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擊卡累利阿-雪原中的蘇軍T26坦克和伴隨步兵場景


這個模型場景的背景是發生在1939年11月30日到1940年3月13日之間的蘇芬戰爭是一場以蘇聯慘勝為終點的局部戰爭。蘇聯傷亡巨大,卻沒有達到指定的戰略目標,而且這場戰爭對於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的國際聲譽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這場戰爭不僅對於蘇聯影響深遠,客觀上讓蘇聯對於當時武器研發和戰術發運用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層次思考。也在芬蘭國內激發了對於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的民族仇恨,於是在二戰期間芬蘭加入了軸心國組織,配合德軍主力部隊收復了當時被蘇軍佔領的全部國土。蘇聯付出了那麼多的代價真是白忙活了!

這個模型場景裡面以白色基調為主,突出了雪原作戰的特色。主角是一輛蘇軍沒有雪地塗裝的T26坦克,一個戴鋼盔穿雪地偽裝服手持彈鼓式波波沙的蘇軍士兵在右,一個帶典型的蘇軍尖頂布瓊尼式軍帽的手持安裝刺刀的水連珠步槍的的蘇軍士兵在左。彼此配合前進探索。


除了這些,還有主角們附近的那些小樹,樹丫上還殘留著冰雪,小樹也因為營養不良似的有點泛黃,坦克的行走裝置上也分佈了一些雪塊,這個模型場景對於細節的還原相當到位。

二戰後,德國戰敗,跟隨德國與蘇聯作戰的芬蘭下場也不是很好。當時蘇芬雙方爭奪的焦點-卡累利阿被蘇聯強制實行了民族遷徙政策,併成立了卡累利阿共和國,該共和國目前俄羅斯族人口達到了76%,所以直接導致後來蘇聯解體以後該共和國併入俄羅斯聯邦。卡累利阿成為了芬蘭之觴!

從英國維克斯坦克大改而來的蘇聯T26坦克雖然裝甲羸弱,不足以防禦普通步兵的進攻,但是可靠性高、容易維護,所以在戰爭期間使用廣泛。

但是畢竟裝甲太差,裝備的火炮連德國敲門磚也不如,所以到了二戰時候,該坦克使用量就已經越來越少直至消失。



真實的蘇軍T26在芬蘭戰場,其實沒有太多風光。但是蘇軍坦克羸弱的裝甲,落後的戰術,臃腫的指揮機構,對上了小而精的芬蘭軍隊,運用了合理地戰術配合不利於機械化行軍的地形地貌。蘇軍這麼大的損失也就不足為奇,蘇芬戰爭是一場本就不應該發生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