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要義:只讀經典,精讀、深度、多讀-認知提升八原則(二)

上一篇 (點擊此處閱讀),收到很多人反饋,有人建議是否可詳細展開,八個原則怎麼全部落實從而達到王陽明所謂的知行合一,也有人認為全部做到實在太難,特別是啃硬科學,學習大師思想等等。特此將八原則拆開詳細闡述,不教學,不指導,僅自勉~

這一篇是讀書的要義:只讀經典,必須精讀、深度、多讀!



讀書有三個非常典型的階段:求學時期、職業發展初期、未來人生期。

求學期的學生大多都被各種教材、習題、競賽類圖書所包圍,實質上這個階段的選擇並不多,但對讀書習慣的養成至關重要,那些因為家庭原因自小就選擇經典入手的人,都不會有太差的人生。職業發展初期,要在職業領域之內泛讀,所有職業領域還不錯的圖書都要翻一翻,快速補充自己的職業範圍內的認知體系,這是時間持續2年左右,不要超過3年。這個階段屬於成長中很特殊的過渡期,一方面你要習慣於功利性讀書,另一方面你要回歸於認知性讀書。越過這個階段,你一生所讀圖書只有一個大類:經典。職業方向上的經典圖書、人類文明中的經典圖書。這個階段讀書的目的,就是不斷突破自我的認知天花板,建立跨學科思維,以修身養性。

稍微研究那些出類拔萃的大師,你會發現這個群體要麼是出身自帶“後門”,處處開掛型天才人物,要麼是積千里跬步在八九十歲之後才終成大師。93歲的查理芒格被形容為行走的圖書,但很明顯,他並不是天才型選手。這樣的人只做了兩件事:活的久、學的又多又經典。前者放到孫子兵法中就是“不敗”的思想,追求生命持續性的不敗,後者放到曾國藩的笨學體系中就是“下笨功夫”,還是老話:下日日不斷之功。

今天這篇就是下笨功夫最關鍵的基礎性方向:只讀經典。

一、生命有限,你一輩子能讀多少書?

讀書是一生的修行,但生命非常的有限,書幾乎是無限的,市面上的圖書早已突破千萬級,但一個人一生能讀多少書呢?

1、你一輩子讀不到600本書

假如你今年剛畢業,25歲,未來人生都按百歲計,剩餘75年的時間讀書,這樣我們可以很清晰的計算出未來的讀書量。

如果你一個月讀一本書,一年12本的閱讀量,75年也就900本圖書。有的人很努力,堅持每個星期讀一本書,所以我們將這個數值擴大4.2倍,大約一生能讀完3780本圖書。

讀書的要義:只讀經典,精讀、深度、多讀-認知提升八原則(二)

圖01: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各類圖書閱讀量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

3780本,這是一個普通人最大努力後的讀書數量。實際上,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的綜合閱讀量為:人均紙質書閱讀量4.67本,電子書3.32本。也就是75年的時間內,國人人均只能讀不到600本書。

2、深讀經典的代價

如果說,一個月一本或者一個星期一本的讀書量,是一些號稱愛讀書人自我標榜的價值觀,那麼經典圖書,想要做到真正的能讀懂,能吃透,能體系化,能內化為自己真正的認知,別說一個星期,一個月的時間也非常的吃緊。

一本經典拿到手,我一般會讀至少五遍,才敢說自己讀過這本書,我的一貫做法是:速讀一遍,知大概;深度一遍,知細節;精讀兩遍,並做出大量的讀書筆記,知深度;再深度一遍,知體系。然後才敢說讀過這本書,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大約是一年到兩年,會拿出來再翻一翻。

例如我最近讀的經典有兩本,一本是老書叫《創新者的窘境》,是多年前深讀後再回頭翻閱的一本書,號稱不愛讀書的喬布斯也大加讚賞的一本是。第二本是一本新書,歷史還未證明其是否會是一本經典,但和我之前互聯網生態建設思路很大程度上吻合,也選擇了精讀,就是《智能商業》。

讀書的要義:只讀經典,精讀、深度、多讀-認知提升八原則(二)

圖02:深讀一本經典 來源:李有龍《保險業生態戰略系列培訓課程》

為了讓不同時期的認知不至於影響未來讀書獲得,真正的經典圖書,我都會買兩本,一本做筆記,上面全是密密麻麻的筆記;一本上面不會做任何標記,主要用於最後一次的深讀和未來翻閱。實際上很多經典圖書,我都會買三本甚至更多。

如果每一本經典都這樣讀,你大約計算下你的讀書速度,你敢說你一個星期能讀一本書?

生命非常短暫,經典中的經典圖書也有幾千本,讀懂一本好書需要花大工夫。好好珍惜生命。

二、只讀經典

在這個獲取信息如此便捷、多元化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書?因為各種資訊渠道獲取的信息,都是通過最直觀的方式傳播給你的,內容非常的淺顯、粗疏、碎片且可信度存疑,也就是不成體系,不知道其價值,所以我們必須找“大師”背書:讀經典似乎就成為我們唯一的選項。目的也很明確,利用大師的思想體系,補充你的認知體系,然後等產生質變的那一天。

1、選擇書籍最重要

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羅·馬基亞維寫了《君主論》之後,震驚西方,他本人後來被佛羅倫薩公國君王罷黜流放,回農村種地,期間,他白天干農活,晚上讀書。這裡面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典故,馬基亞維每次讀書前,都會認認真真的淨身沐浴,換上自己最莊重的、最能表達自己身份的服裝,然後才正襟危坐開始讀書。

在馬基亞維看來,讀什麼書就是在跟什麼人對話,絕不敢輕慢對方。對大師或者我們所謂的學者而言,只有他們的著作,最具深度。因為他們在寫作的時候,調動了最高的智力,是用最嚴謹的邏輯和最精準的詞彙表達最系統的想法。如果你選擇所讀圖書的內容質量很低,就等於和很庸俗的人對話。這就是為什麼要讀經典的第二個原因

所謂經典,不是自命的經典,也不是指派的經典,而是經過時間檢驗,能成為人類歷史和文明長河中作為思想奠基的那些書籍。現代人在越來越洶湧的信息洪流中逐步失去了讀書的習慣,就等於失去了和最偉大的人對話的機會。

2、讀書的時候一定要虛心

喬布斯、馬化騰等商業精英都追求一種叫“1秒變小白”的產品哲學,這和哲學大師們推崇的“思想騰空”哲學如出一轍,放在讀書領域就是:虛心。只有騰空自己的原有思想,想辦法追求對方的思路,並致力於用對方的思想來證實自己思想種種,你才有機會進入大師的思想境界,當然這個過程一定要避免進入證實性偏見。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黑格爾說在一篇序言裡,不論對哲學作出怎麼樣周詳的陳述,這些等等說辭都不能算是適合於陳述哲學真理的方式和辦法。也就是說,一旦用語言表述哲學思想,馬上就會發生質變和膚淺的問題,從這個角度,進化出語言,似乎對人類文明是一種阻礙。

在讀經典的過程中,你只有進入對方的思想境界,能與對方契合,才能在思想的高度與大師對話,才能問出真問題,才能獲得真答案。

經典存在的原因就是因為無數歷史一再論證的結果,如果你無法讀懂經典中真正的含義,建議首先檢討自我。當然,如果真的有經典中存在錯誤的地方,也要反覆思考是自己理解的不對,還是對方真的有問題。只有抱著這樣極謙虛的態度讀書,才能達到學習的效果,才能吸收到別人的想法以及想法中的合理之處。

3、讓推薦書的都不真正愛讀書

一篇讀書類的文章,如果寫的很好,閱讀者眾眾,一定會有人讓推薦好書。實際上,一旦這個問題出現的時候,往往也很可能是錯誤最開始的時候。

有一個答案肯定的恆定的,那就是人類史上的經典肯定是有一定數量的,經典的經典預計幾千本,普通的經典不會超過三萬本。個體之間價值觀不同、職業不同、年齡和認知結構也完全不一樣,所以,薦書一說,實屬謬論

閱讀經典的人,可以把自己的讀書感悟長篇大論拋之於眾,但尋書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基本判斷力。不可不信,但一定不可全信。

4、只讀經典

生活中,如前面所說,大多數書都是無用的垃圾,剩下的那些除了經典就只能當做參考資料,我一直堅信的哲學就是:讀經典六經注我。

2017年,初入保險行業不久,啥都不懂,為了做國壽的項目,我幾乎買了所有京東上可以買到的保險基礎知識、風控和保險科技、金融科技類圖書,還有得到那一年上新了聽書的產品,統計下來2017年翻閱、聽完的書有一千多本,這一千多本的學習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前面第一句話:大多數書都是無用的垃圾。

2018年始,讀書數量上大規模收縮,踐行了只讀經典中的經典這個原則,而且每一本精選的圖書都深讀。這個階段的原則就是:每年10本經典中的經典,每本都要深度。讀書可能無法讓你變得富有,但它的的確確可以改變一個人。把有限的生命集中在最具價值的點上,會讓生命從此變得有意義。

按照我每年10本的閱讀量,二十歲開始堅持,百歲人生的節奏計算,人生也不過區區800本書可讀,少的可憐,我們又為何不去精挑細選呢?

至於如何選擇經典,如果辨別經典,如果你真愛讀書,我想,這都不是問題。

三、學會積讀

最後介紹一個讓你謙虛的詞:積讀。

我身邊有很多人,經常買書,買了很多很多書,但一本都不看,為此自我陷入深深的自責當中,如此以往,囤積越多心理壓力越大,最後讀的反而越少。

實際上,人們往往把一件正向的好事,看成了代表自我拖延的壞事。

積讀這個詞最早來源於日本,說日語裡有一個詞專門概括這種收集一大堆沒讀過的書的行為,叫“積讀(tsundoku)”。《黑天鵝》的作者納西姆·塔勒布說的你需要一個“反圖書館”,也是指這種現象。不過納西姆·塔勒布的原意是非常積極的,目的是通過這種行為,可以讓人保持謙卑。

1、有三萬藏書的作家

有個意大利作家,他家裡有三萬本書。人們經常問他,你買這麼多書讀的完嗎?

塔勒布說問這種問題的都是愚蠢的人。

沒讀過的書比讀過的書更有價值,我們家裡本來就應該多放沒讀過的書。塔勒布建議你應該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儲備沒讀過的書,這些書就構成了你的“反圖書館”。

你的知識越多,你的反圖書館就越大。書架上那一排排想讀又沒讀過的書,時刻提醒你自己的無知。

2、多讀經典,避免鄧寧-克魯格效應

心理學有個非常著名的效應,叫鄧寧-克魯格效應(The Dunning-Kruger Effect),也稱達克效應。喜歡學習的你一定在很多場合都看到過,這裡稍作延伸。

讀書的要義:只讀經典,精讀、深度、多讀-認知提升八原則(二)

圖03:鄧寧-克魯格效應(英語) 來源:李有龍《保險業生態戰略系列培訓課程》

鄧寧-克魯格效應是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讀書的要義:只讀經典,精讀、深度、多讀-認知提升八原則(二)

圖04:鄧寧-克魯格效應(漢語) 來源:李有龍《保險業生態戰略系列培訓課程》

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很可能就藏在“巨嬰”階段,渾渾噩噩的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也就是愚昧之巔上徘徊不想下來。

鄧寧-克魯格效應結合深讀經典,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堅持深度經典,人才有機會爬過開悟之坡,登上持續平穩的高原。

所以,從今天開始,積極的積讀吧,讓家裡囤滿經典吧!

我們已經浪費太多的生命在垃圾之中,是時候珍視重拾經典了。

讀書的要義:只讀經典,精讀、深度、多讀-認知提升八原則(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