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中原居民战乱南迁与原住民融合形成的共同生活圈


在民间俗语中,"土楼"亦是"土楼房"的简称。 土楼的产生与中原居民大南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土楼已被严格确认的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漳州等。 土楼的兴建高潮发生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

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又出现罕见的大旱和蝗灾,中原居民大量举族南迁,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福建开始显现新的生机。

唐宗章二年(669年),唐高宗为了巩固对福建的统治,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入闽,驻扎福建南部的漳州等地。唐末(7-8世纪),中原人民为避黄巢起义之乱,又一次大规模地南迁,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北部的建州等地。

南宋政权南移,明末清初,全国大规模的战乱,也对中原人民与原住民融合起到很大作用。

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

土楼主要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的。

具有强烈军事防御性质的堡、寨,其中堡、寨的墙体也多以夯土依山而筑。

根据永定县土楼专家胡大新的研究,永定县城郊乡古二村的方形土楼龙安寨,始建于北宋时期,迄今已经有1000余年的历史,为最古老的土楼。

进入福建东南部漳州、泉州等地区的中原汉人,在与原住民的相互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闽南话为代表的福佬民系,并通过随后不断向海外迁徙,形成了主要分布东南亚各国数以千万计的闽南华侨群体。图福建承启楼。

福建永定土楼。

福建,南靖土楼是指遍布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的土楼,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