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茂腔,伴隨著季羨林先生成長的地方戲,盛開在民間的文化花兒


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說:“我的故鄉不僅跟我的成長有關,也跟我的文字密切相關。這裡的泥塑、剪紙、茂腔等民間藝術和文化一直在伴隨我成長。”

在山東膠東半島,茂腔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尤其是那些老年人的喜愛。

茂腔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主要活躍在山東東部的青島、煙臺、日照、濰坊等地區的幾十個縣市,被譽為“膠東之花”。

茂腔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名稱,發展到後期被稱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正是這些內涵,茂腔地方戲才豐富了民族文化的寶庫。

據瞭解,早期茂腔的唱詞完全口語化唱腔單純易學,伴奏樂器簡單,易被市民、農民所接受。茂腔共有140多個劇目,較完整的有108個。

代表劇目有“四大京”、“八大記”等。特別是《東京》、《西京》、《南京》、《北京》、《羅衫記》等傳統劇目,久演不衰,不少觀眾跟著茂腔劇團走,演到哪裡便看到哪裡,我曾經跟隨青島的茂腔劇團,看了一個正月的茂腔劇。

而季羨林先生的老家臨清距離茂腔戲的家鄉高密不遠,高密茂腔,在濰坊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從茂腔劇裡,季羨林先生汲取的是民族文化的營養。

我負責一個地方文化工作的時候,曾根據父老鄉親的需要,請來了一家茂腔劇團演出,演員們的基本功紮實,唱腔圓潤,聲情並茂,在我們那個城區連演三天,觀眾依然爆棚。我強烈地感受到,茂腔的根脈在民間。

茂腔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與人民生活密不可分。它是在人民生活和勞動中誕生的,但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及藝術觀賞方式發生了變化,城市中的年輕人對茂腔顯得比較陌生。

為了傳承茂腔,讓“膠東之花”永遠在人民群眾之中綻放,有山東茂腔劇傳統的地方,紛紛採取建立茂腔劇團,建立茂腔傳習所等形式,擴大茂腔劇的影響力,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興趣,茂腔傳承開始進入正軌。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茂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茂腔劇演員都有很深的功夫,他們畢業於戲劇學校,文化底蘊深厚。加上勤奮刻苦,年輕演員們挑起了茂腔劇的演出重任。

薪火相傳,茂腔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追捧。隨著茂腔劇走進鄉村和社區,越來越多的觀眾加入到了茂腔觀眾的行列。

如今,膠東半島傳承茂腔的活劇一幕精彩於一幕。我們堅信,這豔麗的膠東之花,隨著年輕一代的關注和加入傳承,將開的更加芬芳嬌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