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到來,音樂產業卻倒退發展

中國用戶並不是從來就沒有付費聽歌的習慣。

數字時代到來,音樂產業卻倒退發展

上世紀90年代,內地樂壇百花齊放,校園民謠與搖滾樂強勢發展。好歌不斷,唱將輩出,唱片市場一片紅火。出現了魔巖、大地、紅星等海外投資公司,正大、新星座等中外合資公司,還有星碟、銀碟等國內的私營企業。音像公司進一步激發了音樂製作人的活力,誕生了崔健、竇唯、高曉松、鄭鈞、老狼等一大批時代偶像。

在這20年間,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可為何音樂市場卻在影響力、創造力、市場活力上呈現低迷的狀態?為何20多年的發展竟然讓更多人懷念90年代那段輝煌歲月?究其根本,數字時代,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如此掙扎的根本原因就是版權意識。

數字時代到來,音樂產業卻倒退發展

《2017騰訊娛樂白皮書》指出,29%的音樂人沒有任何來自音樂的收入,近7成的音樂人會從事兼職工作。音樂教育和音樂演出是音樂人目前最重要的收益來源,分別佔比22.04%、21.5%,而版稅收益是其主要音樂收益來源的僅有5.91%。為何版稅收入低或沒有收益呢?報告指出,其原因是,作品在平臺被聆聽的數量有限或者沒有點擊量,數據透明程度不足以及因作品版權歸屬不清晰造成版稅歸屬模糊。

數字時代到來,音樂產業卻倒退發展

同時讓人苦惱的是中國消費者支持正版的意願也不是很明顯,連低廉的會員費用,中國消費者也不願意多掏。一組數據十分能說明問題。Spotify 在2017年上半年的付費用戶數量達到了 5000 萬,Apple Music 已經在全球獲取了超過 2000 萬付費用戶。可在中國,根據此前剛剛登陸紐交所的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公佈的數據,付費率不足4%,而這已經佔據了中國市場份額的70%以上。這深刻的說明,國人的版權意識仍舊薄弱。

版權意識的薄弱帶來的就是創作熱情的大幅衰減。比如汪峰,他曾以《怒放的生命》、《北京北京》、《飛得更高》等流行歌曲稱霸內地歌壇,號稱搖滾歌壇的半壁江山。可是,他的歌被旭日陽剛翻唱,甚至唱到了春晚的舞臺,他也沒能從中得到一分一毫版權費。他自己透露,寫了幾十年的歌,版權收益僅60萬元。在這樣的環境下,他直言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進入音樂圈,做音樂會餓死。

數字時代到來,音樂產業卻倒退發展

音樂產業的掙扎,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的癥結根本上就是版權。而中國音樂產業,甚至,中國文娛市場發展,都迫切需要國人主動參與維護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