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系列文(1):走近保險行業


保險系列文(1):走近保險行業


年初以來,中國人保的瘋狂“表演”讓投資者為之興奮,短短一個多月,股價漲幅高達142%,帶領指數一路狂飆,3月7日中信證券發佈名為《財險龍頭,但A股顯著高估》的研究報告中,首次給予中國人保“賣出”評級,給市場降溫。大金融的啟動向來是牛市初期的徵兆,同時也意味著可能的長期投資價值,但對於大部分投資者來說,理解保險公司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那麼保險公司目前到底貴不貴?研究保險公司應該看哪些指標?如何給他們估值?在試圖解答這些深奧問題之前,我們將在本篇系列文帶大家先走近保險,瞭解保險及其行業發展。

一、什麼是保險?

1.1保險產品及分類:

長期以來,由於保險產品條款複雜,部分代理人無法正確通俗解釋保險條款,加上人們根深蒂固的一些偏見,導致對保險的認識存在著深刻的誤解。普通人對保險的誤解誤區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A.存在銀行的錢可以取出來,買了保險的錢除了生病意外才能回來;B.有錢人才會去買保險,不過如果我很有錢,我也可以選擇不買保險;C.保險合同複雜,精算師都用概率和統計知識來忽悠我們買保險,我很健康不需要額外買保險,社保就足夠了。

實際上保險產品除了保障的功能外,部分還具備投資功能,給予投保者一定的回報,到期後能夠分期拿回本金,保障生活,享受收益分紅,同時一些保險合同由於具有現金價值,可以拿去銀行進行擔保貸款。保險產品可以理解為保障和投資的結合品,相對個人全部承擔風險而言,其對風險意外進行了分散。

常見的保險產品分類主要圍繞人身保險和財產保險,按照具體保障標的的不同,每個大類之下又可以細分為若干子類,在子類里根據產品運作方式的不同進行了類似的三級分類。基於人身保險設計產品為主流保險產品,約佔整體規模3/4,財產保險產品規模約為1/4。


保險系列文(1):走近保險行業

圖1:保險產品的主要分類

圍繞人壽保險的幾種常見保險受人關注,其主要區別如下表所示:


保險系列文(1):走近保險行業

表1:常見人壽保險區別對比

在實際購買人壽保險產品時需要關注繳費方式、期限、每期金額、以及產品現金價值、免責條款。壽險的繳費期一般較長,且隨著投保人年齡增加,其死亡概率也在提高,保險費率理應不斷提高,如果採用繳費和年齡匹配的方式,那麼投保人的負擔勢必會越來越重,不符合大部分人的投保能力。因此實際操作中多采用均衡投保的方法,在早期投保金額對應的開支、佣金較少,會有結餘保費進入儲蓄系統,產生利息積累,這便是保險的現金價值。

下圖為某公司一款壽險產品的簡單示意圖(理想狀態!)。我們可以看到在投保前30多年度,退保都是不划算的,因此投保人對保險公司產生了一定粘性,資金得以長期在保險公司內部沉澱,等到後續前期結餘資金產生價值遠遠覆蓋保單支出並且產生利息後,保單現金價值達到了峰值,此時退保收益最大,但退保後相關利益也不再保障。若不退保隨著後續每年繳納保費的提高、費用支出的增加,保單現金價值迅速走低,最終降為0,至此才算得上一份完整意義上的保單現金價值圖。


保險系列文(1):走近保險行業

圖2:某壽險產品累計保費及保單現金價值走勢圖

1.2我國保險行業發展歷程:

我國保險業總體來說經歷了4大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到2002年,我國保險業處於起步階段,受傳統預定利率限制政策影響,產品類型由終身、定期、兩全險等開始向理財型產品過度,投連險、萬能、分紅險應運而生;2003年到2011年,我國保險行業屬於穩定增長期,險資投資渠道拓寬,險種更加豐富,銀保新規後險企在每年年初1-3月加大沖規模力度,補充流動資金;2012年到2015年,我國保險業處於高速增長期,前期收到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衝擊後,保險企業相繼推出高現價、高回報的兩全/年金+萬能的產品形態,傳統險佔比再次提升;2016年以來,險企進入轉型期,萬能險增速放緩,2018年受134號文件限制快返年金髮展,險企加大對健康險、終身壽險等保障型產品銷售力度。

1990年至2017年我國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從155.76億元增長至36577.80億元,年化增長率高達22.41%。2018年保費收入合計38017億元,同比增加3.93%,下滑明顯。


保險系列文(1):走近保險行業

圖3:90年初至2017年我國保險公司保費合計資料來源:統計局、蘿蔔投研

在我國保險行業發展歷程中,相關法律法規對行業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對保險產品的規模、增速會產生直接影響。2017年之前較為火爆的萬能險,其本質也為壽險,但由於其繳費方式靈活,且具備投資性質,給予一定的保底收益被廣大群眾追捧,前海人壽等後起之秀藉助萬能險銷售規模迅速膨脹,同時頻繁在A股舉牌(格力、萬科等),2016年12月開始,保監會對前海人壽、恆大人壽等進行檢查整頓,行業內提出保險業姓保的口號,呼籲回到保障為主,投資為輔,最終萬能險的規模自2017年開始下降迅速。目前我國保險行業重要法律法規彙總如下表所示:


保險系列文(1):走近保險行業

表2:我國保險行業重要法律法規一覽


二、2018年我國保險業發展情況

衡量一個地區或國家保險行業發展狀況通常用到兩大指標:保險深度以及保險密度。2014年,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保險業2020 年的發展目標是保險深度達5%,保險密度達3500元。要實現2020年保險深度5%的目標,假設GDP每年增速為6.7%,則在2019年和2020 年保費收入平均每年需要增長13.7%。目前我國保險業無論從保險深度還是保險密度上和全球均存在一定差距,美國、英國、香港等地區2017年保險密度約為中國內地的10倍左右,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行業自身發展原因造成,另外一方面是居民社保在日常保障中扮演了較為重要的角色。


保險系列文(1):走近保險行業

圖4:我國保險密度、深度與全球保險密度、深度對比 資料來源:產業信息網

2.1保險深度:

保險深度像是一個縱向的維度,計算方法為:

保險深度=保費收入/GDP

是指地區或國家保費收入佔該地區或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它反映了一個國家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2018年我國保險深度4.22%,同比微降0.20%,近5年來首次降低,保費收入放緩,主要受經濟下行的衝擊影響。保險深度排名靠前的五個省市分別為:北京(5.91%)、黑龍江(5.50%)、河北(4.97%)、寧夏(4.93%)、山西(4.90%);一線城市中上海保費收入下滑11.4%,下滑明顯,主要受累於壽險負增長。


保險系列文(1):走近保險行業

圖5:全國保險深度及其變化率 數據來源:統計局相關網站

2.2保險密度:

保險密度像是一個橫向的維度,計算方法為:

保險密度=保費收入/總人口數

是指一個地區或者國家人均保費收入情況,它反映了一個國家保險的普及程度。2018年我國保險密度為2724元,同比增加92元/人,增長3.50%,增速同樣大幅下滑,為近8年來最低增速。保險密度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別為:北京(8262元/人)、上海(5813元/人)、廣東(4176元/人)、江蘇(4131元/人)、浙江(4019元/人)。一線城市的普及度相對較高。


保險系列文(1):走近保險行業

圖6:全國保險密度及其變化率 數據來源:統計局相關網站

2.3險種構成:

從險種來看,2018年3大險種增速差異明顯。意外險規模6524億元,同比增速高達23.3%,佔比17.16%;財產險規模10770億元,同比增速9.50%,佔比26.49%;壽險20723億元,同比增速-3.40%,佔比56.35%。


保險系列文(1):走近保險行業

圖7:三大類險種規模、增速及佔比餅狀圖

意外險(含健康險)中健康險脫穎而出,增長亮眼。險企在去年均調整思路,大力聚焦推廣健康險,趨勢明顯。2018年上半年中國人壽健康險增長28.84%,遠高於壽險和意外險增長;中國平安2018年上半年健康及意外險增速高達31.1%;太保壽險2018年上半年中增長最快的是長期健康型保險,同比增速高達43.2%。

產險方面2018年行業承受一定壓力,主要受車險業務影響,但非車險開啟了一定增長予以彌補。受新車銷量不景氣及汽車保有量增速下滑影響,2018年車險保源增長動力不足,由於車險業務發展受限,行業紛紛在非車險業務上尋求突破,加之非車險業務保費基數小,從而增速亮眼。2018年上半年太保財險的非車險業務中農險及保證險發展最快,其中農險業務的保費收入為25.59億元,同比增加63.6%;2018年上半年平安財險對保證保險業務及其產品結構進行調整,線上保證保險業務模式快速推進,保證保險原保費收入達到161.61億元,同比增長69.85%。

壽險方面134號文發佈後,行業進行了調結構、回保障的轉變,2017年壽險大幅調整,2018年呈現負增長狀態,但各月下滑幅度呈現遞減狀態,保險公司一方面主動壓縮中短期存續產品,另一方面加大長期保障型產品佈局。


保險系列文(1):走近保險行業

圖8:近三年來月度壽險保費收入情況對比 數據來源:統計局、蘿蔔投研

通過系列文一,大部分讀者應該對我國保險行業概況及發展有個整體的認知,系列文二將從保險公司入手,通過三公司形象比喻為大家拆解保險公司,分析其收益來源,並且關注保險核心指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