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威震殿”到“方毅故居”,我闖入一處風水寶地

從“威震殿”到“方毅故居”,我闖入一處風水寶地

廈門最老的城區集中在廈門港和輪渡一帶,和廈門港相比,輪渡一帶小巷小道縱橫交錯,簡直是個迷宮,對於不熟悉這裡的人,不是說你走了進去就走不出來,而是走進去以後左拐右彎,回過身,你會忘了是怎麼走進來的,你可能無法原路走回去。

輪渡一帶最熱鬧繁雜的自然是八市(廈門第八農貿市場),我一直喜歡在它周遭的小巷迷宮晃盪。

我今天從一條叫“曾姑娘巷”的小巷子走了進去,東晃西瞅的不知怎麼就走到一塊巨大的石頭面前,我的第一感覺是驚訝,如此擁擠,周圍住宅林立的老城區居然矗立著這麼一大塊巨石,在它上面則是一座八角亭的小廟,門楣上寫著“威震殿”,進去一看卻是一家書店,叫“天一書殿”。

從“威震殿”到“方毅故居”,我闖入一處風水寶地

我不知道其來何自,上網一查,才大概瞭解了原委:威震殿又稱“聖王宮”,祀奉的是閩南民間四大神之一廣澤尊王,早在百年前的《最新廈門市鎮歌》裡,就有關於它的記載。

“威震殿”原來叫“威靈殿”,文革時期,威靈殿外牆上的字跡被抹去,後來重修時,工人錯把繁字體的“靈”字刻成了“震”字,這才有了今天“威震殿”的叫法。

威震殿雖然小,卻是廈門最特別的一個宮廟,它建在一塊大石頭上,傳說石下是個蜈蚣穴,有蜈蚣精,常出來作怪害人,周邊的南安後裔回鄉向廣澤尊王請願,尊王果然顯靈,蓋了這個八卦樓,降服了這隻蜈蚣精,從此地方安寧,香火旺盛。

這塊石頭一直保留至今,斜面光滑無比,常有兒童在石上滑滑梯,因此又有了個戲稱—“趨尻川石”(磨屁股石,尻,讀kāo,指屁股末端,尻川,閩南語“屁股”的意思)。

從“威震殿”到“方毅故居”,我闖入一處風水寶地

本圖片摘自網絡

威震殿曾經荒廢多年,近些年一群文創工作者在街道的協助下將其修葺一新,不僅請回了廣澤尊王的金身,還將小廟打造成“天一書殿”。

書殿設有小型圖書館,可供人們免費借閱交流,並經常舉辦沙龍活動,內牆上還掛有不少經典的廈門老照片和路名牌,不僅喚起老廈門人的回憶,也讓遊客更加深入瞭解廈門的歷史與文化。

從“威震殿”到“方毅故居”,我闖入一處風水寶地

威震殿所處的位置叫“天一樓巷”,這又有什麼講究呢?我的腳步幫我給出了答案,沒走幾步,我就看到了一塊“思明區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原來“天一樓巷”的名稱源自“天一樓”。

從“威震殿”到“方毅故居”,我闖入一處風水寶地

沒想到雜亂錯綜的老城區裡面藏著這樣一幢規模宏大,只有鼓浪嶼才可一見的老別墅。當然,現在的天一樓儘管風骨猶在,但已經有些破敗了,這自然是年代久遠,裡面又被隨意搭蓋分割,住了太多戶人家造成的。

從“威震殿”到“方毅故居”,我闖入一處風水寶地

本圖片摘自網絡

從“威震殿”到“方毅故居”,我闖入一處風水寶地

本圖片摘自網絡

從“威震殿”到“方毅故居”,我闖入一處風水寶地

本圖片摘自網絡

萬能的互聯網告訴了我天一樓的來歷:天一樓的主人是廈門同安一對吳氏兄弟,據說80多年前,吳氏兄弟本是搖櫓的船工,有一次他們撐船送一個洋人過渡到鼓浪嶼。等上了岸,吳氏兄弟發現洋人落下了一個箱子,裡面有證件、錢等物品。

兄弟倆生怕失主找不到,就把生意停下來,一直在碼頭等,等到傍晚洋人找來了,他們趕緊把箱子還給了他。

洋人非常感動,他正好要在閩南拓展他們亞細亞火油公司的業務,看到這對誠實的兄弟,就問:你們想不想做生意,想不想賺錢?我把閩南總代理的業務給你們做。

兄弟倆答應了下來,從此擺渡人變生意人,窮小子逆襲成了大富豪,他們發家後蓋起一幢豪宅,就是“天一樓”,至今依然是廈門老城區的“地標”建築之一。

“天一樓”名字的由來,據說是因為吳氏兄弟經營的物品大都與“火”有關,因此建築佈局中隱有“天一生水”的含義,取水能制火、水能生財之意。

解放後,天一樓被充作公房,政府安置了60多戶居民進來,至今天一樓還住有42戶外姓人家。

2013年,天一樓被思明區人民政府列為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

在天一樓佇足了一會,我繼續晃盪,一塊“方毅故居”的指示牌引起了我的興趣,原來方毅先生是從這裡走出去的。

從“威震殿”到“方毅故居”,我闖入一處風水寶地

從“威震殿”到“方毅故居”,我闖入一處風水寶地

方毅何許人也?他是原中國科學院院長,官至國務院副總理,百度百科告訴我:方毅1916年出生,又名方清吉、方靜吉,福建廈門人,193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解放後曾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97年10月1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看來,我今天是闖入了一處風水寶地,這裡人傑地靈,不僅有“威震殿”的神話傳說,也有“天一樓”主人的傳奇人生,還走出一位卓越的國家領導人。

老城區是城市的裡子,不是面子,它不會出現在城市的宣傳冊上,它是安居在這裡的人們的心靈家園。或者說,它是城市的隱私,通常它不輕易示人,也很少有生人進入,它是幾十年生於斯長於斯的老市民的私有領地。

我實在喜歡在城市的老城區晃盪,為了搜尋那些可以讓人眼前一亮的不同,我總是儘量放慢著腳步東張西望,我把自己當成到此一遊的異鄉人,我大概此生唯一一次與這裡邂逅,不搶一點東西帶回去,既虧待了自己,也怠慢了允許我闖入的這片城市的隱私。

今天,我是賺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