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做了將近40年的太子,為什麼會被康熙皇帝廢掉?

尛萘


胤礽是康熙和皇后赫舍里氏(索尼孫女)的第二個兒子,因為他們倆的嫡長子在出生後不久就去世,胤礽由此獲得儲君之位的資格。所以在胤礽1歲的時候,康熙就立他為皇太子。後來,胤礽長大成人後,先後兩次被廢太子之位,從冠冕堂皇的角度看,胤礽被廢,是因為他好色放縱,廣羅美女,性格暴躁,缺乏仁心。

據說,有一次康熙生病後,胤礽勉勉強強來看望,表情上沒有絲毫因為父親病重而感到擔心,甚至連關心的話也懶得多說一句,這使康熙感到非常寒心,由此覺得胤礽為人太冷漠無情,對長輩缺乏孝心,對胤礽心生不滿,於是不久後就下詔廢了胤礽。

但事實上,胤礽被廢,歸根結底還是他的實力讓康熙感受到了威脅。換句話說,胤礽和康熙之爭,其實就是太子與皇帝的權力之爭,只不過最後以太子的失敗而告終。大家知道,胤礽在1歲時,就被立為太子,等到他長大後,圍繞在他身邊的各種利益群體已非常龐大,而隨著康熙的年齡越來越大,他們也開始蠢蠢欲動。

並且,滿清當時的軍政制度,是八旗制度,共分為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和下五旗(正紅、鑲紅、鑲白、正藍、鑲藍),上三旗為“皇家衛隊”,歸皇帝或太子一系的核心成員親自率領,地位極高,是八旗制度的核心;下五旗由親王、貝勒等宗室貴族統領。



這種制度,是一種典型的貴族聯合執政,它的好處是皇帝一系的力量始終控制最精銳的三個旗,而剩餘五個旗則分別有不同的人控制,一方面下五旗的五個旗主相互制約,另一方面三三旗從權利和地位上對下五旗進行壓制,從而保證皇權的穩定。

也正因為此,皇太極死後,雖然連著出了兩個小皇帝,但皇帝始終出自皇太極一系,而且都是父死子繼,並沒有出現像當年遼國、金國在建國初期出現的兄終弟及現象。

但是,這種制度也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缺陷,那就是如果幾個強勢旗主實力相當,很容易出現誰也不服誰的現象,於是各種小皇帝就會被推選出來。並且,由於小皇帝年幼不能處理政事,上三旗的旗主又實力相當,大家很容易為爭奪權力而拉幫結派大打出手。



在這種背景下,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豪格誰也不服誰,於是大家只能推選六歲的順治當皇帝。並且,由於順治年幼不能處理朝政,多爾袞和豪格那是多次拉幫結派大打出手。

後來,順治去世後,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誰也不服誰,於是大家只能推選六歲的康熙當皇帝。並且,由於康熙年幼不能處理政事,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也是都得不可開交。再後來,康熙和太子胤礽的矛盾,甚至後來的九子奪嫡,都是源於此。

胤礽既是皇太子,又是索尼孫女的兒子,他和正黃旗的利益,自然是牢牢綁在一起,而康熙為避免順治和他自己當年經歷的事情再次發生,所以在胤礽一出生,他就立胤礽為皇太子,並且讓他全力控制正黃旗,在這種背景下,正黃旗實際上已經成為胤礽的強力支持者。

等到胤礽成年後,康熙又數次讓胤礽以儲君身份監國理政,這樣一來,站在胤礽這邊的人自然越來越多,尤其是到了康熙晚年,隨著康熙年齡越來越大,上三旗的另外兩旗正白和鑲黃出於權力的考慮,也開始向太子胤礽靠攏,而這個時候的胤礽偏偏又不低調,竟然大張旗鼓的和這些人眉來眼去。

胤礽的這種行為,顯然是康熙無法忍受的。因為,一個人如果控制住上三旗,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已經擁有搶班奪權的能力,如果康熙繼續置之不理,到時好一點,他恐怕就是提前退休。差一點的話,那就是突然莫名其妙的死掉。在這種背景下,康熙選擇先下手為強,直接將胤礽給廢掉,並對太子黨進行了嚴厲打擊。


我是趙帥鍋


胤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公開冊立的太子。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歷史裡,帝國皇帝的繼承製一般是嫡長子繼承製,也就是皇后所生的長子,是最優先繼承的,但是遊牧民族、遊獵民族的繼承製卻並非如此。

一般是兄終弟及,或者是集體推舉,或者是立最優秀,最有能力的。在清朝的時候,努爾哈赤先後立了兩個太子,分別是長子褚英、次子代善,最後褚英被努爾哈赤所殺,而代善被廢沒有被殺。

努爾哈赤死的時候,並沒有立下遺詔,也沒有指定繼承人,皇太極是被眾貝勒與眾貴族王公一起推選出來的。皇太極也沒有立太子,死的時候也過於突然,所以也同樣沒有立下遺詔,也沒有指定繼承人。

結果就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多爾袞爭奪帝位,但是兩邊過於勢均力敵,相持不下,最後共同商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讓孝莊的兒子順治繼位,也就是說順治也是被選出來的,也並非是太子繼承。

順治的時候,也沒有立太子,這個也有因為順治早死的因素,順治是在病重的時候,才選了三子玄燁做為繼承人,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玄燁得過天花而沒有死,不會像順治這樣得天花而死。

也就是說玄燁也不是公開冊立的太子,而是順治臨死前指定的。康熙帝為什麼會立一週歲的胤礽為太子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康熙深受漢文化的影響,所以他借鑑了古代皇帝的繼承製嫡長子繼承製。

這個也就是清代的其他皇帝並不立太子的原因了,因為他們並不是採用這種繼承製。胤礽雖然是太子,但是畢竟在清朝,而且還有努爾哈赤的太子被廢的前例,胤礽的太子之位並不是萬無一失的。

如果在其他朝代,只要胤礽不犯什麼大錯,那麼太子之位是很安穩的,可是在清朝,只要皇帝認為太子不優秀,那麼隨時是可能換掉的,而胤礽並不是最優秀的,比他優秀的皇子有好幾個,他們也覺得自己有機會奪得這個儲君之位。

另外,康熙在位時期實在是太久了,長達六十一年,而胤礽也做了將近四十年的太子,他時時刻刻擔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搶走,被廢掉,而康熙也時刻在提防太子要造反。

所以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的第一次被廢,是因為康熙發覺胤礽窺探他的帳篷,康熙覺得太子要造反。康熙五十一年的第二次被廢,是因為胤礽一直在想辦法讓康熙退位,而康熙沒有這種打算,於是將胤礽給廢掉了。


歷史簡單說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皇次子,母親是康熙皇后赫舍里氏,因嫡長子出生不久即去世,胤礽1歲的時候,就被康熙立為皇太子,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皇太子生涯。1歲就當了太子,一個國家的儲君,也就是將來的皇帝,上上下下自然把胤礽當人才來培養,尤其是作為父親的康熙,更是傾注了愛心和精力。

到了要讀書的年齡,康熙給他安排了當時的頂級老師,比終身教授還終身教授的大學士親自教他,我們知道,清朝的大學士近似於宰相,都是學富五車的宿儒,而且不是一個,而是三個,像大學士張英、李光地和熊賜履。後來,又加上一個剛正不阿的大學問家湯斌。可以說,就對胤礽教育來說,康熙是下了大力氣的,可見他對胤礽的期望之高。胤礽在學習上也算努力,在大師的培養下,他“通滿、漢文字,嫻騎射,從上行幸,賡詠斐然。”即精通滿、漢文字,文武雙全。

不過,歷來有才的人不一定有德,這種反差表現在太子胤礽身上尤其突出。到康熙四十多年的時候,胤礽已經30多歲好遠了,他當了30多年的太子,50多歲的康熙身體卻依然健康得很,胤礽內心便有些焦躁,行事也頗有懈怠,感情上也遠沒有了小時候的乖巧。

而康熙本人呢,在自己年老的過程中,卻也越來越敏感,皇帝與儲君、父親與兒子之間的矛盾,便自然產生了。一次,康熙率軍遠征,在路上生病了,叫胤礽前來隨侍照顧,但胤礽看到病倒的康熙,竟然毫無憂色,一下子戳到了康熙的痛處,“太子侍疾,無憂色,上不懌,遣太子先還。”既然不心疼父親,你乾脆回去算了,別在這裡丟人現眼!父親的態度,一目瞭然。

一個皇帝建一儲君實屬不易,傾注了多年的心血,也不可能輕易放棄,但胤礽任太子期間,表現也確實荒唐乖張甚至無恥,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突然下詔廢太子,詔書說:“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暴戾淫亂……遣使邀截蒙古貢使,攘進御之馬,致蒙古俱不心服……

皇十八子抱病,諸臣以朕年高,無不為朕憂,胤礽乃親兄,絕無友愛之意……從前索額圖欲謀大事,朕知而誅之,今胤礽欲為復仇……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締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付此人!”

詔書列舉了胤礽的數樁罪狀,包括暴戾淫亂、生活奢侈、侮辱廷臣、不仁不孝、欲為索額圖復仇等等。不過,仔細讀廢太子詔書,發現前面所謂不仁不孝,不過是表面,真正罪責的落腳點在“欲為索額圖復仇”,因為索額圖是胤礽的叔公,二人當年糾纏過深,參與黨爭,故不為康熙所容。

那麼,後來康熙為什麼又復立胤礽為太子呢?那是因為自胤礽被廢太子名位後,康熙那些兒子個就為爭太子而明爭暗鬥起來,相互構陷,相互攻擊,明的當面幹仗,暗地屢設陰謀,甚至以魘鎮之術這種齷齪的手段來手足相殘,康熙怕長此以往,不但兄弟間會有殺戮,連自己也不得善終,因此在第二年,便迅速復立胤礽為皇太子,這是為穩定朝局不得已而為之。

至於最後被廢,則是必然的結果,覆水難收,因為一個被康熙早已放棄的人,不可能讓他再激起滿腔的愛意和熱情,這任誰也做不到,胤礽復立,本身就是一個權宜之計,一旦朝局穩定,康熙心中有了儲君對象和傳位良法,立刻就會將胤礽這個臨時的招牌給摘了,所以,胤礽二度被廢,與前一次的原因如出一轍。


帝國的臉譜


康熙的愛子

胤礽(雍正帝即位後,將其名改為允礽)是玄燁兩次立廢的太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胤礽誕生於北京紫禁城坤寧宮,其母后康熙的元配赫舍里氏因難產於兩個時辰後去世,年僅21歲。康熙帝與皇后感情甚篤,因此萬分悲痛。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初三日,康熙帝冊封胤礽為皇太子。胤礽被立為太子時,不滿兩歲。胤礽為嫡長子,在皇子中排行第二。

皇太子,皇位的繼承人,在宮廷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由於有特殊地位,胤礽在還沒懂事時,便開始享受周圍人的謙恭尊敬。他是在人們的一片恭維聲中成長起來的。這種生活環境自然而然地使他產生了惟我獨尊、以我為中心的潛意識。這種潛意識對他以後的為人處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下圖《宮鎖心玉》中的胤礽劇照。胤礽在少年時代,命途還比較順利。玄燁給他選配了最好的老師,並常常親自教他寫字讀書。由於受到良好的教育,胤礽不但很快地通曉滿漢文字,而且像其父親一樣嫻於騎射,能左右開弓。這一點很讓玄燁滿意。

初次被廢

當胤礽脫離了孩童時代以後,他與其父親玄燁之間的關係便發生了變化。漸漸地,玄燁對他的品行開始不滿。這種不滿最初是來自胤礽的不孝。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為剿滅噶爾丹勢力,玄燁從北京出發,擬駐於前線近地指揮作戰。不料,到博洛和屯後,玄燁於二十二日夜突患重感冒,一夜高燒,未能成寐。經眾臣和侍衛懇請,玄燁決定“迴鑾”,召皇太子和皇三子馳驛前迎。胤礽雖按時趕到了博洛和屯玄燁下榻處,但表情上一點也沒有因父皇病重的憂急,甚至連問候的話也懶得多說一句。這使玄燁十分不快。由此,玄燁看到了:胤礽心中只有自已,對他人太冷漠無情,對長輩缺乏孝心。

在以後的日子裡,胤礽同玄燁的衝突也時有發生,其中主要原因是:胤礽權勢的增長使玄燁感到了一種威脅。

胤礽成年以後,玄燁有意令其參與政事,得到鍛鍊。可是胤礽參政之後,一些勢利的朝官大臣便聚集到了胤礽左右,獻媚討好,出謀劃策。久而久之,胤礽身邊便形成了穩定的幫派,人稱太子黨。這些人聚在一起,有時能出些對朝政有利的主意,有時則單純為提高主人地位而傷害他人。傷害別人倒也罷了,但有時竟危及到了皇帝的利益。比如,為了讓胤礽能像皇帝一樣至尊,他們唆使胤礽穿用一律都用黃色,這是隻有皇帝才能享用的一種特權。再如,康熙三十三年(1694)三月,玄燁率諸皇子到奉先殿祭祀。按禮儀,只有皇帝才能在檻內拜褥,可禮部竟然把玄燁和胤礽一起安排到了檻內。這件事給玄燁的感覺是,胤礽在朝廷中的勢力太大了,已經到了與他分庭抗禮的程度,使他產生了一種威脅感。

不過,這時候玄燁還沒有過分地怪罪胤礽,他把這一切都看作是胤礽周圍人出謀劃策使然。對胤礽本人,他還是信任的。康熙三十五年(1696),玄燁率軍親征噶爾丹時,便令胤礽坐鎮京師,處理各部院奏章等事務。第二年,玄燁出兵寧夏時,又命胤礽留守。

下圖《雍正王朝》中胤礽劇照。

胤礽同玄燁的矛盾爆發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這一年,玄燁巡幸塞外,命胤礽以及皇長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祿、皇十七子胤禮、皇十八子胤祄隨駕。行進途中,皇十八子胤祄突然得了重病,御醫通過各種方法也沒有控制住病情。眼見胤祄一天不如一天,玄燁心急如焚。按理,已經成年的35歲的胤礽作為皇太子應該為年已55歲的父皇分憂。可是胤礽像沒事兒似的,整天忙著和那些年幼的弟弟們遊玩。玄燁把這一切看在眼裡,很是生氣。

一天,玄燁派人將正在山上玩興正濃的胤礽召了回來。訓斥道:“你身為太子,對營中發生的這些事怎麼都視而不見,置若罔聞?你弟弟病這麼重,你怎麼就不關心關心?你還有點心肝沒有?”胤礽在玩得高興時被召回,心裡本來有一點不愉快,聽了父皇的話,就更有想法了,他想說:哼!還提什麼太子呢,我當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了,什麼事讓我負責過?但他沒有直接說出,而是順著剛才的話題嚷道:“我著急有什麼用?我又不會開方拿藥,我坐在他身邊,他病就能好嗎?”玄燁沒有想到允初敢這麼頂撞他,心裡越發生氣了,高聲喝道:“你這麼無情無義,能繼承祖宗弘業嗎?你還想不想當太子了?”

胤礽是在其父皇的一陣痛罵聲中走出帳篷的。在往回走的路上,他心裡翻江倒海。他意識到不該那麼衝動,說那些不該說的話。他知道,父皇對他一直是非常關心的,在他的身上,注入了許多心血。父皇雖然把權力看得重了一些,但對他還是信任的。他為傷了父皇的心而後悔。他越想這些事越感到難過。想到最後,竟產生了一種擔心:擔心父皇一怒之下會做出廢黜他為太子的決定來。以致最後,他竟生出了去父皇營帳觀望的想法。這樣,有幾天晚上睡覺前他都到其父皇的帳篷外,觀望一下,看看父皇是不是在寫關於廢黜他的詔書。

下圖《新步步驚心》中胤礽劇照

可是,胤礽沒有想到,他這一無惡意的舉動被人利用了。那些早就對他當太子有嫉妒心的皇兄皇弟們,見他和父皇鬧翻,恨不得早一天將他廢黜,自己也好有個競爭皇太子的機會。於是,窺測胤礽,造謠生事。現在,見胤礽幾乎天天晚上都到父皇的帳前觀望,便有了攻擊胤礽的口實。這樣,胤礽圖謀不軌、欲暗刺父皇的罪名,便被人捏造到了玄燁那裡。

玄燁平生最不能容忍的事就是“弒逆”。特別聽到自己栽培了30多年的太子竟要做這種大逆不道之事的時候,一時勃然大怒。本來,胤礽對胤祄的冷漠已經使他聯想到18年前胤礽對他的冷漠,正考慮這位無情不孝的胤礽是否還能做太子的問題,現在又聽說胤礽要謀害自己,盛怒之下,當即宣佈廢黜太子。回到北京後,胤礽被幽禁於鹹安宮。

再次被立、被廢

胤礽被廢,太子位缺,諸皇子立即為爭儲位積極活動起來。其中最活躍的是皇長子胤禔和皇八子胤禩。在皇子們的互相攻訐中,玄燁瞭解到了許多以前不瞭解的事,明白了在一些事上冤枉過胤礽。玄燁將胤礽與胤禔、胤禩幾人進行比較,感到胤礽還是比他們優秀的。玄燁開始有了悔意。從這年十月末開始,便頻繁地召見胤礽。每召見一次,胸中便舒快一次。十一月十五日,玄燁召見科爾沁達爾漢親王等人時,表達了欲復立胤礽為太子之意。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九日,也就是在宣佈廢黜決定僅僅半年的時候,玄燁又頒詔復立胤礽為皇太子,並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

胤礽恢復了太子地位以後,原來圍繞在胤礽身邊的官吏又重新聚到一起。這是玄燁所不願看到的。在他看來,皇帝應有絕對的權威,在朝廷中,只能有一箇中心,就是說,朝臣們只能統一在他的周圍,不能另有中心,而太子黨的形成便是對皇帝權威的損害。玄燁感覺到胤礽對他的地位又構成了威脅。加上胤礽被複立為太子以後,又成了諸皇子共同攻擊的目標,各種存在的和不存在的問題統統反映到了玄燁的耳朵裡。

下圖胤礽畫像

在玄燁自身感覺和諸皇子的攻擊下,康熙五十一年(1712)九月三十日,復立了三年半的皇太子又被廢黜。玄燁在向群臣說明廢黜的緣由時說:胤礽以前便是因為行事乖戾而被廢黜的,原以為此次復立後他能痛改前非。沒想到,他故態復萌。這樣的人是不能繼承祖宗的弘業的。玄燁在復立胤礽時曾表示過,胤礽如果表現好,則為皇太子,如果被廢黜,則仍舊錮。所以這次被廢后,胤礽就又被幽禁起來。

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三日,因胤礽病重,雍正諭大臣安排後事;十四日,胤礽病逝于禁錮地紫禁城鹹安宮,終年51歲。胤礽後被追封為和碩理親王,葬於黃花山(今天津薊縣)理親王園寢,諡曰密。

後代餘波

胤礽第二子弘晳是為康熙皇長孫,自幼獲得祖父寵愛,撫育宮中。在其父胤礽被廢太子之後,弘晳已長成一名青年,他為人賢德,故時有傳言康熙帝會因寵愛弘晳而第三次冊立胤礽為儲君。
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初,宗人府議奏,康熙帝第十六子莊親王允祿與其子輩弘晳、弘升、弘昌、弘晈等人結黨營弘,往來詭秘,上書請求將他們進行懲處。
乾隆帝認為:“弘晳自以為自己是以前太子的嫡子,居心叵測。”著將弘晳革去親王,仍準於鄭家莊居住,不許出城,後改禁錮地至景山東果園內,除宗籍,改名為四十六。

鄧海春


本回答分兩個方面回答,一個是真實歷史中的被廢,另一個則結合《雍正王朝》和真實歷史來分析,也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為什麼說雍正王朝中太子的被廢,歸根結底都是康熙帝一手造成的?

一、

其實真實歷史中記載的太子胤礽,並不像各種電視劇所表達的那樣:

首先太子胤礽血統高貴,他是康熙帝的嫡出太子,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只不過生他的時候難產而死。

出於康熙帝對皇后赫舍里氏感情之深,所以胤礽也被早早的立為太子,並且由康熙帝親自培養教育,目的也是為了能順利接班。

在清史稿中記載:

“太子通滿、漢文字,嫻騎射,從上行幸,賡詠斐然。”

康熙起居注中也記載太子胤礽刻苦學習的情景:

“於時日已正中,甚暑。皇太子不揮扇,不解衣冠,端坐無惰容。”

另外還有很多文獻都有記載皇太子胤礽的優秀,這種記載一點也不像電視劇中所表現的太子胤礽愚蠢、貪婪、不作為。

而且太子胤礽理政的能力也是非常強的:

“胤礽居儲位,會聖祖親征準噶爾,胤礽奉命監國,以性仁弱故,為政務寬大。”

就這麼一個人人誇讚的太子胤礽,為什麼最後落得個被廢的結局呢?

二、

清史中記載的太子胤礽兩次被廢,一次是因為他探望康熙帝時沒有憂愁,另外就是他的小弟去世,沒有表現出悲傷,導致第一次被廢,第二次被廢則是因為往康熙帝的大帳中偷瞄,最後被康熙帝定了罪,廢了太子。

不管是真實的歷史記載,還是雍正王朝中的太子胤礽,他之所以被廢,完全是康熙帝一手造成的。

首先,他被立太子太早,不要覺得是好事,其實會拖累太子胤礽,反而招致兩方面的打擊:

一方面是來自於其他皇子的,按理說皇位大家都有份,可是其餘皇子一出生就發現,太子早就已經定了,大家心裡能不膈應嗎?

再趕上一個自以為比太子胤礽強的皇子,他心中肯定不服,而每個皇子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再加上不受太子胤礽喜歡和賞識的人投靠到其他皇子門下,自然就會形成一股針對太子胤礽的力量。

要知道挑事的總比做事的容易,前面太子胤礽在做事,總會留下點把柄,而他又是一個明晃晃的靶子,不打他打誰?反而是束縛了太子胤礽的手腳,做起事情來畏手畏腳,反而處處落把柄,即使一個小毛病,也會被不懷好意的人放大,對太子胤礽非常不利。

從劇中也可以看出來,前有大阿哥的落井下石,後有老八胤禩的栽贓陷害,最後有老四胤禛的暗度陳倉,太子胤礽就是毀在了這些兄弟手裡。

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康熙帝的壓力,因為過早的立為了太子,那些大臣們自然會圍繞在他的面前,畢竟提前討好未來的君王嘛。

但是這邊康熙帝還在位呢,那邊就開始討好太子胤礽了,康熙帝心中自然不舒服。在劇中熱河狩獵時,康熙帝面對蒙古部落給太子胤礽進獻金如意,就一肚子的不高興,最後把這個不滿也發洩到了太子胤礽頭上。

三、

太子胤礽作為千年老二的悲哀:

其實康熙帝早立太子也未嘗不可,關鍵是他還在位時間太長,這樣就造成太子胤礽當了幾十年太子,這種滋味並不好受。

前面也講了,太子胤礽不能表現的比康熙帝更有實力,也就是說即使他監國,也不能處理政務比康熙帝強。一旦他這樣表現了,那麼他離被廢也就不遠了,所以劇中太子胤礽的表現總感覺在康熙帝面前非常愚蠢。

比如開篇康熙帝問太子胤礽有沒有賑災的良策時,太子胤礽就拍康熙帝的馬屁,說什麼皇阿瑪英明,自有應對之策。

這也是非常悲催的事情,當然,這是對上而言,對下而言呢,太子胤礽也比較難辦。

大家要記住,不管在國家,還是在企業,一把手在的話,副手永遠是沒有話語權的。

這也在劇中有明顯的表現,幾個皇子根本就不把太子胤礽放在眼中,他們只關心康熙帝怎麼看他們,根本不在乎太子胤礽怎麼看他們。

太子胤礽的老師王掞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個問題,大臣和皇子們哪有買太子胤礽的賬的,他能怎麼辦?

因為胤礽是太子,所以很多時候,很多事情,只能依靠別人去辦,而不能自己親自去辦,這樣跟其餘人對比,就有點不知民情,高高在上的感覺了。

其實這些問題,太子胤礽處理的還是比較得當的,如果不是康熙帝的逼迫,太子胤礽不至於落得被廢的下場。

四、

太子胤礽的被廢:

其實劇中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跟鄭春華胡搞,他為什麼會跟鄭春華搞到一起呢?

這也可以歸結到康熙帝的頭上,因為他當著眾人面訓斥太子胤礽,讓太子非常沒有面子,而鄭春華事後勸康熙帝:

“太子爺是一國的儲君,萬歲爺不該當著這麼多奴才斥他訓他……”

因為這句話,讓這個千年老二的太子胤礽感覺找到了知己,一來二去就混在了一起。

其實在熱河時,因為刑部冤案一事,太子胤礽已經感覺到了深深的不安全感,正是這種感覺促使他再次找到鄭春華,如果沒有康熙帝給他的壓力,這次見面可能就不會發生了。

當時蒙古部落首領給太子胤礽進獻金如意,其實再平常不過了,但是因為康熙帝的心態變了,所以一切都變了。假如康熙帝給太子胤礽足夠的面子,在狩獵場的時候,完全可以拿出金如意,告訴眾人,這金如意本是太子胤礽的,由胤礽來決定賞給誰,如果這樣做的話,眾皇子也不會陷入對太子位的飢渴追逐狀態。

本來太子胤礽憑藉著自己的平衡之道,勉強維持,可是隨著老四胤禛賑災的成功,正所謂前有猛虎(康熙帝)後有餓狼(兄弟),他開始不安起來,於是也說了幾句老四胤禛的壞話,但無形中也成了康熙帝對他有意見的開始。

等到太子胤礽被複立以後,老十老十四他們還當眾噴太子的不是,這讓太子胤礽非常難過。

他吸取了老師王掞說的根源教訓,開始想辦法控制眾臣,結果想到了百官行述,豈不知又被自己最信任的老四胤禛擺了一道,他終於沒有邁過去。

而臨門那一腳,又是康熙帝踢的,明明知道太子胤礽已然是驚弓之鳥,還玩陰謀,其實太子胤礽跟老四胤禛說了真話,自己在康熙帝面前戰戰兢兢活了這麼多年,憋屈啊,一直被控制的滋味不好受:

“可是狗被逼急了也會咬人!”

被誰逼的?

康熙帝唄!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胤礽是康熙皇帝與赫舍里氏的所生,但赫舍里氏生下愛子一個時辰後,就在坤寧宮去世了。康熙皇帝與赫舍里氏感情深厚,所以萬分悲痛,之後把內心深處對赫舍里氏的一往情深都放在了胤礽身上。這樣,小胤礽就早早的擁有了其它兄弟所不具備的政治資本。所以胤礽什麼都沒做,就已經贏在了起點。在胤礽一歲半時,康熙早早選定了接班人,正是宣佈立胤礽為皇太子。

人之幼年, 胤礽就是被當作未來的皇帝培養的。康熙皇帝對胤礽的教育非常重視,幾乎是全面培養。胤礽不僅要朗讀、背誦、寫字、疏講,還要騎馬,射箭,可以說是按照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來嚴格要求的,康熙皇帝本人有時還要一天來檢查,考試。 胤礽也是非常的努力,沒有辜負康熙的厚望,康熙皇帝對胤礽的學習成績經常是讚不絕口,說:皇太子書法,八體具備,如鐵畫銀鉤,美言難盡。還經常太子箭法嫻熟,連發連中,且樣式至精,洵非易至。

胤礽的確是按照著康熙預設的軌道發展,不僅結交江南士紳,還與外國傳教士往來,表現出了一個大國儲君應有的涵養,在民間知識分子和洋人的中都有不錯的口碑。康熙曾經自信地說:“朕所仰賴著惟天,所仰信著惟皇太子”。法國傳教士也白晉這樣讚美道:

播下的是龍種,收穫卻是一隻胡蹦亂躍的跳騷。

康熙皇帝早早宣佈立胤礽為皇太子,為的是避免自家的骨肉相殘,從而實現權力的平穩交接,但這卻產生了一個極其嚴重的負面效應。胤礽被極早確定為未來皇帝的接班人,這也就意味著他提前受到了權力的腐蝕,使他變得驕奢、放肆、跋扈,與皇帝應有的光輝形象背道而馳。

度過青春期後胤礽所浮現出來的桀驁不馴的面孔,打個康熙措手不及。性格變得暴躁,諸王和大臣稍有不順著他的意思,就忿然發怒,非打即罵;好色放縱,廣羅美女,甚至圈養男寵,簡直奇葩一朵。一點點撕掉了他本來文明的面具,走向野蠻和暴力。但康熙皇帝對自己這個皇太子還抱有幻想,所以對胤礽也就一忍再忍。

直達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已經五十歲,胤礽也已經三十四歲這一年,他再也無法容忍了。這一年,康熙帶著胤礽從熱河行宮轉到木蘭圍場行獵。晚上圍場寒氣逼人,但讓康熙心裡發冷的更是皇太子的舉動。康熙發現胤礽透過帳篷的縫隙,在探聽他的一舉一動。坐在帳篷裡的康熙對胤礽這個詭異的舉動,早已滿腔怒火。更有一個可怕的念頭在康熙的腦中浮現————太子可能要弒君。所以康熙皇帝立即下定決心廢掉皇太子,刻不容緩。

九月十六日,康熙回到北京,下旨廢掉了胤礽的皇太子身份。把囚禁在了鹹安宮。他或許沒有想到唾手可得的帝國,最後變成了觸目可及的樓臺宮室。

命運給了胤礽第二次機會,卻也把他再一次推向風口浪尖。

太子被廢掉之後,各皇子又開始無休無止的內鬥。康熙雖然多次告誡自己的兒子們:“少年血氣方剛,戒之在色;壯時血氣方剛,戒之在鬥。”但他們露出的對血肉親情無視的兇光,讓康熙不寒而慄。康熙又開始忍不住思念昔日的皇太子。

然而,康熙沒想到是事態突然發生了逆轉,有人向康熙通報,說皇太子是被冤枉的。聽過之後,才知道皇長子胤禔使用了巫術和魔法,還命人偷偷在胤礽的住處埋下“鎮物”,才使得太子被鬼魅所迷惑,有了那些荒謬的言行,康熙憤怒之下,下令將大阿哥囚禁起來。

所以為了給胤礽恢復名譽,也為了終止皇子們的內鬥廝殺,更為證明自己的政治眼光,於康熙四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709年)三月初十,康熙決定再次立胤礽為皇太子。

然而,當胤礽從咸陽宮出來後,他很快又回到了從前的軌道上。因為在宮殿裡,只有一條軌道。慘烈的奪權鬥爭沒有改變,他的生存環境沒有發生改變,他的內心和行為就不可能有根本的變化。後來皇帝諭旨說他“結黨會飲”“潛通消息”(清史稿,第三十冊,第9065頁),那也是他的無奈之舉,誰讓他生在了帝王之家,他總不能坐以待斃,任人宰割。皇家歷來就是有著優勝劣汰的法則,後來雍正最終登上皇位,難道他的手段就乾淨嗎?

康熙五十年(即公元1711年),康熙下令嚴懲與胤礽勾結的朝廷官員。步軍統領託合齊、尚書齊世武和耿額被處以絞刑,秋後處決;鎮國公景熙死於獄中,被焚屍揚灰。第二年十月,終於輪到胤礽,康熙下旨,再度廢掉皇太子。再次被囚禁在鹹安宮。

但鹹安宮的胤礽對權力的渴望依舊沒有泯滅,他還在垂死掙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他利用福晉病重的機會,通過醫生賀孟頫之手,把密信不斷地他地黨羽手中,造成了他將要復出地假象,又害了一批官員,不僅賀孟頫人頭落地,與之聯繫的滿洲都統普奇被人告發,遭到監禁。

知天命之年,一命殯天。

康熙去世後,雍正自然也不會對自己的二哥手軟。由於他曾經是皇太子,出於政治考慮,雍正不願意他繼續囚禁在紫禁城,而是把他幽禁在遙遠的山西祁縣鄭家莊,還專門派了一支軍隊,嚴加看守,使他永無出頭之日。胤礽在西風獵獵,黃土漫卷的黃土高原苟且偷生,終於在康熙二年(公元1724年)被折磨致死,一命嗚呼。

胤礽贏在了起點,卻輸在了終點!!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有不妥之處,還望大家多多指教。如果大家喜歡我的話,歡迎大家關注我,你們的認可,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Lee說


這是一個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的事件。

胤礽,康熙元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唯一存活下來的兒子,當他的同母兄長承祜死後,胤礽其實已經在事實上成為康熙皇帝的嫡長子,唯一的嫡子。當康熙十四年三藩之亂初起的時候,為了穩定人心以安局勢,康熙皇帝遵照中原王朝流傳久遠的宗法制,以嫡長子立為太子以固國本。

太子胤礽的生母孝誠仁皇后雖然在生他的時候難產死了,但是太子仍然有強大的外家勢力。太子的外家的先祖原本是滿州哈達部,後來歸屬太祖努爾哈赤,屢立戰功得到前幾代君主的信任和依賴。

也就是說,康熙立胤礽為太子並不是他深思熟慮考察良久的結果,一來是形勢所迫,二來也是並沒有太多的選擇餘地。這也就給太子的被廢埋下伏筆。因為當時康熙年輕,太子年幼,以後有的是時間不怕矛盾不產生。首先不管太子是誰,只要有太子就表明有儲君,皇帝和儲君並存,兩個人都不舒服,大臣們也無所適從。就算父子之間沒矛盾,也總有各自的擁護者幫著他們生出矛盾來。

以上是太子被廢的必然性。如果不能早繼位,時間一長一定被廢。

具體到胤礽個人,被刻的偶然性就是庶弟之死引發了之前所有的積累。

康熙四十七年,皇帝巡幸塞外,八歲的十八阿哥胤祄夭折。康熙說皇子、大臣們“無不為朕憂”,唯有太子胤礽“絕無友愛之意”。不為庶弟之死傷心,就是無孝悌之道,這是對胤礽很重的斥責。

《聖祖實錄》說當時在塞外,太子胤礽每天晚上都在皇帝住的御帳之外窺探。於是康熙生了疑心,怕兒子發動政變謀害自己而奪位。康熙很快就廢了太子,說他“不法祖德,不遵祖訓,惟肆惡虐,暴戾淫亂”。太子外家的表兄、索額圖的兩個兒也被殺了。

康熙廢太子胤礽更像是剷除自己忌諱的舊勢力。但是他廢太子和當年立太子一樣也有點匆忙欠考慮。太子一旦被廢引起了諸皇子對儲位的垂涎,幾乎是不顧一切地都撲到了爭奪儲位的鬥爭中,這才讓康熙發現了太子被廢的嚴重後果。

當康熙看到多年安於皇子之位的八阿哥胤禩竟然有本事讓大臣們為了他遊走串聯保薦其為太子,這簡直比太子受外家擁戴更讓他心驚。於是康熙又匆匆忙忙復立了胤礽為太子。

復立以後的太子胤礽也受了驚,於是開始經營自己的勢力,包括步軍統領託合齊、兵部尚書耿額、刑部尚書齊世武等都成了太子黨。

胤礽在復立的第二年再次被廢,永遠地失去了夢寐以求的皇位。他的被廢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自己。驕奢淫逸、貪財好貨、昏暴而不能自律,又缺少敏銳的政治眼光,確實不適合放在儲君的位置上。更何況他已經起不到穩固人心,穩定局勢的作用。


沅汰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胤礽年幼之時表現還是很不錯的,皇帝悉心培養,自己也爭氣,文才武藝都挺不錯,康熙也比較滿意,多次誇耀胤礽年少有為。所以這對父子之間早期關係還是很融洽的。

然而胤礽成年之後,因為他特殊的身份,接觸的人多了,難免要受些小人的挑撥慫恿,不再像少年時那麼純真無邪了。他開始插手朝廷政事,結黨營私,這就是所謂的太子黨,太子黨除開胤礽之外最核心的人物就是他的舅公索額圖。

要結黨,就要收買朝廷大臣,要收買人心就得給好處,為此,胤礽奢侈無度,康熙對他越來越不滿意。

因為天天想的都是怎麼快點當皇帝,難免對父親少了點孺慕之情,難免對競爭對手多了點怨恨之心,這讓胤礽多次在康熙面前表現出毫無友愛之心,而信奉儒家尊尊親親的康熙對此是不能容忍的。

就這樣,康熙四十七年,因為對病重的十八弟胤衸毫無關愛之心,讓康熙對胤礽極為不滿,第一次廢了他的太子之位。

因為野心漸漸萌發,太子和皇帝的終極矛盾權力之爭也開始擺上檯面,愈發明顯了,作為蓋世明君,康熙怎麼能容忍這種事兒呢?

康熙不能容忍胤礽越來越過分的行為,胤礽自己又不知收斂,甚至私下勾結步軍統領託合齊等握有兵權的八旗將領,這就觸碰到康熙的逆鱗了。

康熙五十二年,胤礽第二次被廢。


扶搖郡主


胤礽從小就集恩寵於一身,相對其他皇子來說獲得的父愛是最多的,本身就聰明伶俐,相貌堂堂,深得康熙帝的喜愛,小小的年紀就被封為太子,一直是以皇帝的標準培養的。長大後更是在康熙北征葛爾丹時數次監國,為成功剿滅葛爾丹保持住了穩定的大後方,功不可沒。



事情的轉折點是在康熙分封各兒子,並在朝廷中任職之後,逐步削弱了太子的權利,各貝勒雖然彼此矛盾重重,但對付太子的目標相當一致,不斷在康熙那打小報告,尤其是大阿哥胤褆,康熙逐漸懷疑起太子,父子間的隔閡從此開始。



積累多了總會有爆發的時候。康熙北巡時,康熙的皇十八子病重,太子去探望的時候並沒有悲傷的表現和問詢,使康熙很不高興,再聯想之前烏蘭布通大戰前康熙病重時,太子也沒有很憂傷的樣子,一個不仁不肖,不堪重用的太子在康熙心目中已形成。後面廢儲的事情就順利成章了,即使後來復立也無法改變康熙心目中的形象。



為什麼胤礽對弟弟和他父親這麼冷漠,只怪他在政治的大染缸中浸泡了太久,什麼親情,什麼感情,通通被無情的鬥爭消磨殆盡,與兄弟間的明爭暗鬥除去了最後一點對親情的奢望,有的只有你死我活。但胤礽不會裝,是不是他從小被慣壞的結果。

本人覺得促使康熙下決心廢儲的是黨爭,各皇子成年後,朝廷中逐步形成了兩大勢力,太子黨和反太子黨,以索額圖為代表的太子勢力,漸漸讓康熙意識到外戚力量的形成,威脅到了太子也威脅到了他的皇權。



結局是悲慘的,巴掌大小的鹹安宮成了他最後活著的歲月的地方。影視劇中與後宮私通的橋段,也許是導演的藝術加工,千萬別信以為真。

本來一手好牌,硬生生打的稀爛。


礦業小波


第一,胤礽從小嬌生慣養,養成了他為所欲為的性格。因為胤礽的母親、康熙最愛的仁孝皇后在生他的時候難產死了,因此康熙對胤礽十分疼愛,在他兩歲時就立他為太子。此後,康熙對胤礽百般呵護,王公大臣也對胤礽屈意奉承,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胤礽要不為所欲為都不行。康熙第一次廢黜胤礽的理由,就是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撻諸王、貝勒、大臣”,身邊侍衛也經常被他隨便殺害。這使得康熙非常不滿。

(胤礽劇照)

第二,大阿哥胤禔與他的矛盾太深。胤礽是嫡次子,胤禔是庶長子。立嫡還是立長,是每朝每代皇帝都會遇到的大難題。而康熙兒子中,這個問題特別突出,為什麼呢?一是庶長子胤禔的才幹特別突出,他非常不滿嫡次子被立為太子。二是胤礽從小失去母親,並沒有強大的母族為其撐腰。此消彼長,可以說,兩人的力量勢均力敵。所以,胤禔一直盯著胤礽的太子之位,一直在找胤礽的毛病,試圖取而代之。康熙兩次廢掉胤礽,所羅列的胤礽的罪過,絕大多數都是胤禔為他提供的。有這麼一個對手在身邊盯著,胤礽不出事才怪。

(康熙劇照)

第三,康熙和胤礽之間非常彆扭的父子關係。胤礽在小的時候,康熙對他百般疼愛,呵護得不得了。但是胤礽長大後,又對他百般猜忌,覺得胤礽要奪他的皇位,要害他的命。尤其是第一次被廢前,因為康熙嚴厲地斥責了胤礽後,那天晚上,胤礽在康熙帳篷前走來走去,又從縫隙裡往裡偷看。這件事立刻被大阿哥胤禔告訴了康熙,康熙立刻認為這是胤礽想圖謀不軌,是“弒逆”,因此廢了他太子之位。其實,從咱們常人的角度來看,我更相信胤礽是想去找康熙解釋,甚至道歉。他怎麼會去殺他爹呢?他手上又沒有工具,有工具他也沒那個能力,他有那麼蠢嗎?但是康熙竟然這麼說,可見兩人的隔閡有多麼深。

(胤禔劇照)

第四,康熙當皇帝的時間太久,或者說,胤礽當太子的時間太久。因為太久,胤礽都在擔心自己可能一輩子都只幹太子,擔心自己可能活不過他爹。所以第二次被複立為太子後,胤礽聯合一些大臣,想勸康熙退位。康熙怎麼會同意退位呢?所以他第二次廢了胤礽。這也是古代皇帝終身制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