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榆錢可有“餘錢”,榆錢的事你知道多少

時下,京城到處是桃紅柳綠,春意盎然。無意中發現小區甬道旁幾棵榆樹上的榆錢兒,正生得簇簇相擁、枝枝繁茂。

尤其是在清晨暖陽的照射下,榆錢兒像是鍍了一層金色,比那青綠色時更加搶眼,有一種輝煌的大氣,讓人不由得駐足而賞。

吃了榆錢可有“餘錢”,榆錢的事你知道多少

據查,榆樹錢兒又名榆白皮,是榆樹的種子,因其形似銅錢,所以被人們形象的稱為“榆錢兒”,故有搖錢樹、餘錢樹之稱。

榆樹是北方常見的樹種,因其葉小、樹皮粗糙、紋路似開裂不整,所以一般不作為觀賞花木,現在城裡亦不多見。

但榆錢兒花蕾片嫩綠,肉厚富含β-谷甾醇、植物甾醇、豆甾醇等多種甾醇類及鞣質、樹膠、脂肪油,是可食用之材。

吃了榆錢可有“餘錢”,榆錢的事你知道多少

同時,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其性味甘平,有利水、通淋、消腫功效,治小便不通、淋濁、水腫、丹毒、疥癬、癰疽發背等。

看著眼前這滿樹的榆錢兒,不知怎的,倒是勾起了我腦海中有關榆錢兒的趣事。

吃了榆錢可有“餘錢”,榆錢的事你知道多少

對於在五六十年代生活過的人,尤其是孩子、特別是男孩兒,可以毫不誇張的講,沒有哪個男孩子沒上樹擼過或吃過榆錢兒。

每到楊柳輕揚、百花爭豔之時,榆樹旁總會看到一些半大小子,或登高爬樹、或彎枝掰杈,邊擼邊吃、大呼小叫,那情景絕對是當時春日男孩子們的一道風景線,其情其趣其樂,絕不亞於現在孩子們在遊樂園走一遭時的開心快樂。

特別是榆錢兒那吃在嘴裡微甜的清氣味,不僅給那一代人留下了兒時快樂清歡的記憶,而且也是那個年代生活清貧的一個縮影。

吃了榆錢可有“餘錢”,榆錢的事你知道多少

記得有一次,學校組織同學們去宣化炮院外的北山植樹,出北城牆不遠處的路邊有幾棵一摟多粗的大榆樹,植樹後我就和同班的趙和平、張建國等幾個同學悄悄商議,等星期天就來夠榆錢兒。

吃了榆錢可有“餘錢”,榆錢的事你知道多少

終於盼到了星期日,一大早我們幾個就直奔北山,可到了樹下才發現,樹上的榆錢兒已經被人採了不少,剩下的都是不好擼的樹枝。

但是,吃榆錢兒心切,小哥幾個也就顧不了那麼多,三下五除二地爬到樹上,拽這榆樹的枝條互相打趣地邊擼邊吃,那個開心勁兒是現在孩子們所不能想象的。

毛頭小子就是毛頭小子,高興起來就想瘋。這不,不知是誰先喊了聲,看誰爬得高敢從樹上往下跳。我當時在一樹杈上站的最高,想都沒想一閉眼就跳了下去。

只聽哧啦一聲,人還沒落地衣服的後背已經分成了兩片,要知道這可是一件新燈芯絨衣服啊。

我當時就慌了神,他們幾個也紛紛跳下樹瞧著我的衣服傻樂。就在我不知咋回家交代時,趙和平在一旁對我說:“沒事,我讓我媽給你縫上就行了,我媽縫得特別好”。

吃了榆錢可有“餘錢”,榆錢的事你知道多少

沒轍,只好趕緊往他家跑。和平媽媽非常慈祥,看著我這快分成兩片的衣服,只說了一句話:“看你們還能怎麼淘”,便飛針走線地給我縫起了衣服。

好在是黑燈芯絨衣服,縫好後不仔細還真看不出來,此事一直到最後我父母也沒發現。但和平母親那和善的容貌,卻永遠定格在了我的心裡。

吃了榆錢可有“餘錢”,榆錢的事你知道多少

還有一件關於榆錢兒的事,那是在我二年級時。有一次父親單位組織打靶,我特別想去,但父親就是不讓,說小孩去有危險,到時候子彈不長眼,打著可不是鬧著玩的。

我軟磨硬泡的賴著跟父親單位的幾個年輕叔叔們一起走,最後在叔叔們的求情下,父親終於默認了。

吃了榆錢可有“餘錢”,榆錢的事你知道多少

在去打靶的路上,路過一棵老榆樹時,父親還破天荒的給我講了榆錢兒的故事。我記得父親指著老榆樹對我說:“你知道這是什麼樹嗎?”我說:“不知道。”

父親說:“這是榆樹,榆錢兒、榆樹葉都能吃。”並說,他們小時候每到春天,村裡的孩子們都會結夥去村頭擼榆錢兒、摘榆樹葉,並拿回家做成榆錢餅子或榆樹葉糊糊吃,但就這那時也經常捱餓吃不飽。

吃了榆錢可有“餘錢”,榆錢的事你知道多少

後來父親1938年參加抗日當了小八路,行軍打仗飢餓時,榆錢兒、榆樹葉也是充飢的食物,還有田野裡的莧菜、灰灰菜、馬齒菜等野菜,也是部隊常吃之物。

父親接著說:“你們現在多幸福啊,人只有吃得了苦,才能做個有用的人。”

雖然當時我懵懵懂懂並不能完全理解父親話的含意,但父親戰爭年代那艱苦的崢嶸歲月,已永久的地留存在我的心底,併成為激勵我一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吃了榆錢可有“餘錢”,榆錢的事你知道多少

清明就要到了,這不經意間的榆錢兒之念、榆錢兒之情,也算是我對父親在天之靈的一種深深懷念與祈福。

正是:

小小榆錢、逢春而生,似花非花、樂濟百姓。

貧困年代、路人皆食,孩提歡樂、難忘此情。

達官貴人、不屑食語,唯有平民、樹下常停。

往事煙雲、猶不可忘,甘甜清氣、伴吾前行。

吃了榆錢可有“餘錢”,榆錢的事你知道多少

此外,成語中有“榆枋之見”之詞,意思是在狹小天地中所持的見解,後被人們引喻為見解淺薄之意;俗語也有“榆木疙瘩”一說,比喻人不開竅、死腦筋。

榆錢兒,現在不少城裡的孩子可能都沒聽說過,更不用說去品嚐。但是,榆錢兒在我心裡,就像我今天看到的那一樹金色榆錢兒一樣,永遠是那麼耀眼、那麼親切、那麼情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