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百談
村上春樹的作品,曾經是暢銷書無疑。在日本和中國,廣受年輕讀者的喜愛。特別是處於青春期、叛逆期、迷茫、空虛之際,尤其如此。它”迎合”了當代青年的內心世界和心理需求。反之,與村上春樹同年齡段的中老年人,誰讀村上作品?幾何人知曉他?狹義而論,似乎閱讀者的年齡段大都在三十歲以下。二十歲左右的是鐵桿粉絲!初出茅廬,人生十字路口階段,朦朧、徬恍、憂鬱不決中,看到了當今日本青年男女典型的現實生活”日常性”描述。
村上春樹作品走紅,表現在他抓住了年輕人現時心理活動特徵,讀者總會感到小說中城市青年”表相”孤獨、沉迷、落漠、其實”內心”在思維、翻騰……讓青年人越讀越跟著情節慾悲而抹淚。彷彿人在悲觀之際,軟弱、自虐、自殺,即是解脫的出路?一死方休,一了百了。可留給讀者的意味,或許帶著不盡地傷感吧?儘管村上的筆端刻畫、心靈意境有詩意、簡潔幽默、語言富有節奏感,用後現代寫法,擅長營造妙不可言的小資情調。他不失為高手作家。但畢竟身為日本人,抹消不掉西方意識傾向。向上進取的正能量、火候,是否欠缺一些?當然,世人皆知,當年的亞洲各國曾遭受日本慘無人道的野蠻侵略!可是,待人接物,點頭哈腰,說一句話恨不得九十度三鞠躬,顯得禮貌有加。可謂侵略者表相溫和之悖論——隱著虛偽。實則,畢竟曾經野蠻無恥之極過。冷酷、蠻橫、殺戮與道貌岸然形成強烈反差與反比。倬然堂前,耐人尋味和反思?不管《刺殺騎士團長》、《挪威的森林》、《且聽風吟》、《奇鳥行狀錄》、《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等書多麼有可讀性,多麼吸引青年讀者……人們不能否認他的文學成就。有人說音樂無國界?那麼,文學作品,不帶有他國意識形態痕跡?可以長驅直入?國強則民強!文化的繁榮也同樣。國內文學大家的新穎獲獎著作,也深值當今青年一讀吧!村上春樹也會默想沒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不予理睬?還是耿耿於懷?誰不想品味”獲得”之感?西方權威評定者模糊了認知,漏掉了他?不是吧。愛好閱讀村上春樹之書,無可厚非。……追隨現代西方意識流,某種程度上,也應驚醒、防備文化的隱性入侵,並非是某位評論者神志過敏。
可月
當然,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萊特,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然而,作為一名敬愛他的讀者來說,我不願意那些還未熟悉他的人被一連串的“孤獨”、“死亡”等黑暗評價嚇跑,我希望可以通過分享自己的閱讀經歷,讓題主、對他有興趣的人可以從另外一種可能存在的視角去了解他。
交代一下背景。
我對村上春樹的書最“痴迷”的時候,是我在我讀初中高中時的困惑叛逆期。
那時因為缺乏引導,力量主要是來自於書籍,當時良莠不齊地看了不少古今中外名著雜書,諸如:西遊記三言兩拍魯迅老舍、簡愛莎士比亞海明威、亦舒三毛張愛玲、知音讀者故事會,等等,亂七八糟,逮到什麼看什麼,然而其中對我影響最大就是村上春樹的書。
但因家長不贊成看閒書,購書渠道又有限,我當時手裡只有:《國境以南太陽以西》、《挪威的森林》、《尋羊冒險記》、《舞舞舞》、《東京奇譚集》、《天黑以後》和《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威士忌》。當然,後來自己又陸陸續續添置了10來本,但讀得最多遍影響最深的當然是無聊的困惑的初高中時期放在床頭、每天午睡晚睡可以讀到的那幾本。
在這個基礎上,我若評價村上,無疑是充滿了片面性和主觀性的,所以得提醒大家一下,我分享是我——作為一名“個體”讀者——的讀後感,不具有廣泛意義上的代表性。
交代完背景,入正題。
村上春樹對於我來說,具有導師一樣的意義,他的書給了我巨大的安慰和力量。
是的,在村上的筆下,主人公總是孤獨的表面上很平靜的,我無數次為主人公內心的空落哭泣。
-- 《國境以南太陽以西》
當島本離開,故事的最後,主人公在失眠的夜晚坐在椅子上安靜地看天明,一邊安靜看天邊漂浮的雲一邊在思索”差不多時間要叫女兒們起床了“,直至哭泣。
“黑暗中我想到落於海面的雨——浩瀚無邊的大海上無聲無息地、不為任何人知曉地降落的雨。雨安安靜靜地叩擊海面,魚們甚至都渾然不覺。
我一直在想這樣的大海,直到有人走來把手輕輕地放在我的背上。”
-- 《挪威的森林》
直子自殺後,主人公交代好事情開始了一個月自虐型的旅遊,睡火車站睡路邊啃麵包幾天不洗澡蓬頭垢臉類型的旅遊。
“真是奇怪——她已經死了,已經不在這個世界。我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這一事實,無論如何也不能相信。我甚至親耳聽到了釘棺蓋的叮噹聲,卻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她已魂歸九泉這一事實。”
……
“就是這樣,直子的形象如同洶湧而來的潮水向我聯翩襲來,將我的身體衝往奇妙的地帶。在這奇妙的地帶裡,我同死者共同的生活。直子也在這裡活著,同我交談,同我擁抱。在這個地方,所謂死,並非是使生完結的決定性因素,而僅僅是構成生的眾多因素之一。
在這樣的地方,我感覺不出悲哀為何物。因為死是死,直子是直子。”瞧,這有什麼,我不是在這裡嗎?“直子羞澀地笑著說道。
她這一如往日的平平常常的一言一行,是我頓感釋然,心緒平和如初。於是我這樣想道:如果說這就是所謂死,則死並不壞。”
是啊,死有什麼大不了的。“直子說,”死單單是死罷了。再說我在這裡覺得非常快活。“直子在濁浪轟鳴的間歇裡這樣告訴我。
但為時不久,潮水退去,我一個人生在沙灘上。我四肢無力,欲走不能,任憑悲哀變成深重的夜幕將自己合攏。每當這時,我時常獨自哭泣——與其說是哭泣,莫如說是哭泣,莫如說渾似汗珠的淚珠不由自主地漣漣而下。”
……
“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樣的悲哀。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
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的軟弱無力——我形影相弔地傾聽這暗夜的濤聲和風鳴,日復一日地如此冥思苦索。我喝光了幾瓶威士忌,啃著麵包,喝著水筒裡的水,滿頭沙子,揹負旅行背囊,踏著初秋的海岸不斷地西行、西行。”
-- 《舞舞舞》
“可為什麼大家都為我哭泣呢?”
她沒有回答。她倏然站起,帶著“咯噔咯噔”的腳步走到我面前站定,然後雙膝跪地,伸出手,把指尖貼在我的嘴唇上。手指又滑又累。接著又撫摸我的額角。
“我們是為你不能為之哭泣的東西哭泣。”喜喜低低地說,像在囑咐我似的說得一字一板,“我們是為你不能為之流淚的東西流淚,為你不能為之放生大哭的東西放生大哭。”
在描寫孤獨的時候,在一開始村上春樹總是大篇幅地講述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往往是“儘管一個人但是很是自得其樂”的感覺,然後故事慢慢鋪展開,他內心的有如黑洞般的無盡的可怕的孤獨才會安靜地出現在讀者面前。
是的,村上春樹即使在描寫應當是“很激烈”的情緒的時候,也是用很安靜日常的方式,主人公在處於這種情況下時往往還在思索日常生活,他會做飯會聽音樂會睡覺,但是你卻深深地感受到他的痛苦,繼而為他哭泣。
但是,奇怪的是,這些“我為他們的哭泣”在很大程度上給了我安慰。書中所有”孤獨“的人就像是我在世界上某個我不知道的角落的朋友,我知道”孤獨“原來是一件正常的事,正如永澤所說:“不要同情自己”。
每個人在自己的成長中,都是孤獨的掙扎的,困惑和哭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把這些當做是“吃飯”一樣的普通的事,不要花力氣去思索其中的原因,不要可憐自己,那麼心裡的空落就會很快過去。
正如《舞舞舞》中,
“跳舞,”羊男說,“只要音樂在響,就儘管跳下去。明白我的話?跳舞,不停地跳舞。不要考慮為什麼跳,不要考慮意義不意義,意義那玩意兒本來就是沒有的,要是考慮這個,腳步勢必停下來。
一旦停下來,我就再也愛莫能助了,並且連接你的線索也將全部消失,永遠消失。那一來,你就只能在這裡生存,只能不由自主地陷進這邊的世界。因此不能停住腳步,不管你如何覺得滑稽好笑,也不能半途而廢,務必咬緊牙關踩著舞點跳下去。”
還有,村上春樹的大篇幅的書中人物的“一個人但是自得其樂”的描寫也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困惑的時候看書,失落的時候散步,文學之美音樂之魅自然之好,都能讓一個人開心起來。
所以在各種青春激素橫衝直撞相互大戰虐得我一時哭一時笑時,並在我自身閱歷有限無法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時候,這些給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情緒出口,幫助我渡過了艱難困惑的青春期。
此外,我還非常喜歡村上春樹的對話描寫,我看著那些對話經常會自己讀出聲來,搖頭晃腦重複幾遍後被自己逗笑了。
看著這些有趣的對話這些有趣的人,我既覺得開心,又覺得生活充滿了希望。生活中居然有人可以像綠子那樣活潑有趣!
如果能成為一個這樣的人、結交這樣一位朋友,那生活也太完美了。所以我想,這樣一直耽誤功課總是不對的,如果不認真學習,就不能去更遠的地方,就不能遇到有趣的人。
據說蘇格蘭的威士忌很不錯,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去那裡品嚐一下才行。還有,主動一些也不壞,如果喜歡某一個人不妨走過去跟TA說:嘿,你在看什麼書?
或許就這樣結交到一個有趣的朋友也不一定呢?所以,高二第一學期的時候,我的數學還不及格呢,到了第二學期末已經能考到120分了(滿分150分),總算沒耽誤了學業。
這些幫助我克服孤獨和失落的文字,當然是不止步於我的青春期的,不過在我此後的歲月裡它們的重要性似乎確實下降了。
我變得活潑了很多,也交到了一些朋友,後來購進的書籍都沒能像頭幾本那樣,讀上幾遍上十遍,有些甚至我只是大致讀過就沒再讀了。
然而有些東西曾經太重要了,即使它看似已經淡出你的生活,但在某些場所某些時機它就又無聲無息地出來,給予你一些惆悵又給予了你一些安慰。當我在國外感到孤孓一人時,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