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書”的分享

首发 | “闲书”的分享

編 者 按

今天(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自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以來,這個全世界愛書人的節日已經走過了24個年頭。今天,為紀念這個閱讀的節日,《中國副刊》特推送一篇由劉波博士撰寫的專稿《閒書的分享》,講述了她在一班理科生中推薦閱讀的經歷。作者曾長期擔任深圳特區報的副刊編輯,現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人文學院副教授,從事敦煌學研究。

“閒書”的分享

劉 波 / 文

我所在的大學是個“學霸”扎堆兒的地方,學生都是高分考進來的理工科人尖兒,每一位都很優秀。但有一個問題一直讓我憂心忡忡,他們似乎都不怎麼讀書——這裡所說的“書”,指的是與他們所學專業無關的“閒書”!

我曾問過學生:“你們喜歡讀小說嗎?詩歌、散文呢?”他們給出的理由一大串:沒時間啊,沒什麼用啊,不知道讀什麼書啊……可是,我又明明看見他們總是捧著手機在看啊看的,聚精會神,樂此不疲!這真讓我著急:有什麼辦法能讓這些學生重新捧起書來呢?

這學期選課的學生不多,使我有機會嘗試一個“蓄謀已久”的教學計劃:從家裡帶去精挑細選的11本書,由學生自己認領;每次課前拿出十分鐘給學生,讓他們來分享讀書心得;一個學期的課程中,可以保證讓每一位同學都有機會走上講臺,分享閱讀的收穫。而我,也在不露聲色中“強制”每個學生讀完一本書。

第一次上課,當我把這厚厚的一摞書放在講臺上說出我的安排時,我看見那些清澈的雙眸中閃現出一絲意外和驚喜——11本書很快被瓜分了。果然不出所料,這些書他們都沒有看過!

從第三週開始,學生們依次開始了課前的閱讀分享。

01

《米格爾街》

首发 | “闲书”的分享

第一位走上講臺的是班上的小劉同學,這是個非常活潑的女孩子,字寫得很漂亮,在課堂上也很活躍。課間的時候,經常會和我聊聊天,跟我吐糟說現在學習壓力太大,每天被成績和科研填滿的生活是多麼無趣。她這次選的書是奈保爾的《米格爾街》。聽得出,米格爾街上的小人物給她帶來了很大的震動,書中的“詩人”尤其令她記憶深刻,說到動情處,她雙眼放光:“我第一次從文字中感受到浪漫!生活如此絕望,米格爾街上的每個人卻都興高采烈地活著,還在追求心中的夢想!這是最打動我的地方!”她還順便向大家推薦了她剛剛看過的電影《無名之輩》,“我覺得他們有很多共性,都能觸及到我們自己的內心深處,因為我們也是小人物。”

小劉的閱讀分享顯然把大家都感染了,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閱讀帶來的身臨其境般的感受和跨越時空的共鳴。

我也感到欣慰:開篇大吉!

02

《浮生六記》

首发 | “闲书”的分享

分享《浮生六記》的同學姓南,是班上最有文藝調調的男生,課間休息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討論一些電影的話題,我知道他最喜歡的電影是《蜘蛛俠2》,沒想到他竟然選了《浮生六記》這本書!感覺有點穿越。

事實上小南讀得仔細極了,尤其是芸孃的種種可愛與淑賢,他都記得一清二楚,很認真地講給大家聽。更難得的是,他對書中人物還有自己獨到的觀點,譬如他嚴重批評了沈復作為一個男人卻不懂得呵護妻子芸孃的種種不妥做法!由此,“單身狗”小南竟然總結出了“南氏婚姻保鮮秘方”:“尊重、包容、苦中作樂。”大家在笑聲中頻頻點頭,顯然非常認同。看著沉浸於書境中的學生們,我突然明白了二百多年前一個小人物的自傳,為何至今仍然讓人感慨萬千——這不就是文學的魅力麼!沒有閱讀,就不會有今天的共鳴,更不會有小南同學這一番發自內心的感動!

下課時,我問小南為什麼會選擇這本書?他告訴我說,“我以前看過一點,覺得很有趣,一直想找機會完整地通讀一遍,沒想到第一節課您就帶著這本書來了。謝謝老師!”

原來是我這教學安排正合他意!

03

《人類簡史》

首发 | “闲书”的分享

2017年的暢銷書《人類簡史》是由小李同學分享的。小李有著一雙笑眯眯的小眼睛,是一個非常細心的男生,每次走進教室都會幫我關上講臺前面的三排燈,以方便同學們看清楚PPT上的圖片。小李走上講臺,先是靦腆地告訴我們,這本書有點厚,他沒有全部讀完。但是,他已經感受到這本書裡面,有太多的問題值得思考。

也許是有些緊張吧,小李的表述不是很流暢,有時會結巴。下課時他告訴我,他小時候有點口吃。我倒覺得不是口吃的問題,而是缺乏在公眾場合的鍛鍊。“是的,老師。我在上大學之前,沒有什麼機會在公眾場合講話!每天就是學習啊,學習。考試啊,考試。”

唉!一聲長嘆之後,我想我能做到的就是給他們提供更多開口講話的機會。

04

《食事》

首发 | “闲书”的分享

汪曾祺的《食事》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本書,而小陸同學的分享,簡直讓人垂涎三尺。她先是在PPT上圖文並茂地展示了書中提到的那些美食,看得人飢腸轆轆口水橫流。然後,又讓大家和她一起感受汪曾祺的文字之美。“書中的文字都很簡樸,簡潔,可是組合在一起讀起來就非常的舒服,非常的美好!”她還專門摘抄了一些片段,讀給我們聽。正當大家都被各式美食“點燃”食慾之際,小陸卻話鋒一轉,語氣沉重地以其自身的生活經歷,講到了對於很多傳統習俗消失的遺憾,講到了美食背後的文化含蘊,以及美食對於傳統習俗的盛載!“讀這本書時,勾起了我的很多兒時記憶,還有對遙遠故鄉的思念。”這位西子湖畔長大的工科女,如此細膩又毫不煽情的講述,令人記憶深刻,心生感動,更讓我們一起感受到了閱讀帶來的美好。

05

《莫蘭迪》

首发 | “闲书”的分享

當然,並不是每一位同學都喜歡他選中的那本書。班裡最不善言辭的小軍同學拿到的《莫蘭迪》一書,這其實是一本畫冊,裡面的文字並不多。“我實在沒有看出莫蘭迪畫的那些瓶瓶罐罐好在哪裡?老師您為什麼選這本書呢?”小軍有點鬱悶地問我。

是啊,我為什麼選這本書呢?

“當然是因為老師喜歡呀。所以特別想推薦給你們。但是,我不能要求你們也同樣喜歡。這就是審美的差異化。不過你可以試著去了解這位畫家和他的作品。”望著小軍會心的微笑,我知道他已從中吸取了一些“書外的道理”。

06

《哥倫比亞的倒影》

首发 | “闲书”的分享

小衚衕學也很坦誠地告訴我們,木心的《哥倫比亞的倒影》,很多段落他沒看懂。第一次讀這種類型的文字,有點不習慣。但書中的有些句子卻是擊中他了——“生命是什麼呢?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木心的這句話,讓他產生了深深的共鳴,他由此闡發開去,講起了他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次又一次的迷惘、困惑以及不知所措。看得出,每位同學都有各自的感觸。我自己雖已年近半百,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最後,小胡別出心裁地為大家播放了那首根據木心的詩改編的歌曲《從前慢》。在安靜的教室裡,歌聲響起,看著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時間彷彿停頓。

首发 | “闲书”的分享

每次課前的閱讀分享,很快成了師生共同期盼和留戀的時光。不知從何時開始,同學之間開始交換閱讀他們各自手中的書,聊著書中的趣事,偶爾還能聽到他們互通信息,說是又從網上購得了一本新書……每次上課,我都能聞到教室裡湧動著的書香。

結課時,我給學生布置的作業之一是寫一篇有關讀書的感言。要求只有兩條:一律手寫和一定原創。很快,一沓手寫的文稿擺到我的面前,讀著這些年輕人的文字,我內心時時湧動起久違的激情,就好像回到自己的學生時代!20歲的我曾經帶著一本關於敦煌的小冊子,孤身一人遠赴大西北尋夢;也曾在無數個夜裡打著手電筒讀完一本本詩集,淚溼枕巾……那時候,我們如此痴迷文學,痴迷詩歌與遠方——這原本就是獨屬於青春的夢幻時光!可惜現在的人們都被手機電腦“綁架”了,閱讀帶來的美好竟然與我們漸行漸遠。很慶幸自己能在有限的時空裡,喚回了這些青年的一縷詩意。瞧,這段感言是誰寫下的——“我很喜歡讀書這個活動,同學們的分享很有趣,激發了我去看書的興趣。希望老師一直把這個活動做下去。”

當然要堅持下去。如果說詩歌和遠方太飄渺了,那就從讀“閒書”開始吧。對了,下學期,我要選本詩集給學生分享。

END

熱門閱讀文章

★ 本號姓“副” 歡迎來“刊”

★ 王蒙:不忘金庸

★ 大地有多大

★ 王鋼:忍別二月河

★ 三會大俠——追憶金庸先生

★ 花甲副刊“朝花”,人間哀樂關情

★ 追憶與漫畫大師方成的“忘年交”

★ 毛澤東呼籲請保留專刊副刊

★ 1979年的那個春節

★ ”北京老壺”的壺中天地

★ 有一種鄉愁叫小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