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一個不朽的名字!

玉门,一个不朽的名字!

1949年10月至2009年8月,玉門油田先後支援了大慶、勝利、長慶、吐哈等20多個油田,以及上海、蘭州、長嶺等煉油廠建設,培養輸送管理人員、技術骨幹和員工12萬人,設備4000多臺(套)。

玉門,一個不朽的名字

新中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基地、陸上第一口工業化開採油井、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玉門,讓我們觸摸到中國現代石油工業發展的脈絡。

上世紀30年代,日寇侵略的鐵蹄踏上華夏大地,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玉門油礦應運而生,開啟了中國石油工業現代化開採的先河。

新中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時,為滿足國家建設對能源的需求,當家做了主人的玉門人迎難而上,建成新中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工業基地,支撐著年輕的人民共和國。

在茫茫戈壁上,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中,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征程上,孕育形成了以艱苦奮鬥為核心的玉門精神,成為玉門石油人的精神之魂,力量源泉,也使石油河成為流淌在中國石油人心間的心靈清泉。

玉門,一部奮進的史詩

作為全國第一個經歷全過程開發的老油田,玉門油田走出的每一步,都深深地鐫刻在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史上。

追溯歷史潮頭,我們不難發現玉門人的初心: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前,以孫健初為代表的一大批愛國知識分子的實業救國夢,還是新中國成立後,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的創業強國夢,都是迴響在玉門這片熱土經久不衰的石油初心。

這些創業者為了甩掉中國貧油的帽子和振興中國石油工業,將中國夢的種子播撒在老君廟前、石油河畔、祁連山下。

玉門,一種永存的精神

只要是新油田需要的,要人給最強的,要設備給最好的,要技術給最精的,要多少給多少,什麼時候要什麼時候給。

一代代玉門石油人以對石油的摯愛和對祖國的忠誠,擔負起大學校、大試驗田、大研究所,出產品、出人才、出經驗、出技術“三大四出”的歷史重任,會戰大慶、跑步上長慶、三上吐魯番……10多萬員工支援新油田,把先進的管理經驗、工藝技術、成建制的骨幹隊伍、成套的設備一批又一批地帶到新油田,成就了讓一代人流下熱淚的“玉門風格”。

一代代玉門石油人憑著一股韌勁和拼勁,在保持油田自身穩健發展的同時,為兄弟油田後期開發提供有益的借鑑,完美地詮釋著“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承擔起為油奉獻的歷史擔當。

玉門,因石油而聞名,因精神而傳唱,伴隨著“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豪情,在集團公司“走出去”戰略的指引下,一批批精銳力量遠涉重洋,躋身海外市場,走進埃及、土庫曼斯坦、阿塞拜疆、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阿爾及利亞、乍得……續寫“三大四出”的歷史新篇。

站在80週年的門檻,玉門石油人滿懷豪情地說:玉門沒有辜負石油搖籃的歷史,也不會辜負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將以奮進者、搏擊者的姿態,續寫新時代百年油田的壯麗華章!(譚萍 趙治忠)

玉门,一个不朽的名字!

隴東會戰開始後,玉門員工跑步上慶陽。

石油河畔不了情

講述人:吉榮森 年齡:81歲 參加工作時間:1958年 單位:老君廟採油廠

1958年,我被分配到老君廟採油廠。我的師父叫張志心,帶了我整整半年,是當時老君廟油礦很有經驗的採油工。他什麼都給我教,油井、水井怎麼管理,井口設備怎麼保養,井上出問題怎麼判斷和處理……我學得也很快,半個月就能獨立頂崗。工作中,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就去找師父,師父很耐心地給我講,還畫圖把每個設備的原理、工作方式給我講清楚。半年後,大慶會戰進入高潮,師父被調往大慶。

師傅去大慶後不久,我被調到老君廟一油礦二區隊,主要負責老君廟西山的油區。那時候,很多油井都出現了問題。因為,當時油田不僅僅支援松遼會戰,而且其他的如江漢、勝利等油田也陸續開始會戰,當時成熟的油田只有玉門。所以,玉門要往外輸送人才、設備。經常一天就好幾道調令,人員設備大量外調,但是生產任務有增無減,加之設備陳舊,整個油田的產量掉得很厲害。

玉門油礦很快發現了這些問題,首先是加強油水井管理,開始全面進行油水井普查。然後是加大崗位責任制檢查力度。崗位責任制最初就是玉門油田的。為了提高油井設備完好度,我們利用工餘時間,到井場上維修保養、調整設備,鋪路平井場。還有就是加強學習教育。為什麼產量掉下來,除了人員大量調出外,有一部分原因是當時大家都忙於各油田的會戰,思想教育放鬆了。所以,玉門油田開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白天上班,晚上上課,學習毛主席著作。慢慢地大家都定下心來,開始踏實安心工作,產量也慢慢開始回升。(記者周蕊)

玉门,一个不朽的名字!

1956年7月1日,鐵路開通後,玉門生產的石油開始用火車直接外運。

1.2萬公里的“雙城”之戀

講述人:劉世良 年齡:46歲 參加工作時間:1997年7月 單位:玉門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高工

地處非洲內陸、遠在1.2萬公里外的乍得共和國,在這裡工作的劉世良和家人保持著飛來飛去的“雙城”之戀已有9年。他也是玉門油田在海外對口支持上游項目堅守時間最長的員工。

2009年11月,劉世良一家滿心歡喜地搬入精心裝修的玉門油田酒泉生活基地新居。3個月後,他就接到了赴海外工作的通知。

次年1月,經過15個小時的飛行,當劉世良踏上乍得大地時,對充滿變數的未來之路還很迷惑。玉門油田對口支持首批抵達乍得項目上游業務的7名員工,後來被同事們稱為“先遣七壯士”,增添了許多英雄主義色彩。劉世良就是其中一員。

當時,乍得戰火的陰影尚未完全褪去,創業初期的艱辛可想而知。時至今日,為了避免因此增加心理負擔,影響後來者的情緒,每當有年輕人問起那段艱難歲月,劉世良總是輕鬆一笑,淡然地說:“那些都是往事,現在條件好了,還提它做啥。”

劉世良在乍得上游項目開發部從事油藏開發、產能建設和生產動態分析研究工作,工作3個月回國休假一個月,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海外。看到項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原油產量一年一個臺階,形成了相當規模,他既感到欣慰,也頗有成就感。在他的心裡,或許這些才可以多少撫平對家人的愧疚。

男人的事業少不了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劉世良有個乖巧的兒子,學習名列前茅。他第一次出國時,兒子才上二年級,轉眼已到了高三,很快要面臨高考。對此,劉世良從不擔心,這既有對兒子的信任,也有妻子的細心照顧。劉世良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沒有老婆的支持,真是不可想象。”

家國萬里,難以割捨的是對家人的牽掛。在甘肅鎮原小山村生活的年邁多病的父母,主要由弟弟照料。然而,首輪倒班時,他就收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頓時陷入兩難境地。愛才惜才的領導特批他回國料理喪事,這讓劉世良心存感激。

由於新區塊的開發和擴大需要,積累了豐富經驗的劉世良被調到一線任採油總監,承擔起管理職責。今年4月從本輪倒班起,他將按照新的工作輪換制度,工作35天回國休息35天,現場每天工作通常在10個小時以上。雖然現場工作每天更加辛苦,但是回家休假的頻率增加了,讓他心中充滿了期待。

在玉門油田,像劉世良這樣的“雙城”之戀有500多戶,先後有近1000個家庭經歷了這樣的生活。他們默默地用行動詮釋著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記者趙治忠)

三大四出

大學校

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培養人才

新中國百廢待興,石油工業快速發展,老油田擔負起為發展石油工業培養和輸送技術人才、生產骨幹、管理人員的歷史責任。

艱苦奮鬥為核心的“玉門精神”培育了廣大員工不怕困難、敬業實幹的優秀品質,多層次、多形式的石油技術學習和培訓有力地提升了廣大員工的文化技術素質,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油田建設、水電運輸、機械加工等完備的石油生產環節為廣大員工投身實踐、增長才幹提供了場所,一批批員工從油田這所“大學校”裡奔赴全國各地,成為石油工業建設的骨幹力量。截至1986年年底,從玉門油田走出去的員工佔全國石油員工總數的5.4%。

大試驗田

為新油田建設探索經驗

在新中國石油工業高速發展時期,玉門油田發揮“大試驗田”的作用,在勘探、開發、油田建設等方面摸索和取得的正反經驗,為全國新油田開發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鑑作用。一些新技術先在玉門油田試驗,取得成功經驗後再推廣到其他油田。

從上世紀50年代掌握的打“定向井”技術、進行的細菌勘探石油和“火燒油層”試驗、探索的注水開發油田做法,到上世紀60年代開展的“三次採油”試驗,對全國新油田開發建設都具有前車之鑑的實際作用。

大研究所

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探索新技術

在我國石油工業初創時期,玉門油田起到了“大研究所”的作用,當時缺乏新油田勘探開發經驗,不管是新技術,還是新課題,都要先在玉門試驗和研究,取得成功經驗後,再推廣到其他油田。

玉門地質條件複雜、油藏類型多、專業門類較全,勘探開發建設中積累的經驗,對新油田的勘探開發具有借鑑作用,也為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二級構造帶理論、古潛山構造研究、應用現代地震勘探技術、提高採收率研究、邊外注水開發油田研究等成果,為新油田開發提供了重要指導。

出產品

多打井、多出油支援國家建設

隨著老君廟油田規模的擴大和鴨兒峽、石油溝、白楊河油田的開發,玉門油田源源不斷地將原油用汽車運往東部煉廠,首批原油於1953年12月15日運抵大連石油七廠,被稱為中國石油史上著名的“原油東運”。

1957年,玉門油田原油產量增長到75.5萬噸,保證了我國第一座大型煉油廠——蘭州煉油廠的順利開廠。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間,玉門油田煉油廠已成長為現代化大型煉油廠,“建國”牌系列產品運往全國各地。至1959年,實際加工原油42.6萬噸,產品達139種。1號專用瀝青和醫用白凡士林還填補了國內空白。玉門油田煉油廠還是新中國第一個石油軍品基地,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玉門石油機械廠製造了中國石油工業第一臺整筒泵。離心泵和各種型號的高壓閥門,是中國石油機械製造的奠基之作。1963年造出500型壓裂車,填補了中國油田壓裂設備的空白。

出人才

培養出一大批領導幹部、技術精英和英雄人物

在中國石油的發展歷程中,玉門油田鍛鍊、培養、造就了一大批領導幹部、技術精英和英雄人物,他們高瞻遠矚、運籌帷幄,譜寫了艱苦創業、奉獻石油的英雄史詩;他們殫精竭慮、高風亮節,把全部的青春和智慧獻給了玉門這片英雄的熱土。

從玉門油田走出和成長起來的省部級領導幹部有15人、兩院院士有6人。據統計,建礦以來,玉門油田先後向全國各大油田培養輸送管理人員、技術骨幹和職工12萬人,支援各類設備4000多臺(套)。“鐵人”王進喜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出經驗

為我國大規模勘探開發油田提供豐富經驗

玉門油田首創的“前三隊、後三廠”管理模式,對其他油田的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1954年,玉門油田建立了中國第一部油井管理史,後在各油田大力推廣,並一直延續至今。

玉門是我國第一個運用邊外注水的油田。這個經驗應用到大慶油田後,又發展成為早期、內部、切割、分層注水,創出了當時油田開發的世界先進水平。玉門油田根據地質規律,摸索出合理確定自噴井長期穩定產量的最佳比值。這個認識對大慶油田的長期穩定高產起了作用。

玉門油田首創的安全生產巡迴檢查法、強化企業管理的崗位責任制在全國石油、煉化系統推廣。

玉門油田注重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推進企業管理創新。崗位建設的楷模——603崗位,成為油田崗位建設上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

出技術

創造了成套自有的油田開發經驗和技術

●玉門油田開創的二級構造帶理論指導了大慶油田的油氣勘探,是對世界石油工業的貢獻。開發古潛山構造技術,對華北油田的勘探開發提供了借鑑。

●上世紀50年代,在老君廟油田開始注水試驗並獲得成功,開創了中國油田注水開發的歷史,並在全國廣泛應用。

●1954年4月,中國油田開發史上首次油井酸化在老君廟油田16井進行。之後,酸化工藝成為解除井下堵塞的定型措施。

●1955年7月9日,在老君廟油田鑽成我國第一口定向斜井。

●1957年,玉門油田煉油廠首次應用催化裂化工藝,開創了中國煉油工業的先河;1974年7月,玉門油田煉油廠應用提升管催化裂化工藝,填補了國內煉油工業空白。

●1956年4月9日,玉門油田成立中國第一個地質採油科學研究所,解決了勘探和採油中的技術問題。

●1956年7月25日,在老君廟鑽成我國第一對雙筒井。

●1957年8月25日,在老君廟油田223井試驗空氣鑽井技術。

●1959年,老君廟油田首次進行頂部注水與其他注水方式相結合的綜合注水,很快見到效果。

●1958年8月30日,火燒油層採油技術試驗在石油溝油田52井50米處點火成功。後改進設計,自制點火器,終於在油層1000米處點燃了火苗,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採油技術。

●1956年6月,老君廟新1井壓裂成功。這是中國石油史上的第一次壓裂,也是採油工藝巨大變革和飛躍的重要標誌。

●1965年至1971年期間,在老君廟油田建立中國第一個泡沫驅油試驗區。

●玉門油田還建立了三元複合驅試驗區、混相驅實驗區等。1976年,白楊河油田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油田自動化油氣控制系統。(資料來源:玉門油田礦史展覽館 周蕊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