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中原居民戰亂南遷與原住民融合形成的共同生活圈


在民間俗語中,"土樓"亦是"土樓房"的簡稱。 土樓的產生與中原居民大南遷是有著密切關係的。

土樓已被嚴格確認的福建土樓建築有3000餘座,主要分佈在福建省龍巖,漳州等。 土樓的興建高潮發生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

西晉永嘉年間(307-312年),由於北方連年戰亂,又出現罕見的大旱和蝗災,中原居民大量舉族南遷,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帶來中原先進的文化,福建開始顯現新的生機。

唐宗章二年(669年),唐高宗為了鞏固對福建的統治,派陳政、陳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入閩,駐紮福建南部的漳州等地。唐末(7-8世紀),中原人民為避黃巢起義之亂,又一次大規模地南遷,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北部的建州等地。

南宋政權南移,明末清初,全國大規模的戰亂,也對中原人民與原住民融合起到很大作用。

直至17世紀之後,不但讓客家人最後定居於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佈地點以中國閩粵地區為大宗。

土樓主要出於抵禦山林野獸、強盜的需要,並體現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種形式特殊的建築的。

具有強烈軍事防禦性質的堡、寨,其中堡、寨的牆體也多以夯土依山而築。

根據永定縣土樓專家胡大新的研究,永定縣城郊鄉古二村的方形土樓龍安寨,始建於北宋時期,迄今已經有1000餘年的歷史,為最古老的土樓。

進入福建東南部漳州、泉州等地區的中原漢人,在與原住民的相互融合、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閩南話為代表的福佬民系,並通過隨後不斷向海外遷徙,形成了主要分佈東南亞各國數以千萬計的閩南華僑群體。圖福建承啟樓。

福建永定土樓。

福建,南靖土樓是指遍佈漳州市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縣山區的土樓,以歷史悠久,數量眾多,規模宏大,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聞名於世,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