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體制改革問題

他年近八旬,卻奮戰於科研的最前沿

他性格溫和,卻對學術觀點錙銖必較

他不圖名利,卻為人民的利益而憂慮

他痛心積弊,卻為正本清源吹響號角


我國老一輩地質學家李裕偉先生,集畢生之經驗,編著了《礦業權與礦政管理 : 中外礦事縱橫談》一書,近期在中國大地出版社出版,全書文字達100萬字,為推動我國礦產資源管理工作作出了貢獻。

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體制改革問題

李裕偉,男,湖南人,大學本科學歷,1939年生,是我國著名的老一輩地質學家。曾任原地質礦產部副總工程師、國土資源部諮詢研究中心副主任、原地質礦產部地質礦產信息研究院院長、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研究室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聯合國自然資源委員會委員、國際海底管理局法律與技術委員會委員。

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既是礦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目前地質工作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商業性礦產勘查是面臨困難最多,也是同國家整個經濟改革進程差距很大的一個領域。

一、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礦產勘查體制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礦產勘查體制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在機構上是一個層層負責的行政管理系統。部、局、大隊、分隊、組層層負責,組織嚴密,行政控制力度大。勘查決策、工作質量、儲量任務等都依靠這種強有力的行政體系來予以保證。1998 年年末,全國地礦、冶金、有色、黃金、煤炭、中石油、中海油、核工業、化工、建材、輕工11 個部門共有965個地勘單位,743499 人。這些地勘單位,絕大多數從事礦產勘查。11個涉及礦產勘查的部門除原地礦部的機構序列是部—局—大隊—分隊—組外,其餘10 個部門的機構序列均為部屬(或國家局屬,或國家石油公司屬)總局(局)—省或地區局—大隊(支隊)—分隊—組。簡言之,我國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礦產勘查隊由橫向的11 條線、縱向的5 個層次組成(圖1)。其中部(部屬局、國家局屬局、國家石油公司屬局)、地區局、大隊(支隊)為獨立核算單位,分隊和組為內部技術工作單位。


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體制改革問題


圖1 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礦產勘查行政機構序列

二是在資源配置上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體系。礦產勘查需要的各種資源,如人才、設備、技術、資金等都是按上述機構序列由行政配置的。在最上面三個層次,採取了全面的、平等的配置方式,即對於同一層次的勘查機構,在處室設置、技術與行政人員的編制、設備數量和檔次基本上是一樣的。採取這種配置模式的一個指導思想是:在某一個層次的機構內,如在大隊這個層次內,地質工作、勘查施工、化驗分析、繪圖整理、儲量計算都能夠由該層次機構內部完全解決。如果加上醫務室、託兒所、子弟學校、商店、農場等社會服務機構,就更顯示出其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的特徵了。這種資源配置方式,在當時物質短缺、服務短缺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是完成礦產勘查任務的重要保證;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其低效率、高成本的缺點就暴露無遺了。

三是在經濟上是一個不重視成本,不重視效益,追求產品數量的體制。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儲量指標、鑽探指標等都是計劃下達的硬指標,必須完成。因此,無論在哪個層次,都樹立了完成計劃的堅定信念。其結果是,在勘查提交了大批的量大、質優、開發條件好的礦床同時,也勘查提交了很多量大、質次、開發條件差的礦床,長期不能利用,積壓了國家的資金。特別是在“以鑽探為綱”的口號指導下,把完成鑽探工作量作為勘查單位的最主要考核指標,一度普遍出現追求進尺,“靠米吃飯”,不顧地質目的的現象。2000 年左右完成的按新的礦產資源/ 儲量分類進行的儲量套改結果表明,在計劃經濟時期提交的固體礦產儲量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是目前技術經濟條件下難以利用的,這充分說明了如果礦產勘查工作不接受市場的約束和檢驗,將會生產出大量無效益的勘查產品。

四是國家是唯一的投資主體。勘查資金由國家供給,按計劃分配,計劃完成後核銷。下一個計劃年度再計劃,再分配,再核銷,如此循環不已。因此,每一級礦產勘查機構都是國家的一個勘查生產車間,只需完成生產任務,無需考慮籌集資金和追求利潤。在這種投資模式下,勘查機構沒有任何商業利益可供分配,勘查活動的驅動力是政治動員與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對事業的追求。應該指出,廣大地質技術人員對地質事業的熱愛和獻身精神支撐了我國整個計劃經濟時期的找礦勘查活動。

在那個時期,在沒有任何來自市場的個人利益、條件極為艱苦的情況下,大量的礦床、油氣田被發現和勘查出來,堅定的理想、信念、事業心、專業素質和技術人員良好道德素質,是這一時期巨大勘查成就的力量源泉。

即使在現在來看,我國在當時特定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采取計劃經濟體制無疑是正確的。實行這一體制,在礦產勘查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為建立我國獨立的工業體系提供了堅實的資源基礎。礦產勘查形成了一個由計劃管理、行政管理、質量管理、技術保障、裝備配置、成果管理、人才培養、生活服務等方面組成的完整的工作體制。這個勘查工作體制,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國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計劃經濟礦產勘查體制的弊端就日益顯現出來。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地質工作體制的改革提出較早,幾乎與國家的改革的起點時間一致。在20 世紀80 年代初,改革已在我國地質行業的各個層面展開。礦產勘查體制改革是整個地質工作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20 多年的努力,在商業性礦產勘查的體制、機制方面已有了許多思路,有些地勘單位還取得了可貴的實踐經驗。原地礦部門及有色、化工等部門的地勘單位已完成屬地化,並在屬地化的基礎上深化改革,探索商業性礦產勘查的道路。有些屬地化後的地質勘查機構,在建立商業性礦產勘查體制方面已取得重要的進展,勘查活動正在向產業化方向轉變。

但是,在看到這些改革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總體來說,我國的商業性礦產勘查體制尚未形成,目前僅有的一些商業性礦產勘查活動也是在法律不完善、市場不完善、主體不完善的條件下運行的。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已基本形成,各個領域的改革正日趨深入,但商業性礦產勘查體制卻仍然遲遲未能建立,礦產勘查領域中許多矛盾變得越來越尖銳。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 國家對礦產資源的需求缺乏商業性勘查活動的保障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家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是依靠國家計劃下的勘查活動來保障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則應主要依靠商業性勘查活動來予以保障。今後20 〜30 年,我國將仍然是世界第一礦產品消費大國,處於對礦產資源的穩定高位需求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需求要通過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激活商業性礦產勘查市場來實現。激活的標誌是:市場資本湧向勘查業,戰略性礦產勘查投資增加,探礦權在市場中轉讓頻繁,探礦權轉化為採礦權的速度加快。但是,到目前為止,人們看不到這種景象的發生。國家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保障,仍然停留在政府操控層面,沒有看到市場的巨大力量。如果缺乏強有力的商業性勘查活動保障,則政府所有的戰略、政策、措施都具有軟弱性和虛空性。

2. 勘查資本難以進入勘查市場

勘查資本是勘查活動的驅動力。在1998 年地勘隊伍屬地化後,國家資本基本退出了商業性勘查領域,留下的一小部分(地質大調查、資源補償費、地質勘查基金、屬地化後的地勘費中支持礦產勘查的費用)遠不足以承擔為我國礦業發展提供資源保障的使命。這就表明,在國家資本退出後,市場資本沒有及時進入勘查資市場。目前的實際情況是,不是沒有市場資本,而是沒有鼓勵和保障市場資本進入商業性勘查的體制、機制和環境。一方面,國有大型礦業缺乏勘查資本,繼續向國家索要計劃投資用於礦產勘查(如煤炭精查);另一方面,大量民營資本、國際資本對礦產勘查市場深感興趣,但卻遭受各種形式的屏蔽,不得其門而入。這種僵持狀態實際上是計劃經濟投資模式與市場經濟投資模式的對持。對持的時間越久,勘查資本缺位的時間也就越久。目前雖有不少市場資本進入礦產勘查領域,有些已顯示出巨大的活力,但對市場勘查資本的鼓勵、引導和規範力度仍然是遠遠不夠的。

3. 礦產權流轉的法律與市場環境有待改善

礦產權是礦產勘查成果的財產表現。礦產權的流轉過程,是礦產資源的市場配置過程,它帶動了礦業市場的全部生產要素——礦產權、礦業資本、礦業技術、勞動力資源配置的不斷優化。如果出現大量礦產權被長期擱置、難以在市場上順暢流轉的狀況,則表明各類礦業市場要素不可能有效地結合,礦業活動處於一個產權積壓、資本積壓、技術積壓、勞動力積壓的低產出、高成本狀態。我國目前的礦業市場正處於這樣一種不良的狀態。產生礦產權大量積壓的原因,主要是法律對礦產權的性質和權利主體,缺乏明確的表述,礦產資源所有權與礦產權的界限日益模糊。地方政府、礦山企業、地勘單位,都對礦產權有所追求。如果不對礦產權權屬性質、權屬內容和權屬主體進行明確的法律界定,而是任由目前這種“各自表述”的趨勢蔓延,礦產權的流轉就不可能順暢地、高效地進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就難以在礦業市場中實現。

4. 市場服務機構軟弱

礦產勘查是一項技術服務和中介服務密集的產業,勘查服務機構是礦業領域有關規範的執行者,是保障礦產勘查各項任務完成的主力軍。目前我國的勘查服務機構一是數量不足,二是規範程度不高,三是業務水平按現代礦業的要求尚有差距,四是缺乏獨立行事環境。各種勘查服務行為是行政法律和技術標準在市場中的實現,中介服務和技術服務的不規範就等於市場的不規範。因此,一些礦產勘查專家已在呼籲要大力加強礦產勘查服務機構建設,為商業性礦產勘查營建一個充滿活力的、健康的服務環境,以推動各種勘查要素在市場中的優化配置。

目前我國勘查中介機構寥若晨星;許多技術服務(地質、勘查施工、資源量和儲量估算、礦業權評估)主要由地勘單位、研究所、設計院來做,服務資源的利用效率較低,服務人員的待遇也較低,服務專業水準有待提高。

5. 地勘單位改革不到位

商業性勘查體制需要商業性勘查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業性勘查企業不應再是計劃經濟體制下那種大而全、中而全、小而全的地勘單位,而應是有明確市場分工的各類涉勘企業,其中最核心的是礦產勘查公司、礦業公司、資源公司,此外還有各種類型的服務公司。勘查企業應達到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獨立的企業實體、獨立的企業法人、明晰的產權關係、以勘查為主營業務、勘查資本和資產的供應、職工數量和專業結構的合理配置等。我國符合這些要求的勘查企業並不多,大多是一些事業撥款、多種經營和市場性勘查活動混合型的地勘單位。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資產、投資、收入、人員、管理都是混合的,無法對勘查活動的投入—產出關係進行評估。一方面,這類亦事亦企的地勘單位將很難在市場環境下有效運轉;另一方面,這類地勘單位也很難享受到市場的全部紅利。

一個新的情況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中小型企業中的國有資本要逐步退出市場。按照這一精神,如果地勘單位仍維持目前這種國有體制的規模,要長期保持國有獨資的單位是不可能的。市場經濟不會允許地勘單位這種體制長期存在。地勘單位必須面對這一新情況,做出自己的選擇。

6. 政府的政策導向與市場服務力度不足

由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礦產勘查體制向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礦產勘查體制轉變,是一個需要政府大力組織、引導和提供充分服務的轉變。政府的責任主要在四個方面:一是提供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開展商業性礦產勘查活動的法律與政策環境;二是引導地勘單位深化改革,向勘查企業轉變;三是對商業性勘查活動進行市場監管;四是對商業性勘查活動提供市場服務。政府在這四個方面的工作圍繞的是一個目的:營造礦產勘查的市場環境,實現勘查要素的市場配置。我國的礦產資源主管部門在多年前已注意到政府在建立商業性勘查體制方面的重要性,並採取了若干積極的措施,對商業性勘查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就其力度而言,還是遠遠不夠的。另一個情況是,建立商業性礦產勘查體制不僅是礦產資源主管部門的責任,還涉及國務院多個部門,如發改、證監、金融、財政、稅收、工商、商貿、國資等。沒有統一的協調,也是難以奏效的。目前,我們很難說礦產勘查有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如前所述,探礦權流通不暢、勘查資本缺位、礦業權市場配置不到位、服務機構軟弱等,都是市場環境不佳的表現,這就導致了各種勘查要素仍然處於分隔、閒置、封閉的狀態。

三、國外的商業性礦產勘查體制

國外的商業性礦產勘查體制是經過一百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形成的。在討論國外體制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到兩點:第一,它是成熟的和有效的,至少目前還找不到第二種體制來代替它;第二,它是高度國際化的,各個國家的勘查活動的市場模式基本相同,符合國際慣例。市場經濟國家的礦業公司和勘查公司,絕大多數都是在全球籌資、全球勘查的公司。只有按這種模式運行,才能實現勘查要素,特別是礦產權要素的全球配置。這就表明,如果建立的是一個國家自己的商業性勘查體制,則這個體制可以在這個國家內部運行,它很難進入國際礦產勘查市場。國外的商業性礦產勘查體制由三個部分組成:涉勘企業、市場環境和政府行政。

(一)涉勘企業

在勘查市場中活動的企業很多。按照企業的業務範圍,可將它們劃分為三類:礦業公司、投資主體、服務機構。如果同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勘查機構對比,則礦業公司和服務機構的一部分(地質、技術、工程服務)相當於地勘單位+ 研究所+ 設計院,而投資公司則無可比之處。

1. 礦業公司

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礦產勘查是礦業的組成部分,由礦業公司進行,不構成獨立的產業。由於從找礦到礦山生產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因此不同規模的礦業公司在業務上有明確的分工:小的礦業公司偏重於找礦和勘查,大的礦業公司偏重於礦山開發和生產。從規模上看,礦業實體可分為三類:找礦人,或稱個體找礦者;初級礦業公司;高級礦業公司。

(1)找礦人

找礦人(Individual Prospectors)是西方,特別是美洲、大洋洲和非洲早期礦業活動的一個概念,但它一直保留至今。在一百多年前,淘金熱與找礦熱興起,當時並無現代意義的礦業公司,只是一些個人在找礦,他們多半是些探險者、牧人、農場主,地質知識不多,主要依靠個人經驗開展活動(圖2)。隨著地質學的發展,找礦人逐漸由地質學家擔任,有的進入了公司,有的仍然保持獨立找礦人的身份。目前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仍然有一批活躍的“找礦人”。他們或者是獨立的找礦者(未必是地質學家),或者是一些地質專業的教授、學生、退休地質人員及從事其他職業的地質學家,其中職業找礦人和業餘找礦人兼而有之。找礦人的找礦發現得到法律保護,有些國家還對找礦人提供政府支持。例如,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自然資源部多年來一直提供一個稱為“新斯科舍找礦人幫助計劃(New Nova Scotia Prospector Assistance Program,NSPAP)”。該計劃從三個方面幫助找礦人:第一,培訓他們的找礦知識;第二,對一些獨立找礦人提供經費支持,最多5000加元;第三,幫助找礦人進行礦產權交易,使它們的發現儘快被礦業公司收購。找礦人是活躍在礦產勘查最前緣的一支隊伍。


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體制改革問題


圖2 早期找礦人

(右圖為加拿大早期不列顛哥倫比亞找礦人素描圖,該省目前仍是找礦人活躍的地區;左圖為美國1985 年發行的一盎司找礦人銀幣)

例如,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BC)登記的找礦人就有2500名之多。當然,他們的活動不限於BC 地區。

歷史上許多重要礦床是找礦人率先發現的。如早在1871年,James Smith 就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發現了富錫礦。Mark Creasy 則是近年來在澳大利亞發現金礦的找礦人之一。找礦人這種特有制度的好處是:第一,機制靈活,不拘一格,有礦就找,沒礦就跑,有一輛車、一兩個人就行,沒有隊伍;第二,投資少,見效快;第三,充分發揮地質學家的智力優勢,錢多不一定能找到礦,人多也不一定能找到礦,關鍵是要思想對路,地質學家的思路對路了,才能找到礦;第四,礦產權能迅速轉讓,縮短了找礦—勘查週期,今天的一個找礦發現可能明天以1 萬加元的價錢就賣了。歸結起來就是兩點:找礦人制度大大降低了找礦風險,降低了找礦成本,提高了找礦效果。

找礦人把自己發現的礦點、礦化帶或其他找礦線索賣給初級礦業公司,有時也賣給高級礦業公司。找礦人的工作是後來各種更大規模的勘查活動的起點。

(2)初級礦業公司

初級礦業公司是最重要的礦產勘查主體。它的任務是經營礦產勘查資本,發現礦床,擴大礦產權規模,使勘查資本增值。初級礦業公司的活動,一是籌集勘查資本,二是獲得優良的初級礦產權,三是開展以草根勘探為主的探礦活動,擴大礦床規模或發現新的礦床,達到資本增值的目的。初級礦業公司有時還擁有一些中小型礦山的採礦權,並經營這些採礦權。

按照加拿大礦業協會(CIM)的定義:“初級礦業公司是指那些通過在證券市場上銷售股票籌集資本,以進行礦產勘查的小公司。投資者購買這種股票的目的是期望能發現礦床,並通過將所發現的礦床轉為高級礦業公司的股份,從而使得手中的股票增值。”這個定義明確指出:第一,初級礦業公司是小公司。

第二,初級礦業公司的主要任務是找礦,做到普查,少數可能做到詳查,勘探已是高級礦業公司的事了。實際上也見到有些初級礦業公司就直接冠名為“ ×× 勘探公司”。第三,初級礦業公司的找礦成果通常向高級礦業公司轉讓。

初級礦業公司一般沒有從事具體地質、採礦工作的生產性隊伍,其公司組成人員通常在10 人左右,包括總經理、地質師、會計師、法律專家、經濟專家、採礦專家、秘書、後勤人員等。地質學家在初級礦業公司中具有重要地位。具體的地質設計、野外調查、工程施工、分析化驗、儲量估算、資產評估等通過合同由有關的技術服務公司完成。

因此,初級礦業公司主要從事三項工作:一是尋求資本,特別是從風險資本市場上尋求找礦勘查資本;二是尋求優良的初級礦產權,即地質工作程度較低、找礦機會較大或很大的礦產權;三是制訂勘查活動計劃,尋求實施計劃的合同單位,通過計劃的實施,取得找礦發現,將勘查資本轉化為增值的礦產權;四是再利用公司增值的礦產權到市場上尋求新的勘查資本,或將增值的礦產權出售轉化為勘查資本,再去尋找新的礦產權。這就是一個初級礦業公司的資本——資產——資本的良性循環過程(圖3)。


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體制改革問題


圖3 初級礦業公司的運作流程

下面,以一個實例說明初級礦業公司的機構、資產、資本、項目情況:

實例一

公司名:GEOLOGIX 勘探公司(GEOLOGIX EXPLORATIONS INC.)

公司性質:初級礦業公司

地址:加拿大溫哥華

首席執行官(CEO):Robert D. Williams

管理層職員:3 人

上市的證券交易所:多倫多證券交易所(TSX)

股票代碼:GIX

資本(至2004 年底):

發行股票:6139000 股

每股價值:0.35 加元

資本總值:1469240 加元

礦產權:秘魯12 處,美國內華達州2 處,均處於早期勘查階段(資源量、品位略)

最新動態:2004 年2 月,該公司宣佈將從另一公司以2.15加元一股的價格購買400 萬股,共860 萬加元。交易完成後公司資本現值將達到1200 萬加元。

實例二

公司名:太平洋海嶺勘探公司(Pacific Ridge Explorations Ltd.)

公司性質:初級礦業公司

地址:加拿大溫哥華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John S. Brock

管理層職員:5 人

上市的證券交易所:多倫多證券交易所(TSX)

股票代碼:PEX

資本(至2004 年底):

發行股票:16159000 股

每股價值:0.17 加元

資本總值:2800000 加元

礦產權:加拿大育空地區銅鈷金礦勘查區1 處,不列顛哥倫比亞金剛石/ 稀土勘查區1 處,胡爾威茲(Hurwitz)湖金礦勘查區1 處,美國內華達州金礦勘查區2 處(資源量、品位略),均處於早期勘查階段(資源量、品位略)。

以上兩個例子是專一從事礦產勘查的公司,沒有礦山開發項目。實際上,有一些初級礦業公司雖以礦產勘查為主,但也開展一些小型以至中型礦山的開發活動。

在溫哥華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初級礦業公司有上千家。由於找礦活動受市場需求的影響,近十餘年來,主要固體礦產供過於求,勘查活動迅速收縮,一些初級礦業公司多從事尚有利可圖的黃金礦產勘查。

初級礦業公司的資本、技術、經營狀況不一,有的偏前端一些,有的偏後端一些,有的前後端兼顧。

(3)高級礦業公司

高級礦業公司以礦山開發為主,有些公司固體礦產與油氣兼營,有的做到下游冶煉、壓延產業,甚至經營非礦產業。高級礦業公司也兼做勘查,例如BHP-Billiton、Newmount等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勘探部。高級礦業公司最重要的特徵是資本雄厚;擁有較龐大的管理層;但礦山設計、礦山建設、礦石開採、礦石選冶等多由比較固定的企業以EPC 總承包的方式承擔(見《什麼是礦業市場》一文)。因此,一個高級礦業公司在報告中稱職工數千人或數萬人,但大多是固定承包單位的職工而不是礦業公司的直屬職工。

勘探部的首要任務是對全球的礦產資源分佈、找礦前景、勘查信息、勘查機會進行調研,獲取探礦權,並通過市場的工程公司、服務公司開展地質勘查工作。因此,一個高級礦業公司的勘探部,相當於一個更具實力的初級礦業公司,其資本和技術更具優勢,其勘查目標瞄準的是勘查大型、特大型礦床。

礦業資本、礦產權、礦產品產量主要集中在少數大型跨國公司手中,它們左右著國際礦業市場。以BHP-Billiton 公司為例,2003 年資本市值420 億美元,銷售收入156 億美元,稅前盈利33 億美元,紐約股票交易所每股價值17 美元;僱員35000 人;石油儲量4.1 億噸;鋁土礦資源量24 億噸(其中證實儲量6.2 億噸,均為礦石量,品位30.7% 〜52.5%);賤金屬礦石資源量量86.5 億噸(含Cu、Pb、Zn、Mo、Au、Ag 等,不同礦區組分有所不同),其中證實儲量30.2 億噸,煤炭儲量8.8 億噸。此外,還有大量的天然氣、鐵礦、金剛石等礦產資源量和儲量資產;2002 〜2003 年礦產勘探與評價投資4.79 億美元(主要是油氣勘探與評價)。

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由於初級礦業公司找礦更有效力,因此高級礦業公司逐漸收縮了對草根勘探項目的投資,改為以從小公司購買礦產權為主。大公司雖然逐步放棄了前端的找礦發現工作,但在後期的勘探階段仍佔優勢,因此,大型礦床的詳細勘探和可行性研究仍主要由高級礦業公司進行。於是初級礦業公司與高級礦業公司的分工就更為明確了。

全球具有跨國規模的大型礦業公司屈指可數,大約不足50家。它們在大型礦床的詳細勘探和可行性研究(在西方,詳細勘探和可行性研究是交互進行,密不可分的)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詳細勘探和可行性研究是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勘查工作階段,大公司在這個階段介入可說是恰到好處,小公司在這時脫手也是恰到好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勘查資源(礦產權、勘查資本、勘查技術)的優化配置在這裡得到充分的體現。

初級礦業公司的勘查成果主要是以初級探礦權,即普查終了的形式作股轉讓給高級礦業公司,取得高級礦業公司的部分股權。這種形式使得兩級礦業公司在勘查工作的下一階段可以進一步合作,共同實現該礦床的後期勘探工作直至礦山得到成功開發。這種資產的轉讓機制,也體現了礦床勘查階段與開發階段的連續過渡性。

(4)各類礦業公司的分工與銜接

找礦人、初級礦業公司、高級礦業公司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多樣化、區別化勘查主體,它們完成了從最前端到最後端的全部礦產勘查工作。這些勘查主體之間,既有分工,也有重疊。

圖4 表示了三類礦業公司之間的銜接關係。圖4 的商業性勘查模式是接力式而不是一站式的,更有利於勘查要素的優化配置,更有利於礦床的迅速發現,更有利於減少勘查風險,更有利於勘查效率的提高和勘查資本的增值。

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體制改革問題

圖4 市場經濟條件下諸勘查主體的銜接

2. 服務公司

勘查服務公司是商業性勘查市場上十分重要的成員和活躍的主體。勘查服務公司包括中介服務、技術服務、工程服務和項目總承包四類公司。

(1)中介服務公司

中介服務公司是政府法規標準的執行者、商業性勘查市場行為的規範者、礦業資本和礦產權結合的推動者、投資者和經營者利益的維護者。中介服務公司是勘查市場中不可缺少的主體。因此,執業者必須熟悉其服務領域內的相關法律、法規與技術標準,並精通本領域業務。中介服務公司同礦業公司與投資公司之間關係密切,與這兩類公司結成市場合同關係。

Ⅰ 投資中介服務公司:按照證券市場對初級礦業公司的上市的要求,為礦業公司包裝上市提供服務,或為礦業公司提供投資來源。

Ⅱ 法律中介服務公司:為初級礦業公司、投資公司等提供法律諮詢,避免礦業權違法違規現象發生。

Ⅲ 財務中介服務公司:為初級礦業公司、投資公司等提供財務諮詢服務,避免財務、會計違法違規現象發生;承擔投資者或政府主管部門委託的審計服務。

(2)技術諮詢服務公司

為礦業公司的勘查活動提供地質與技術諮詢服務,包括勘查設計編寫,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數據處理,儲量估算、礦山設計、可行性研究、礦產權評估、地質信息諮詢服務等。

(3)勘查工程服務公司

承包勘查區地質填圖、地質編錄、地球物理調查與地球化學調查工作、鑽探與坑探施工等。

(4)地質測試公司

承擔勘查公司要求的化驗分析任務。

(5)地質裝備公司

提供各種地質勘查裝備的銷售與租賃服務,如鑽機、坑探設備、帳篷、勞動保護裝備等。

3. 投資主體

勘查投資主體的成分很複雜:有的是獨立的投資公司,但很少單做勘查投資業務,一般是在開展其他領域投資活動時兼做勘查投資項目;有的是礦業公司,礦業公司之間相互投資開展勘查的例子是常見的;有的是獨立的個人,通過證券市場進入勘查投資者行列。當然,籌資的勘查公司本身也是一個投資者,它必須提供一份初始資金。

證券交易所在勘查投資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實際上,投資公司的籌資、公司之間的參股、個體的投資多是通過股票認購或交易的形式操作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股市是勘查資本的最主要來源(圖5),其次來自其他礦業公司或非礦公司的非證券參股。

如前所述,礦產勘查的主體主要是初級礦業公司,而初級礦業公司一般規模較小,以數百萬到一兩千萬美元居多。在這個層次,大型基金一般不會進入,主要是通過參股、從股市籌資或用自有資金開展勘查活動。

銀行一般不給勘查項目貸款,其原因是礦產勘查是高風險產業,難以保證還本付息。


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體制改革問題


圖5 勘查資本的來源

對一個成熟的商業性勘查體制而言,初級礦業公司、服務公司與投資主體構成一個完整的涉勘企業系列。它們在市場中發揮各自獨特的作用。所謂礦產勘查資源的市場配置,指的就是這些涉勘企業所掌握的要素的結合。

四、地勘單位改革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我國正在以更快的步伐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地勘單位的改革雖然在整個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中佔比很小,但其重要性卻不可忽視。當前的形勢是,地勘單位面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局面,只有積極應對挑戰,才能抓住機遇。機遇是留給競爭中敢於改革的挑戰者的。

(一)挑戰之一——地勘單位能否永遠存在

自1949 年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並無“地勘單位”一詞。當時處於計劃經濟體制下,對地質工作隊伍名稱有準確統一的劃分,即部(總局)—局—大隊,這三級是獨立核算的地質工作機構(圖1)。每一級前面加上“地質”二字,就是地質部(總局)、地質局、地質大隊,它們是現在我們稱之為“地勘單位”的機構前身。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1985 年,地質部門率先進入改革狀態,提出“三化”方針。“三化”是當年地質部每年局長會議的熱詞,指的是“部分地質成果商品化、地質勘查單位企業化或經營管理企業化、地質隊伍社會化”,簡單說就是“地質成果商品化、地勘單位企業化、地質隊伍社會化”。地勘單位一詞,由此而誕生。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我國地質工作實體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性用語,因為它既不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純事業單位,也不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純企業單位。在轉型過程中,用“地勘單位”來代表,倒是恰到好處。

如今,30 年已經過去,“地勘單位”雖然有所變化,但亦事亦企、非事非企的身份並無改變,在事與企的選擇上猶豫彷徨的心理也並無改變。國家的改革在大踏步地前進,這種十字路口的“地勘單位”身份還能維持多久,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二)挑戰之二——公益性地質工作的規模有多大

對事企兼顧的地勘單位來說,心理的天平更傾向於事業一方。作為地質人,存在這種心理可以理解,因為大家共同為地質事業奮鬥了這麼多年,對事業單位,既是感情所寄,也是身家溫飽所繫。

我國過去的地質隊伍號稱百萬大軍,全部吃事業費;幾經改革,目前已大為減少,再回到過去的規模已無可能。這是因為商業性勘查,包括礦產勘查、水源地勘察、工程勘察已經全面推向市場。那是地質工作的主戰場,但必須是企業主體,市場運作。這個主戰場,應該是當前大多數地勘單位的最終歸宿。

在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離後,餘下的公益性地質工作有多大規模?地質工作結構有什麼變化?是地勘單位改革必須考慮的另一個問題。

先說規模。在過去地質隊伍百萬大軍中,真正從事今天所稱公益性地質調查的,當屬區調隊。此外,還有一些部分從事公益性地質調查的地質研究單位,加在一起,約5 萬人左右。

這是過去計劃經濟時期公益性地質工作的規模,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只可能小於這個規模,不可能再多了。我們姑且把它作為我國地勘單位改革,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規模的上限。再說地質工作結構。一個國家的公益性地質工作,在不同階段的工作內容與投資強度是有規律可循的。在早期階段,以點的礦產資源調查研究為主,面積性的地質調查開始實施,並未全面展開,地質調查投入較少。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與國力的增強,點的礦產勘查進入市場,不再具公益性質,面積性的地質調查工作全面展開,如區域地質填圖、區域地球物理調查、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區域遙感地質調查等,地質調查投入迅速增加,並達到高峰。在面積性調查基本覆蓋國土後,地質調查的重點轉向對國家重大地質問題的專項性調查研究為主,地質調查投入停止增加,由高峰期進入平臺期。以美國為例,在地質調查局建局之初,前三任局長都把西部大開發,部署礦產勘查項目作為局的主攻方向。19 世紀末20 世紀初,轉入以面積性地質調查為主。20 世紀50 年代以後,面積性地質調查工作基本完成,進入以配合國家經濟發展大局,開展重大專項地質問題調查研究的階段,如國家礦產資源評價計劃、全球油氣資源評價計劃、國家公園計劃、國家海岸帶變化評價計劃、大陸架調查計劃、國家水資源可供性和利用計劃、國家水質評價計劃、國家地震災害計劃、國家漁業和野生動物科學服務支撐計劃、國家生態綜合計劃、國家空間數據地質圖計劃等。這些研究緊扣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目的性強,調查手段先進,研究水平高,具有多學科交叉特點,研究成果是向社會提供深度的地球科學數據而非一般常規調查性資料服務。其他發達國家的地調機構,也都完成或基本完成了面積性地質調查工作,進入國家重大地質科學問題調查研究與地球科學數據社會服務階段。我國目前已完成了大部分陸地面積性地質調查,但1∶5 萬的調查尚未覆蓋陸地國土,海洋地質調查更須時日,因此仍有一段面積性地質調查時期。預計這個時期在10 〜15 年內應該基本結束,屆時面向國家需求的重大專項地質問題調查研究將成為我國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的主要方向。

新形勢下的地質調查的規模與結構,代表了國家發展對公益性地質調查的需求,一個是數量上的,一個是結構上的,是地勘單位改革必須考慮的問題。

(三)挑戰之三——地勘隊伍進入市場並不容易

地勘單位進入公益性地質工作領域面臨挑戰,進入商業性地質工作領域是否就無挑戰面臨呢?回答是否定的。

地勘單位進入商業性地質工作領域,也不是一件說進就進的事。首先,地勘隊伍目前這種亦事亦企、非事非企的身份,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的環境。前面已經說過,市場經濟是講求資源優化配置的,是講求經濟效益的。我們目前的地勘單位(大隊一級),保持了計劃經濟時代小而全的結構:技術性隊伍(地質人員)、工程性隊伍(施工力量)、服務性隊伍(化驗分析、生活服務)混合在一起,無法形成市場配置優勢,不是此多彼少,就是彼多此少,或者在專業和質量上供需不完全匹配。由於這種小而全結構不能使各種專業的使用與配合恰到好處,因此地質人員的閒置與短缺共存、施工力量的閒置與短缺共存不可避免。在市場項目越來越少的情況下,這種閒置與短缺的狀況會越來越嚴重,從而影響地勘單位的生存和發展。

目前,地勘單位大多由三個不同的經濟體組成:一是地質調查與礦產勘查開發,二是工勘市場,三是離退休人員安置管理。第一、二兩個經濟體都存在小而全的問題,難以形成市場競爭力。此外,三個經濟體對地勘單位的貢獻不一,但經濟訴求可能趨同化,帶來分配上的矛盾。

如果地勘單位轉化為企業,按現在這種結構是難以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應該打破現有的小而全結構,形成專業化的、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例如:地質技術人員組成地質諮詢公司,以經營地質智力資源為主,為市場提供地質技術服務,包括各項地質工作設計編寫、現場地質編錄、資源量和儲量估算、勘查報告編寫、物探化探異常解釋、勘查項目監理等諮詢業務。

施工力量組成地質工程公司,以經營工程設備與工程技術為主,承擔礦產勘查、水源地勘查、工程勘察等施工任務。

以地勘單位礦產權為基礎組成初級礦業公司,以經營礦產權為主,利用市場服務主體開展勘查活動,發現礦床,使礦產權增值。建立生活服務中心,三家共管,把離退休人員生活保障服務做好。

這種四分法剝離分流符合市場勘查主體的需求。剝離的難點是應對原地勘單位的資產(如設備)、債權、股權(如隊持礦權)及義務(如現有離退休人員養老服務)進行公平合理的攤分。

如果在一個大隊層面剝離成功,其前三個經濟體可同省內、國內其他同類經濟體實現優化組合,形成更具競爭力的地質調查與勘查經濟實體。

(四)挑戰之四——通過競爭求得生存和發展

由地勘單位到地勘企業,不是一個簡單轉名過程,而是一個充滿市場競爭的過程。強者生存、弱者退出是一條永恆不變的市場規律。因此,在目前大量的地勘隊伍中,只有部分最終得以轉變為穩定的礦產勘查市場主體。這個“部分”是大部分、中部分還是小部分,目前還不得而知,但至少不會是小部分。從國家對礦產資源的總需求來看,最可能的結果是較大部分地勘單位轉變為勘查市場主體。即使如此,地勘單位也要在體制改革和提高競爭力上下功夫,否則那個“較大部分”就不一定包含你了。

由於肯定會有一部分地勘單位在競爭中被淘汰,因此國家應制定有關政策,將這部分人員妥善安排,以保證地勘單位改革能順暢地進行。

(五)機遇之一——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礦產品消費國地位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保持不變

對礦產品的需求是礦產勘查發展的基礎。據研究,在可預見的將來,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礦產品消費大國的地位將不會改變,這是由我國的發展階段與經濟規模決定的,是一種客觀規律而不是人們的良好願望。因此,我國的地勘單位應抓住這個機遇,形成有活力的、成熟的市場勘查主體。這個機遇雖然為時不短,但也不會特別長。地勘單位的改革,在漫長的議論中已經失去了前30 年的大好機遇,不能再失去這後30 年的大好機遇。如果失去,我們可能就真的沒有機遇了。

(六)機遇之二——國家的市場經濟環境日益成熟,對礦產勘查而言,市場主體將比事業主體更具活力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礦產勘查是一種以事業定位的活動,國家出錢,國家養人,國家收穫成果。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礦產勘查就不是一種以事業定位而是以企業定位的活動,在市場籌資,在市場轉讓成果,按市場規則分配利潤。地勘單位改革之所以遲遲不到位,至今仍在亦事亦企、非事非企的十字路口徘徊,問題不全在地勘單位身上,商業性地勘市場不發育、不規範、無吸引力應是主要原因。 如果問,我國今天的礦產勘查與30 年前的礦產勘查體制機制有何變化?恐怕回答很難令人鼓舞。然而,我國很多領域,如製造業與服務業,市場化的程度已經很高了;農業也在迅速提高市場化水平。因此,沒有理由懷疑,我國的礦業,包括礦產勘查業,會迎來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衡量這個環境的主要標誌,就是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是否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今天沒有,但明天會有。因為這是市場規律,是國家確定的發展方向。

成熟的市場環境養育成熟的企業。良好的市場環境一旦出現,礦產勘查企業的勘查資本、礦產權、勘查技術就會在市場中實現優化配置,企業職工就會分享公司盈利,地勘單位的市場發展吸引力就會超過事業發展吸引力。屆時水到渠成,從事礦產勘查的地勘單位會自發地丟掉事業帽子,以企業的身份進入充滿競爭、又充滿機遇的礦產勘查市場。

(七)機遇之三——利用好民間資本,做一次真正由市場配置礦產勘查資源的嘗試

民間資本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主要資本來源之一。據全國工商聯調查,到“十二五”末,我國民間資本與國有資本的比例幾乎相當,民間資本對GDP 的貢獻達60%,企業數佔70%以上,提供了85% 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目前我國民間資本雄厚,但由於准入、資源配置受限等原因,在投資上持徘徊觀望態度。現在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民間資本有中國這麼大的潛力,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地勘單位如果決心投企入市,則地勘單位技術與礦權+ 民間資本應該是佳配。至於如何公平合理地做到這種國有資產與民間資本的聯姻,需要探討、試驗,既不要讓國有資產流失,也不要讓民間資本流失。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八)專業化改組,此其時矣

地質部在1980 年左右國家剛剛開始改革時,就進行過地勘單位專業化改組試點。所謂專業化改組,就是以大隊為單位按專業化分工重組,主要是實行地質與工程分開,分別建立地調所和探礦公司,打破了地質勘查隊伍與探礦工程隊伍捆綁的體制。試點工作在吉林、河南、廣西、福建、雲南等省區推開。

然而,計劃經濟體制與專業化分工是不相容的,因為隊伍雖然劃開了,但沒有一個市場來配置各種專業,從而使得改組後的機構都不知所從。由於改革方向超前,與當時的經濟體制不匹配,專業化改組以夭折而告終。

歷史的車輪走到今天,我國已經全面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地質勘查業的投資、技術、裝備、服務已紛紛走進市場;即使是國家財政支持的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項目,也是以市場運作的方式進行的。在這種新形勢下,地質隊伍的專業化改組可以說是正當其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把各種生要素捆綁在一起,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實體是市場經濟的大忌,也是每個專業自身發展的大忌。縱觀國際勘查業,已找不到一個養隊伍的實體。如果再走專業抱團養隊伍這條路,將很難把各種專業力量配置到廣闊的市場之中,它們的專業水平、專業競爭力都難以通過市場拼搏提高。

地勘隊伍專業化的出路不僅地質和工程施工兩家,組建礦業公司、商業性實驗室、地質諮詢服務(設計編寫、儲量估算、物化探數據處理等)中心等,都有很大市場需求,可將地勘隊伍向市場主體的專業化方向發展。

(九)一個期待已久的問題——國家何時建立風險勘查資本市場

礦產勘查是一項風險活動,只能靠投資驅動,不能用銀行貸款支持。因此,凡礦產資源大國且具有成熟市場經濟體制者,皆在證券交易所為其設置風險板塊,為礦產勘查公司提供籌資平臺。加拿大多倫多證券交易所、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約翰內斯堡證券交易所都為全球礦產勘查公司提供籌資服務。各種公司資本、個人資本在這個平臺的作用下,才能活躍起來,進入各個勘查公司。因此,一個國家即使有豐富的民間資本,也應通過風險資本市場來形成勘查資本優化配置與規範管理的環境。我國在2006 年建立了新三板資本市場,但那是用來支持以中關村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發展的。高新技術是風險產業,礦產勘查更是風險產業,兩者都涉及國家經濟發展全局。因此,從我國現在的礦產勘查規模與勘查業在國家層面的重要性,以及民間資本雄厚的實際情況看,建立礦產風險勘查資本市場是必須的選擇;否則礦產勘查這一塊的資金,就難以有穩定的來源和進行規範化的管理,國家的礦產資源安全保障就無從談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