常值得鼓勵,但在執行層面,成本挺高,亞馬遜使用一套價格監測工具,找出同款商品全網最低價,要求商家快速降價。本土品牌無法接受,他們有自己的價格和渠道體系,不同的渠道也有各自的訴求。

亞馬遜還運用了美國市場的老套路,自建物流倉儲,推廣自動化。2007年、2008年新建或擴充的北京、江蘇、廣州倉庫,總面積8萬平米,裡面有自動流水線,投入量巨大。

亞馬遜嘗試複製一切已經成功的策略,可惜在中國市場都失敗了。亞馬遜試錯了幾年,中國對手們崛起。

2012年,國內各大電商掀起價格戰。2012年8月,劉強東微博稱,京東未來三年內大家電產品零利潤。接著蘇寧、國美在線、噹噹、拍拍加入戰局,掀起8·15價格戰。

當中國電商全情投入雙11狂歡時,亞馬遜像一個老實人一樣問了一句,光棍和購物到底有什麼關係?無人回應。

低價競爭的戰火一直延續到監管部門拋出禁令。但消費者教育已經完成,對雙11、6·18倒背如流,亞馬遜被購物節淹沒,不知所措。

亞馬遜的定價策略比較傳統,一年四季的商品價格不會有太大波動,京東、天貓的購物節幾乎擊潰了亞馬遜,亞馬遜市場份額一路下跌,2017年中旬以後,已經跌到1%以下。

2014年,中國電商界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海淘合法,二是阿里、京東美國IPO。

56號文、57號文,為跨境電商開綠色通道。不出所料,嗅覺最敏銳的卻不是洋品牌亞馬遜,而是出身草莽的阿里巴巴。2014年2月19日,天貓國際上線,主打賣點是海外原裝進口商品。

據易觀數據顯示,2016年第四季度,天貓國際和淘寶全球購分別以18.9%和15.4%的份額佔據第一第二位。京東全球購和網易考拉位列第三和第四,亞馬遜海外購僅佔6.6%,位列第六。

同年,阿里、京東在美國IPO,阿里創下了全球最大IPO紀錄,拿到巨資後,阿里、京東立馬回國發起近身肉搏戰,將資金投入移動互聯網市場,加碼手機App,轉型移動端。

可悲的是,亞馬遜引以為傲的物流也被本土玩家取代。2019年3月11日,阿里巴巴投資46.65億,間接獲得申通快遞14.65%的股份,將四通一達中除韻達以外的所有頭部企業,全部收入囊中。京東物流宣佈開放平臺,亞馬遜物流在服務和速度上,都不佔優勢。

中國的創業者,尤其是電商行業,在經歷數輪混雜著血與淚的廝殺後,戰局基本穩定,雙十一、6·18等購物節,把亞馬遜這個最大對手擠出了市場,剩下的就是自己人如何瓜分蛋糕了。

亞馬遜或許很巨大、很可怕,中國競爭對手的狼性更強。

葉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