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有些人越來越懷念八九十年代的生活?

平川起高山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腦子裡就會出現孩提時候的畫面,也就是八九十年代,我很懷念,有時候想到在也回不去的畫面,甚至會潸然淚下,我想大部70、80後都有這樣的想法,那個年代好嗎?那麼值得現代人去回味她。

那個年代還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年代,大部分還是停留在計劃經濟,我是80後,就說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吧。

每個人的童年都是幸福的,無憂無慮,那個年代沒什麼吃的,就天天想著去樹上摘幾個果子,地裡刨幾個地瓜,偷幾根黃瓜,都能美滋滋的吃上幾口,有時候偷吃的時候,被大人發現撒腿就跑,大人故意在後面追幾步,嚇唬嚇唬孩子就行。這些都是童年美好的回憶吧。

我想為什麼更多人懷念那個年代,我想更多的是懷念自己的童年生活吧,現在人到中年生活壓力大,上有老有小,殘酷的競爭,被壓的喘不過氣來,想想自己小時候的那個時代,每天就是吃喝玩樂,學習壓力也不大,誰不會懷念。

另外一個方面我認為是毛澤東思想的延續,毛主席時代社會風氣最好,他老人家1976年去世,到80年代還是民風質樸,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深厚,貧富差距不大,濃濃的親情、友情,是現在的人體會不到的。那個時代人是窮了點,我記得爺爺奶奶還在世,有陌生人路過家門口要口水喝,都會被拉近家裡吃頓飯在走,放現在可能嗎,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沒跟上,不得不說,這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現在生活好了,壓力大了,競爭殘酷了,想回到那個安詳、靜怡的年代了,我想不可能了


zhaobiao85349105


現在有些人懷念八九十年代的生活,非常可以理解。

我們國家從1978年改革開放,八九十年代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那個時候的主要特點:

一是貧富差距不大。這也是大家懷念八九十年代的主要方面。那個時候,我剛大學畢業,實習期月工資50元,大多數人在七八十元左右,到九十年代末,工資大概不到一千。雖然工資不高,但是大家都差不多。當時正好經濟向好,取消了糧票布票,大家都能吃飽穿暖了。工資雖然不高,但物價也不高,養活家人沒問題。


二是住房不花錢。那個時候是福利分房,沒有商品房,各單位排隊分房。我結婚不久,就分到一套房子,當時非常興奮。

三是看病不花錢。那個時候是工廠辦社會,我們這邊一家大型工廠,有幼兒園、小學、中學、職工大學,福利非常不錯。看病去工廠醫務室,再不行轉院去市醫院,自己不用掏醫藥費。當時我所在的市政府部門,也是看病去醫務室,十分方便。


四是大學包分配。那個時候高考錄取率很低,畢業以後包分配,畢業後就成為國家幹部。沒有考入大學的同學,也都去了企業,端上了鐵飯碗。


不管怎麼樣,改革開放還是十分必要的。2000年以後,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經濟突飛猛進,創造了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蹟。鐵飯碗、大鍋飯被打破,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帶來了競爭壓力。

懷舊是人的本能,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鉅變,往前看永遠是最重要的。


子龍威武


以前好啊,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人和人是交心的,大家沒有攀比,沒有吹噓,有一套說一套,沒事經常聚在一起聊天說笑,好不愜意。

現在呢,生活條件好了,人人拿著個破手機,吃飯看手機,走路看手機,上個廁所都看手機。人說話都帶著股子錢味。就拿我老家農村來說,90年代,大家都窮,鄰居交心,互相幫忙,那關係特別純。我家門前以前是一個小院子,鄰居晚上吃完飯,大家就搬個凳子椅子坐一起聊天說笑,那時候晚上最喜歡聽鄰居大媽說鬼神故事,又驚險又刺激。

現在呢,出門在外,回趟老家,全部都躲在自己家裡,吹空調,看電腦,玩手機,遇上了說個話,就是一年賺多少錢,買了多貴的東西,兒子女兒在外牛x能賺錢,真是感嘆物慾橫流。90年代那輩人質樸,現在的人回不去了!



騎豬的神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人民公社的廣大社員們發揚集體力量大的優勢,大幹農田水利(修建十萬座水庫)、大力值樹造林!春種、夏鋤、秋收……田間地頭山坡處處是人歡牛叫,好一片耕田種地真忙!

到了午休和傍晚,村莊裡炊煙裊裊,門前樹底下一片歡聲笑語! 那些年,一個村莊、一個生產隊,大家相聚在一起,低頭抬頭都相見,樂融融地宛如一家人!

在那逝去的日子裡,人們雖然物質生活不豐富,但精神上沒有負擔和壓力!只有對未來充滿激情和希望!因為只要辛勤勞動和精心耕耘,生活一定會天天好起來!記得六十年代初期打赤腳、穿草鞋下田,後來是穿解放鞋再到穿高統雨膠靴下田耕作。

進入七十年代,拖拉機、汽車進入了農村,開始農業機械化進程……在當時有力地減輕了社員們的勞動強度,有效地提高了生產力!

啊!如今的村莊呢,還能再見當年的熱鬧嗎?


168⺁9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當時鄉鎮企業職工的工資是在每月八九十元至一佰多元之間,不管城鎮鄉間的空氣都一片潔淨,家家戶戶吃喝基本不愁,生活沒壓力非常閒清,土質基本無汙染,農作物天然綠色吃起來口味純正,除少數先富起來的部分小老闆外,大部分百姓的生活水平相差無幾,更談不上攀比心理,所以現在大部分過來人,懷念八九十年代的過去十分正常。


由於八十年代中後期城鄉普通職工的工資每月一佰多一點,當時在寧波江北區一家社區集體面館的一盆肉絲炒麵一元錢,啤酒七角一瓶,普通飲用黃酒三角二分一斤,二兩裝炒熟花生米一角伍分一袋,而同期在上海火車站內部另售商店出售的1.25升雪碧飲料,其另售價伍元,與現在基本接近,那時上海火車站門口麵館的一碗牛肉麵價格,每碗三元錢,一碗冷麵一塊伍角,不過在一九八九年以前吃麵要用全國糧票,之後就不用了,同期上海北站旅館的三人房間,每張床鋪為十二元錢,而上海至青島的海上客輪,一等客艙二人間票價為三拾三元玖角,帶有洗澡間,而三等客艙的票價為拾肆元捌角,但是八個人一間很擠,海上運行時間為二十五小時,這時期的物價很是平穩,沒有大起大落。




八十年代未在北京的普通出租轎車每公里為8角,標準型出租轎車為每公里一元錢,豪華型出租車為每公里一元二角,大部分為日系車,這時期參觀北京古宮的票價為每張伍角錢,地鐵票好像是二角錢,只要不出來可以無限站坐,而同時期北京集體招待所的價格是,二人間每張床鋪十四元。



八十年代末,在吉林星級賓館的房價很便宜,如松花江畔的江城賓館二人間,年張床位八十多元,帶有洗澡間,閉路電視,空調等設施,而關東賓館二人間,每張床位只要六十多元,如市中心的一家水餃館,每兩水餃六角,一兩六隻水餃,同期在長春市普通招待所,單人房間,每間十元錢,很是實惠,長春市中心的小飯館,一桌八菜一湯,有大魚大肉只要三十幾元,而長春到北京的飛機票只要七十九元,那時的物價現在想起來是一種滿滿的回憶。



八十年代末相對青島的物價來說稍微有點貴,因為青島市是我國最早開發的旅遊城市,如當時青島市的地標建築青島飯店,一頓客飯十幾個菜就要四至五佰元了,當然有海參鮑魚等高檔海鮮,不過是純野生的,當時青島飯店的二人間客房,每張床位為三十多元,這房間價格很實惠,但在以前的青島市的市立醫院旁邊,有一家剛新建叫匯文賓館的套房,房間面積九十平米左右,各種設施齊全,兩張單人床,一張大床,每睌的價格為六佰六十元,這價格在三十年前的確算貴,相當於現在的一萬幾仟元一睌上,不過服務超好,晚上出門回來,有服務員為你放好洗澡熱水,開門自已不用動手。



所以八九十年代的生活的確也不錯,各人有各人的懷念,專門跑外的人懷念那時的城市,農民懷念那時的田間趣事,工人懷念那時的車間笑聲,但大部分過來人還是懷念那時的食品老口味,懷念那時明媚的陽光和潔淨的空氣,懷念那時沒壓力的生活和人們燦爛的笑容。


村夫\n


身為80後,童年雖已遙遠,但記憶依然深刻。

小時候在鄉村長大,那時候鄰里鄰居很親切,基本上都認識。家裡做了什麼菜,聞著味就過去了,嘴裡吃著還拿著鄰居贈送的回來,這種氛圍在過年過節的時候尤為濃厚。誰家做了好吃的,都會給鄰居送去,似乎大家一起吃才是最美味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分享”,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情真意切。

這樣的日子十分溫馨,大家圍坐一桌,相處非常的融洽,這種情形在現在的鄰里之間很難再看到了。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一點沒錯。小時候每逢豐收的時節,家裡就比較忙,大人們常常會忙到很晚才回來,經常顧不上我,有時候在家門口等著等著就睡著了。印象中不少次被隔壁鄰居“收留”,在鄰居家吃完飯,家人回來了再回去。不像現在,同樓層的鄰居住了十幾年都不知道對方姓什麼,每次碰到只是簡單打個照面,去家裡吃飯什麼的也是不存在的。

深深地感受到變淡的“人情味”。

物以稀為貴,那些在八九十年代看到的場景,顯得尤為珍貴。

小時候家裡一臺黑白電視機,基本是標配了,最期待的露天電影,在當時是不可多得的娛樂。

那時候,車少,馬路顯得很寬闊,電子產品基本沒有。女孩子丟個沙包,跳個繩,男孩子玩個旋轉陀螺,已經是非常開心的課餘活動了。

沒有ipad,沒有手機,有的只是實實在在的生活。

並不是說現在的生活就不實在了,隨著經濟條件的提高,大家對物質的需求越來越高,選擇也越來越多。但是能留給我的獨特記憶卻是寥寥無幾。

懷念的總是回不去的。我懷念那個年代的印跡,懷念那樸實,真誠,快樂的時光。


歡迎分享不同見解,聽說加關注都是有趣的人哦~


Utime波蘭來客


八十年代有什麼好,本人忘不了50年代,剛解放時,物價真是便宜。吃的都是原生態,一針盤尼西林包治百病,電影院看不完的蘇聯電影。租房子三大間代一廚房才十元錢一個月。院子裡的一口井井水那個甘甜。曉東街上那一家冷飲店那些泡冰,冰淇淋是真正的美國味。上小學時學校門口的醃蘿蔔,醃蓮花白,鹽梅粉都是一兩分錢就可以買到,兒童們有數不清的玩法,下河洗澡,下河摸魚,上樹摘桑,打彈子,玩彈弓,自制橡筋槍,竹筒槍,窯泥槍,啪洋畫,吹紙青蛙,疊紙飛機,………。一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八十年代的小孩哪裡見過這些,現在的小孩更別提了。


田野小直


破掉了一些陋習,經濟總量也有了飛躍,成績是顯然的。階層的分化丶價值觀的錯亂,是讓很多人生活很累,感到迷茫的原因。我認識一個人,職高畢業,九十年代進入某城建公司,踏踏實實,從基層、施工隊長到項目經理,目前資產可能達數幹萬。曾風聞其言,大學生算個屁,我們公司想要誰就要誰,想不要誰就不要誰。這都是正常收入(不正常的不妄言),跟上了國家發展的節奏。

怎樣才能跟上節奏哇,現代人對此十分心焦。成功者十分志得意滿,鄙視失意者,認為自己是智超一籌,這是不對滴的。說白了,就是個運氣問題。改革發展摸石頭的過程中,犧牲了一茬茬的人,社會沒有相應的補償糾正機制,多次被犧牲的人,淪到底層。少數幸運兒,冒上去了。

不要指望先富起來的人要怎麼怎麼的。價值觀也好丶初心也好,說說罷了。各種利益共同體,或以單位形式,或以公司丶協會形式,為本群體謀利,本也無可厚非。斜視眾生,不是我輩人,你就不是人。價值觀的淪喪,也是現代人感到迷茫丶沮喪,進而表現出冷漠的原因之一。


凡人之煩


八九十年我是無夕度過的,老街小巷,一切如時光機,時常回映,那時的無夕,南長街是一條長街,還有一條夜市,清名橋,泊讀橋,金匱橋,大公橋對過是國營無夕第二絲織廠,那時南長街都是老式木排樓房,七百就在那條街上,還有典當行,那時的無夕,還沒有真正建設,人們的工資也就五六百,但生活條件也較優越,因發展早,中山路八佰伴,等都那個時代建設起來,那時的無錫人還木有真正融入大都市,但時興創業,做買賣,我就在那認識了江陰的她,並有了女兒,那個時代,人比較單純,手機也木有,只有無聊時喜歡逛街,那時的南禪寺也不大,有個木頭塔樓,老上去玩,並刻字上牆上,好象沒人看管,那時無錫小吃也不多,但是晚上的確熱鬧,無夕人夜生活確實長,天亮都燈水通明,無夕對外地人木有多少好感,她們只是做好自己的事,也不需別人介入。


珠光明波


我是70後,農村的。要說懷念也只是兒時的記憶。主要是那時候的小孩作業不多,壓力不大。整天的以玩為主,雖然那時農村還子很少如城裡的公園,動物園玩,但農村廣擴的天地太好玩了。彈玻璃球,打那種紙製的片子,捉迷藏。冬天溜冰,打冰嘎。都是有樂趣的事。

那時雖然生活水平低,但容易滿足。那時冬天啃凍豆包又涼又甜。冬天在高粱秸稈裡抽出那種綠的秸稈,老甜了。在秸稈剁弄個小窩,曬著太陽,在吃著甜稈,在瞎說點樂事,那叫一個美。

對於大人來說懷念的或許是那時的生活狀態。那時農村基本上生活差不多,貧富差距不大。大多以農田勞動為主。後來土地承包到戶,改革春風吹滿地。頭腦活絡的人才逐漸的拉開貧富差距。

現在隨著手機等現代化設備的普級。人們的生活過多的依賴網絡。交流少了。以前晚上夏天的時候都三五成群的在街上乘涼,冬天也是這家那家的喝茶嘮嗑。現在基本手機一拿,自己玩自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