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皮影戲 文

【語音版】皮影戲  文/吳曉波

在皖南老家,每年過了正月十五到清明這一段農閒時段,村裡便有幾個愛熱鬧的人出來挑頭,嚷嚷著要唱皮影戲了。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村裡大多數人也都默許,於是便推出一個頭兒開始挨家挨戶“抽頭子”(攤派戲資),有錢的出錢,沒錢的人家出幾鬥米也可,摺合摺合,唱戲的費用也就差不多了。

過不了幾日,挑頭的人便領著戲班子進村了,男男女女,老者居多,大擔小擔地挑著。村裡的孩子跑前跑後,當然最感興趣的是那黑色的大木箱了,裡面可都是些能呼風喚雨的“法寶”。戲班子進村,通常都是由村長陪著在村裡最富最體面的人家吃上一頓,然後才把人員分配安頓到各家。餘下唱戲的日子裡,由各家輪流管飯。鄉下人熱情,戲班子到了誰家,都像過年一樣好酒好肉地招待。因為祖母燒得一手好茶飯,我家也曾多次招待過戲班子,他們自身都是一些愛熱鬧的人,在席間談笑風生、笑語連篇,讓大人小孩都很開心。

唱皮影戲的戲臺通常搭在村中心,幾條凳子支起幾塊門板,四周紗布圍上,正中一塊長方形的白色幕布,便是唱戲用的最主要道具了。皮影戲大多下午安排一場、晚上一場,下午3點左右開鑼,晚上六七點開始,一般要唱到夜裡10點多收場。皮影戲最精彩的莫過於晚場了,上下村子的村民扛著凳子早早地就把戲臺圍了個水洩不通。唱戲的人也喜歡“人來瘋”,人越多,越加精神抖擻,打鑼的打鑼,打鼓的打鼓,吹嗩吶的吹嗩吶,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站在幕前的班主了,既要雙手操縱皮影表演,又要唱臺詞,現在看來,那可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如果選的唱本是《封神榜》之類,開唱前還要燒紙放鞭炮,讓本就神秘的皮影戲更加神秘。

皮影戲的演員並不需要化妝,它們都是牛皮仿人做成的頭像,高不過一尺,比例勻稱,以古裝為主,色彩亮麗,表情傳神,在戲臺四周掛成一圈,通常是武將排成一列,文臣排成一列,方便班主唱戲時隨用隨取。

隨著鑼鼓和班主古老的唱腔,皮影戲正式開始。小小皮影在班主手裡一操弄,竟然能演繹出《封神榜》裡“萬仙陣”“誅仙陣”的飛沙走石、血雨腥風,大宋楊老令公的鐵血忠心和穆桂英掛帥的巾幗風采。也正是通過皮影戲,讓我們很小就知道商代有一個昏庸無道的商紂王和文能定國、武能安邦的姜子牙,南宋有一個精忠報國的岳飛,滄桑多彩的歷史就這樣被我們鄉下娃子們觸摸了,許多幼小的心裡長出了英雄愛國情結。

好戲往往不經看,不知不覺時間到了,班主就賣了個關子,留待下回分解。村民們正在興頭上,哪捨得離去,紛紛起鬨延時加演。體貼人情的班主也很識相,便加演一段自編自演的生活佐料,多數是一些段子,讓村民一個個笑得肚子抽了筋才肯散場。

唱皮影戲,往往是一個村開了頭,便有下一個村急著預約了,一個村接著一個村地唱,直到清明農忙才算結束。

而今,看著整天閉門獨戶,泡在作業堆和電子玩具裡的孩子,雖然物質條件好多了,但感覺我們童年的樂趣並不比他們少,那一份古老而又綿遠的鄉思,是越嚼越有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