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福地仙人崖

文(圖)/尤九成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仙人崖景區風光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仙人崖景區風光

人間真有仙境嗎?如果有,仙境就是天水仙人崖風景名勝區。

仙人崖風景名勝區位於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鎮東北部朱家後川村,地處秦嶺山脈腹地,距北道埠約30公里,距舉世聞名的麥積山石窟僅17公里。仙人崖景區景點眾多,主要景點有西崖、獻珠峰、東崖、玉皇峰、南崖、仙人湖、淨土寺、石蓮谷,總面積10餘平方公里。附屬景點有羅漢溝、哭倒溝、象鼻崖、火箭山等。其中心景區仙人崖由三崖、六寺、五蓮山組成,保存有明清殿宇27座、房屋54間,以及南北朝、宋、明、清各類塑像197尊、壁畫83平方米。景區內群巒疊嶂,山巍水秀,崖峻林密,更以奇著稱,是佛、道、儒合一的宗教“聖地”,自古被譽為秦州第一洞天福地。人行至此,彷彿身臨“仙境”一般。真是仙人雖已去,勝境人間留。

據《秦州志》載:“其崖突出雲表,翩然如躍,三峰參列,上峰下洞,如霞如幬。有集真觀,巖前群峰近百,皆拱三峰,若揖若拜。其上松柏邃密,崖壑槎丫。又有靈應寺,寺中有泉,其水清而冽,僧人引以入廚。右有寶蓋山,左有燃燈閣,或雲昔有仙人送燈之異,至今油跡猶存,其崖奇絕,與麥積山等。”據民國《天水縣誌》載:“靈應寺,即仙人巖之古剎。巖有石如箕,覆而前,梵宇皆在其下,樹木雲連,處處掩映。”寺觀初建於北魏,宋代稱“華嚴寺”,明成祖朱棣賜名靈應寺,不久成為皇室朱氏廟宇。清代後失於維修,一些建築坍塌。1982年始,整修和興修殿宇,重新塑像。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任法融題寫的“仙人崖”石刻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仙人崖景區導覽圖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仙人崖景區石刻

週日閒暇,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與父、妻乘坐37路公交車,直奔仙人崖。過石蓮谷,車拐入一處幽溝,入口處一塊巨石上大書“仙人崖”三個紅字,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國家民族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任法融題寫,分外醒目。下車後,偶遇一位同車去遊仙人崖的老人與孫女,詢問路徑,遂結伴同行,老人已86歲高齡,但精神矍鑠。

沿水泥路逆溪東行,兩邊山坡,松杉蔽日,藤蔓交錯,紫紅的槐花正在盛開,滿目翠色直向眸中湧來。原先遊仙人崖,都是先遊西崖,我們這次則先向南崖進發。過遊客中心,繼續向東,就到仙人潭、仙人湖。仙人潭與仙人湖為甘肅省水利廳投資建設的人工湖,潭湖相連,呈飛魚狀,鑲嵌在群峰之間。仙人潭潭水清澈見底,中心建有湖心島,南部有路通往蝴蝶谷。仙人湖碧波萬頃,波光粼粼,宛如一塊溫潤的翡翠。兩岸蒼山如黛,綠樹掩映,風光幽美。東北方一峰突兀而起,酷似麥積山,為仙人崖景區南崖。湖北岸建有水榭和觀魚臺等建築,設有可供遊人划船的遊船碼頭。遊人至此,或湖岸遊廊散步,或湖中輕舟盪漾,無不愜意。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仙人崖景區南崖

洞天福地仙人崖

南崖石窟佛龕造像

時仙人湖大壩上游人如織,沿湖北岸向東北拾階而上,可到達南崖。南崖又稱千佛崖,在玉皇峰南麓。依崖建有如來殿、千手觀音殿。北魏時期,在高約7.5米、寬約23.1米的天然崖壁上雕鑿一千多個小佛龕,每個佛龕內部都有一個神態各異的小佛像,與麥積山石窟第133窟裡小千佛形式完全相同。可惜1958年摩崖失火後,大部造像毀損,惟一淺龕珍貴的北魏小影塑和宋代摩崖懸塑作品基本完整,令人不禁扼腕嘆息。曲折前行,繞過山脊,從南崖另一側就到舍利崖。舍利崖為丹霞順層凹槽,崖下建有數座舍利塔,呈葫蘆狀,彷彿一個個乳白色的大瓷瓶。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仙人崖景區東崖

洞天福地仙人崖

東崖梯子洞

繼續前行,拐過一個“人”字形彎,就到了東崖。東崖又稱蓮花寺,為狹長狀天然石窟,崖面紫紅與墨黑交錯,長87米,深13米。依崖建有羅漢堂、觀音殿、禪院、尼姑庵等多處建築,均為明代小型建築。較大的羅漢堂,於明代永樂十四年(1416年)修建,正中塑高近2米的鎏金釋迦牟尼像,兩側塑菩薩像。東崖下石穴中有泉三眼,清澈甘洌,不溢不枯,俗稱“神水”,泉上新建有觀音殿。沿仿古木圍欄狀臺階前行10餘米,就到達東崖丹霞巖洞。丹霞巖洞是丹霞崖面下天然形成的洞穴,由白堊系麥積山組紫紅色、磚紅色砂礫岩構成,為仙人崖一處地質遺蹟景觀類型。崖面凹穴沿縱深方向順層延伸,如額狀,若深目,整體看起來宛若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在凝眸遠望。崖面下建有崖閣式洞窟,利用崖面凹陷部位,懸空開鑿而成。從東向西,依次建有石蓮洞、三佛洞、羅迦洞。因建有高梯可通洞內,總稱“梯子洞”。石蓮洞又稱仙人洞,洞中鑿石蓮、石桌凳、石爐灶、石棋盤,內塑披髮仙人及二童子,相傳為明末劍俠汪士墉修煉處,洞旁有插劍崖。三佛洞又稱吉祥洞,為崖閣式長方形窟,內塑三世佛。羅迦洞為山崖閣樓式建築,閣中開一長方形大窟,相傳是明末肅王朱熾鋐和明末清初書法家王瞭望(1605—1686年)隱居論道處。正中塑3尊坐像,前方塑4尊站像。丹霞巖洞下有一奇形怪狀樹木,踞在崖邊,宛若一個巨型螃蟹。

由東崖梯子洞原路返回,可望見西南方一峰拔地而起,直插雲霄,這就是玉皇峰。在“人”字形彎處拐向西,沿石臺階而上,可達一處平坦地,各種飲食小吃攤點雲集。平地玉皇峰山麓處建有磨針殿。原建有七真觀(又稱集真觀),惜早毀。這裡是仙人崖景區的中心點。左側通往玉皇峰,右側通往西崖等景點。

洞天福地仙人崖

玉皇峰臥佛洞

沿磨針殿西石級迂迴而上,可達玉皇峰頂,峰頂有稱“南天門”的拱形木質重門。其門正對明代所建燃燈殿,內塑燃燈古佛,兩側塑二協侍。燃燈殿因年久失修,殿內外搭架管正在維修。燃燈殿後為玉皇殿,內塑7尊神像,正中塑玉皇大帝,金剛臺左右塑供養童子,臺下塑四大班神。站在玉皇峰頂,極目遠眺,遠處山巒疊翠,群峰如拱若抱,稱“十八羅漢朝玉帝”。這裡山勢險峻,四面絕壁,風光旖旎。由玉皇殿東南下至半山腰路絕處,有臥佛洞,又稱涅槃庵,亦為丹霞洞穴,呈橢圓狀。洞內臥佛(又稱睡佛,釋迦牟尼涅磐像)長4.7米,身後塑如真人大小的十弟子,表情各異,富有人間情趣。均為唐代所作(一說北魏作),後代有修復。相傳每當天晴午夜,玉皇峰前後瑩光點點,若明若暗,時升時降,閣內通明,故有“仙人送燈”之說,為古秦州八景之一。

由玉皇峰順原路蜿蜒而下,再到磨針殿前平地,向北可到獻珠峰。獻珠峰為東西崖之間的一座孤峰,沿羊腸小道可曲折攀登峰頂。峰腰第一平臺處建有山門、聖母殿和文昌宮。峰頂開闊處原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所建望雲樓和無量殿,旁建鐘樓,內懸明永樂時所鑄鐵鐘。現只存無量殿,內有塑像11尊。

由磨針殿前向西前行,可到三霄殿。三霄殿又稱娘娘殿,內有塑像7尊,正中塑雲霄、碧霄、瓊霄三霄聖母,左右塑送子娘娘。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仙人崖景區西崖建築群

洞天福地仙人崖

仙人崖景區西崖靈應寺

過三霄殿繼續前行,就到達西崖。西崖又稱西庵,也稱蝦蟆咀,是座半圓形天然大石窟,其形如覆盂,若倒扣之農家簸箕,長116.4米,最深20.7米。一排殿宇錯落有致,全都建在懸崖峭壁下的月牙形崖坎內。西崖石窟規模比東崖大,為仙人崖主要景點。崖下從西至東依次建有靈應寺法物流通處、三官殿、三教殿(三聖殿)、喇嘛樓(慈航殿)、地藏王菩薩殿、財神殿、三清殿(老君堂)、觀音殿、文殊殿、釋迦牟尼殿、毗囉殿、庫房、禪堂和客堂,計寺廟殿堂14座36間。均建在石崖深處,後壁利用自然崖體,前壁另加木柱、門窗。規模最大的釋迦牟尼殿,懸上頂,為三開間單簷建築。殿前懸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水市書協副主席、原北道區文化館館長屈德洲所書匾額一塊,上書“靈應寺”三字,筆力遒勁流暢,宛若鐵畫銀鉤。殿前柱子上懸掛著明末清初書法家王瞭望撰書的楹聯:“在何所在,試參來,青蓮葉底誰拜月;音實無音,聊說起,碧海潮頭作甚觀。”其書法酣暢淋漓,豪放跌宕。殿內有明代塑像9尊,四壁有明代彩繪祥雲和僧道朝聖圖。殿廓兩側山牆內,右邊嵌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立《大明敕賜靈應寺記》碑,左邊嵌明隆慶四年(1570年)立《欽賜韓府官地碑》。在西崖規模龐大的建築群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三教殿,為明代懸山頂式建築,內塑儒、釋、道三教聖人塑像,也稱“三教觀太極”。正中塑像為釋迦牟尼佛,左側塑道教創始人老子像,右側塑儒家創始人孔子像,邊左側塑達摩大師,邊右側塑慧能大師。牆壁上繪有壁畫,左牆內側繪孔子、老子傳經說道,內側繪釋迦牟尼說法;右壁繪釋迦牟尼涅槃,上繪孔子宣講。儒、釋、道三教在這裡流佈,在民間定有深厚的信仰基礎。據此,仙人崖不愧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宗教聖地。

由西崖沿石臺階而下,可到一處平臺。平臺處新建有一木結構六角形攢尖亭,稱翠環亭。由翠環亭向西南方沿石臺階盤旋而上,可達寶蓋峰。該峰狀如古代帝王遮陽之“黃龍傘”,故名“寶蓋峰”。山頂平緩,四壁陡立,為典型丹霞方山地貌。峰頂原有木蓮寺,建有唐僧殿,惜毀於火災,早已蕩然無存。峰頂古松蒼勁,有被譽為植物活化石的水杉生長,並有1株珍貴稀有的鐵杉樹,高20米,合圍2米多,形似寶塔。

沿寶蓋峰頂順原路而下,再到翠環亭處。沿翠環亭向西沿石臺階逐級迂迴曲折而下,就到達一處石牌坊,石牌坊上大書“人間仙境”四字,這裡是遊客遊覽仙人崖西崖的必經之路。再下,就到遊客中心,回到來時的路。

2016.5.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