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倍SARS危害,老照片的故事,1938上海大霍亂


1937年11月14日,淞滬會戰使大量中國難民湧入上海公共租界,這讓租界巡捕忙於應付,也加劇了1938年霍亂的流行。

30年代,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吃水、洗菜、洗漱和排洩,都依賴這一江渾濁之水。

上海當時的工人區,主要集中在北郊的閘北區,被稱為“滾地龍”的數千間破爛草棚密密麻麻地擁擠著,到處是垃圾堆、臭水溝。

上海南市工人區的破敗景象,勞苦大眾的貧窮和落後,市政設施和政府領導的薄弱,使瘟疫在當時的中國橫行。

日軍的進攻,造成大量無家可歸的孩子,老人和孩子的免疫力低下,成為大霍亂的主要受害者。

1938年秋,上海公共租界的邊界,鐵絲網將侵華日軍與中立的英軍隔開,這給防疫工作帶來了巨大麻煩。

2003年,引起全世界恐慌的SARS,全國死了300多人,而1938年的霍亂,上海一個城市就死了近萬人,僅8月份1個月,竟有5407人死於霍亂。

被民眾稱為“自來水橋”的租界自來水管,當時一加侖自來水要價4元,而一個紡織女工月薪才3元,價格阻礙了清潔自來水向中下層民眾的推廣。

上海市政府衛生局的化驗員,正在分析傳染病細菌。

急速傳播的疾病,導致人們對疫苗的海量需求,藥廠的藥瓶車間裡,女工正在仔細地吹制玻璃瓶。

1938年的大霍亂,醫務力量不堪重負,上海的商會和行業工會挺身而出,以民間力量、志願者為難民接種疫苗。

1945年,光復後的上海,兩名義工正在宣傳打針防疫,大霍亂已遠去,但公共衛生的新觀念終於紮了根,一個嶄新的現代社會展露雛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