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未來地球經濟中心反思,張五常為什麼敢這麼說?

“深圳將成為整個地球的經濟中心!”

前日的“大灣區與深圳的未來”峰會論壇中,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如此斷言。

乍一看,這餅畫得也太大了,地球這個詞都搬出來了。

但仔細一想,張先生可是有句名言:“為了真理我半步不讓。”

如此較真的一位經濟學家,所下的每一個論斷必然有它的依據。其實我們就從2019的今天往未來看,儘管深圳還有很多方面的不足,但並不是沒有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的可能。


我站在未來地球經濟中心反思,張五常為什麼敢這麼說?


深圳今天到底發展到了什麼程度,你可能根本沒有完全知道。

一.關於房價,深圳也在慢慢想辦法


不用我說,深圳最飽受非議的一點,就是其房價的高不可攀。

這令無數有志青年望樓興嘆,無奈返鄉。

其實,高房價的背後是深圳土地資源的緊缺和城鎮化推進的困難。兩者都讓開發商無法提供更多的房子,供給端已然盡力,需求端源源不絕。

深圳很聰明,它深知光靠公租房和人才公寓等政策的助力,對住房的解決只是杯水車薪。

於是開拓性地利用一些其他規劃,力爭讓這裡的人才,有個屬於自己的家。

關於城中村拆遷難,深圳創新性地提出了城中村改造計劃,在保留一定比例城中村的基礎上,拆除部門違規建築,全面改造城中村環境。

這不僅減少了政府的拆遷成本,也提升了租客的居住環境,還增加了統租保障房的供應,一舉三得,未來可期。

關於土地不足,國家的大灣區戰略來得正是時候,深圳建立臨深一小時都市圈,讓周邊城市也能成為在深工作者的住處。

要知道,曾經也只有622平方公里的東京,在建立起了比它大20倍的首都都市圈的同時,也創造了經濟的奇蹟。

好在深圳不比香港,向北和向東都有大量的土地資源,臨深的房價,還不至於扼殺年輕人的夢想。

無論是紐約、香港還是東京,高房價是任何一個經濟中心不可避免的一個經濟學規律,深圳會盡力權衡好房價對民生的不利影響和房地產及其相關行業帶來的經濟增長,絕不會讓高房價成為其發展的阻礙。


我站在未來地球經濟中心反思,張五常為什麼敢這麼說?


二.沒有文化,亦是文化


張五常在會上說:“人類歷史上,我們很少見到一個經濟發達而文化塵下的地方。但目前的深圳經濟發展,沒有歧視的利,高於文化欠缺的害。”

歧視這個東西在社會心理學中已被明確定義為一種刻板的心理現象,儘管這些年我們不斷強調包容與接納,但不可否認在北上廣多多少少還是會受到本地人無形中的偏見。

但深圳這個地方,幾乎沒有本地人。

70年代那個小漁村的全村人民加上他們的遠方親戚也不過幾十萬,而今天的深圳卻是多達2300多萬人口。

他們來自祖國的五湖四海,普通話說得也是天南地北,但心中的執念卻極其統一,無非是淘金與逐夢。

新認識的朋友總會問一句:“你老家是哪兒的?”

就像幾十年前的美國,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友好地攀談著:“你來自哪個國家?”

不單是普通市民,政府公職人員、企事業領導幹部,都是各地來的。大家抱團取暖,彼此接納,在希望被包容的同時,也更能包容他人。

在這裡,“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口號一點也不虛。其它城市或許也有類似的表達,卻難以像深圳這般深入人心、深得人心。

包容與開放,已經融匯到深圳每一個人的骨髓之中。這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也許就是其獨一無二的精神文化。

當然,歷史文化的欠缺可能讓市民們少了一些精神上的寄託與歸屬,也讓這座城市少了一些立足的底氣。

可是,巴黎的浪漫非一夜所至,紐約的自由也非一日而成,所有的文化都需要時間的積澱,相信隨著歷史的滾滾向前,深圳也會有其享譽世界的自己的文化。


我站在未來地球經濟中心反思,張五常為什麼敢這麼說?


三.教育的短板,但只是高等教育


“深圳只有一個深圳大學,高等教育極其薄弱。”

許多人對深圳教育的印象,也只停留在這個層面。

殊不知,在這個注重職業人才培養的地方,中小學教育和職業教育已經達到國際水平。

我曾經去考察過深圳市龍崗區的一所普通高中,他們會在高中一入學,就為每七個學生配備一名職業規劃導師。讓他們在高中學習與社會實踐活動中慢慢找到人生的方向,為自己的未來規劃出合適並且喜歡的職業,一來學習更有動力,二來人生少走彎路。

在深圳,有遍地的中小學體育賽事和興趣活動,小學開設Python課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幼兒園便可以說一口流利英語的孩子也比比皆是。難怪這麼多家長鍾情於這個城市,他們只是想讓自己的孩子起點高一點罷了。

試想,等這一批孩子長大了,他們不僅有著黃種人冠絕全球的智慧,也擺脫了中國僵化硬試教育的侷限,更擁有父母在深圳這個城市積累下的足夠資源。他們會對深圳未來經濟有一波怎樣的刺激,現在根本無法想象。

其實,就算是高等教育,深圳也絲毫不落下風。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北理莫斯科等各種合辦大學正在慢慢興起,南方科技大學也可謂自立門戶小而精美,高校資源的一步步發展,不斷填補高校資源的空缺。

即便是曾經的“獨子”深圳大學,不僅依靠著資本的力量不斷高薪聘請海內外知名學者留校任教,也一改國內高校“嚴進寬出”風格,不斷加強畢業審查。

短短几年便從中國百名開外躍升到今天的六十多名。

這放在中國的任何一所高校,都是不可思議的現象。

四.深圳的科技,世界的科技


托馬斯弗雷曾在《終極感知:跑贏未來的8大預見》中預測到:用不了多久,城市中便隨處可見一些基礎設施,包括無人駕駛汽車、無人快遞網絡、無人交通服務。。。

而深圳,已經實現了不少預言。

西麗大學城的快遞機器人,早已在去年投入使用;華為的5G專利,在世界的佔有率也高居榜首。

大疆無人機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70%;比亞迪也在2018實現了電動公交車和電動出租車的全深圳覆蓋。

無人駕駛地鐵深圳14號線,開工了一年有餘;天虹的深圳灣無人便利店,已運營快兩年。

騰訊的無人編輯,短短10秒鐘就可以寫好一篇新聞。你在昨晚第一時間看到對劉強東再曝視頻的報道,可能就出自機器人之手。

翻開深圳的招聘網站,AI已經和各種產業相結合,無數新興的科技公司正在招賢納士,無數學成歸國的技術人士,也在深圳為祖國輸出著自己的知識。

我只問一句話,150萬人民幣的孔雀計劃補貼,哪一位海歸會不心動呢,哪一項技術會不會流向這裡呢?

的確,張五常也承認,對比美國,中國的科技知識的確弱了點。但我們,一直在追趕,從未停歇。

五.產業,就是未來


落後的產業讓很多中國城市不再輝煌。

甘肅玉門,湖北黃石,還有最近的白菜房價城黑龍江鶴崗,石油和礦產資源的枯竭,加上沒有新的產業發展,使得它們漸漸脫離了經濟前行的梯隊。

而新興的產業卻讓中國另一批城市強勢崛起。

互聯網產業帶動了整個杭州,光谷高新帶動了整個武漢,而對於深圳來說,產業的結構性從來不是問題。

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深圳的這七大新興戰略產業,產值增長值高於年GDP增速,完美響應了中國供給側改革的號召。

在深圳,遍地可見風投公司和天使投資人。我和一位做PE的朋友簡單的聊過,他說他們投資講求兩個邏輯,要不投團隊,要不投賽道。團隊是這個團隊厲不厲害,而賽道,便是這個產業有沒有足夠的發展潛力。

六.經濟的強弱,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強弱


在深南大道的兩旁,你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標語:

“深愛人才,圳等你來”

深圳對人才的懷抱,始終是保持敞開的。

在北京和上海都關上戶口大門的時候,就註定把人才讓給深圳了。直到今天,深圳只需大專以上即可落戶買房,而本科碩士更是享有租房補貼等一系列利好。

人才的不斷流入,是經濟增長的直接催化劑。

深圳對人的吸引,也一直是個謎。

去年1至9月,深圳新登記商事主體373809戶,以182個工作日計,日均新設2053.9戶,延續高速增長態勢。明明已經無數創業公司慘死在深圳的各種孵化器內,卻還是打不消新一批猛士向死而生的決心。

創業人才們,依然選擇這座城市。

深圳灣新開盤一處華潤的商務公寓,一大批富豪竟願意用1個億來換取一套小几百平米的住宅。

老闆們,也依然選擇這座城市。

甚至,有的年輕人說自己來深圳的原因,只是因為喜歡天橋底下的那些塗鴉。

2018年,在北京上海人口均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深圳逆勢增加21.2萬常住人口。

我不知道這些人因何而來,我只知道這座城市,未來可期。

七.結


三十年前,張五常先生站在黃浦江邊上,推斷上海的經濟將會超過香港。

回想一下80年代如日中天的香港,恐怕很少有人會信他的話。

三十年後,張先生於深圳灣畔,又做出了一個有點狂妄的預測。

歷史,會驚人的相似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