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之雄鷹
近期正在讀盧梭的《愛彌兒》,借用書中的一些觀點,來談談對此事的看法。
贊同盧梭的觀點,孩子的教育,還是應該以釋放孩子的天性為主,但這並不是某些人認為的“散養”模式。對孩子的教育是必須的,不應該放任自流。教育應以孩子的承受能力為依據,而不是以父母的意願為主。
至於多寡,仍是以孩子的興趣及承受能力為主要標準,如果孩子學得很輕鬆,那再多都不算多;相反,如果孩子學得很辛苦、很吃力,那就有拔苗助長,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加重孩子的負擔,使孩子喪失學習的興趣甚至厭學,其結果自然是得不償失。
我是原老師,專注於小學生全科輔導,歡迎與更多家長或同行探討孩子教育問題。
原老師課堂
有道理。
我們確實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成功的人孩童時接受了魔鬼式的訓練,這首先基於孩子自身強烈的興趣和非凡的意志力。
對於過多課外培訓的孩子,他們的身心接受的高強度的訓練,如果不當,很有可能導致孩子厭學,甚至厭世,性格扭曲,這結果是令人惋惜的。這種行為是應該立即停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作為第一老師,首先要像伯樂一樣,辨識孩子的潛在素養,能力發展方向。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陪伴,觀察很重要。通過設計的遊戲活動發展孩子的心智,同時全面引導並進行比較,找準孩子的興趣點,最優潛力方向,然後著力培養。而不是盲目攀比,胡亂花錢,剝奪孩子自由成長的時間和空間。揠苗助長的故事都明白,但很多時候,家長們都缺乏靜候花開的耐心。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應尊重孩子。嚴與愛結合,加上科學的培養,孩子才能順利成長。
另外,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提高自身素養,熱愛學習,做品行端正的人,這些都無聲地教育孩子。
鳳凰36402
站在心理學角度看
還不一定,小孩參加太多校外培訓,如果是一種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滋養他的內心。那是一種享受。
一個小孩在小時候得到的了滿滿的尊重和愛。
這種尊重是尊重孩子的感覺感受被接納被愛。
小孩在學什麼都是先從培養興趣開始入手,什麼是興趣,是小朋友樂在其中。
而其中的興趣愛好都有內在的聯繫,我學這個是培養專注力,而我的專注力是為了滋養我的另一個主愛好。
我學另一個是為了從那裡得到靈感。
所以有些大師在想做成一件事時,這件事被卡住了,就從別的地方串個門兒,找靈感。換角度考慮問題。
因為思維方式和對事件都是全身心投入。
結果遍地開花。
前提是孩子喜歡或者引導得好。
可以練出兩個:滋養內心,多角度跨界整合
張聰的心理學
個人覺得課外培訓主要是鍛鍊孩子的興趣。
正所謂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把所有知識一股腦的堆給孩子,孩子反而會產生厭學的思想。這樣會拔苗助長。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興趣,可以給他們樹立一個心中的偶像,如果你想往哪方面引導,比如鋼琴,可以給他們看某些鋼琴家的表演,讓孩子們心中產生崇拜的心思,那學起來就事半功倍了。
小孩們的精力有限,個人覺得讓小孩感受到童真,童年的快樂是最好的。不要讓孩子還沒有經歷過童年就要進入到大人們搶跑的競賽中了。雖然這個社會沒辦法,逼著你要為孩子考慮,可是你覺得逼迫自己孩子學這麼多東西,真的算得上是父愛嗎?
情感諮詢知心寶寶
補習班多增加了家庭負擔,擠佔了孩子的放鬆和休息,對未來有個健康的身體素質有一些影響,有心學習的不需要再補習,成績不好的上補習班,也是走馬觀花不會有啥長進,不斷的讓孩子上太多補習班,影響孩子安靜的生活環境,透支健康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