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6大出土人面魚紋盆,圖5是一級國寶,知道用途後心難以平靜


位於西安滻河的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有6000多年的歷史,於1953年發現,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這裡列舉6大極具代表性的人面魚紋盆。圖為單魚紋盆,泥質紅陶。盆口微斂,寬折沿、扁圓體,折腹內收,用黑彩在上腹部繪出單體魚三尾,構成連續帶條形圖案裝飾。魚眼睛圓睜、張口露齒、唇尖微翹,神態生動。

半坡遺址中出土的魚紋盆,有著很多形狀和表情極為豐富的魚,如果說上一張圖中的魚,尖牙利齒,面容猙獰,那麼這一個魚紋盆上的魚,則透出了謎一般的微笑,十分可愛親和。

半坡遺址中出土的魚紋盆,除了形態各異的單體魚外,還有魚的組合。圖中這個魚紋盆,就出現了出雙入對的兩條魚。

當然新石器時代的半坡人類,在製作人面魚紋陶盆時,對大自然生物所表現出的各種具體情態,絕不會停留在簡單的描繪上,他們還會充分發揮想象,進行藝術加工和再創造,於是就有了圖中這個變體魚紋彩陶盆。盆體上兩條頭相對的魚,組合變形後成了長方形,右邊圖形對魚紋演變進行了推測。

這個就是著名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國家一級文物。此盆高16.5釐米、口徑39.8釐米,盆內繪有“人面紋”和“魚紋”各兩個。人面呈圓形,頭頂有似髮髻的尖狀物和魚鰭形裝飾。嘴巴左右兩側分置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另外,在人面雙耳部位也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分置左右。在兩個人面之間,有兩條大魚作相互追逐狀。但它的用途不是儲存食物的,而是甕棺的棺蓋,將夭折的兒童葬於陶甕內,蓋上此蓋,埋入土中。


圖中人面魚紋盆,和國寶“人面魚紋彩陶盆”,藝術表現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這裡將人面紋繪製到了盆外,頭頂部分塗黑。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樑挺直,成倒立的“T”字形。嘴巴左右兩側同樣分置一條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