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學習與真正的學習能力,有幾種偽學習形式,你有沒有中招?

新問題層出不窮,比如熱門的學習課題——“昨日全民學創業,今日人人樹IP”,比如流行的學習工具——“手機讓接收信息空前便利,同時信息質量大幅下降”。

偽學習與真正的學習能力,有幾種偽學習形式,你有沒有中招?

有些老問題一直沒有變,比如學習能力普遍低下的事實。

我最早是在阿里巴巴工作,從銷售管理做到培訓管理,後來去不同的企業講課,慢慢有了一點兒名氣。邀請我的企業越來越多,但同時我的自我懷疑也在加劇:那些聽我課的學員們在聽到新知識的興奮之後,在經歷培訓現場的激動之後,在給予高分評價反饋之後……他們到底能改變多少?還是所謂的“聽聽激動,想想感動,回去不動”?

其實,很多愛學習的人都有類似的困惑:買了很多書,但沒時間看、記不住、看不下去;報名了很多在線課程,但聽後除了覺著老師很牛,並沒覺得自己變得更好。

你可能制訂了很多計劃:鍛鍊身體、學習英語、少玩手機、堅持早起……但大部分都沒堅持下來。有時候你可能會想:就算堅持下來了,又能怎麼樣呢?

偽學習與真正的學習能力,有幾種偽學習形式,你有沒有中招?

困惑的不只你一人,整個企業管理界以及企業培訓師、人力資源管理者、人才發展專家……都希望解決這些問題。而幾乎全部解決思路都體現在:升級教的理念、教的設計、教的技巧、教的工具……早在智能手機興起之前,就有企業大學校長跟我說,如果我們能夠讓企業培訓變得碎片化、移動化、社區化和遊戲化,培訓效果就會大不一樣。為此,他們給一家企業投入了近千萬元人民幣,研發e-learning(數字化學習)系統,開發對應的App(應用程序)和微課。

但我從培訓管理工作和幾百場培訓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是:職場人學習效果的瓶頸主要不在“教”,而在“學”上。老師們在“教”上升級再多,如果到了學習者那邊總是乘以零,那學習效果還是零。你看,現在的微信、微博,其實已經實現了碎片化、移動化、社區化和遊戲化,但平心而論,大部分人在手機上的學習效果並不怎麼樣。

這兩年,讀書似乎又熱了起來,同時各種在線學習資源越來越多:MOOC(開放式網絡課程)、學習類公眾號、在線微課、在線訓練營和各種大V等。但信息越多、越繁雜,人們就越需要真正的學習能力,越需要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大部分職場人在學習時“聽聽激動,想想感動,過後不動”的問題本質上沒有改變,只是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了。

以下是4類常見的偽學習,看看你有沒有中招兒。

第一類偽學習——追逐各類“乾貨”,無論乾貨的表現形式是20分鐘音頻、10分鐘視頻,還是PPT(演示文稿)或者思維導圖。

第二類偽學習——追捧各類“大神”,想當然地覺得聽了牛人的分享,自己也會變牛,而且也沒有能力辨別那是真“大神”還是“跳大神”的。

偽學習與真正的學習能力,有幾種偽學習形式,你有沒有中招?

第三類偽學習——崇拜各種“新知”,最喜歡《失控》《從零到一》《人類簡史》《大數據時代》這樣高屋建瓴的圖書,看到“你從前對職業規劃的認識都是錯的”這樣的標題就趕緊打開,碰上從量子力學開始講創業,或者從腦科學出發談溝通的文章,能興奮得渾身發抖。

第四類偽學習——沉迷於不解決實際問題的努力。對這類人來說,勤奮、堅持,以及讀書、聽在線課程的數量本身就是意義。有人奔波於各個社群,有人參加各種訓練營,有人立志一年讀50本書,有人堅持每天打卡背單詞……

你現在可能不完全認同上述觀點,比如為什麼追逐乾貨是偽學習,或者你說的乾貨跟我說的乾貨是不是一回事。歡迎你帶著質疑打開這本書,在閱讀中獨立思考。本書會把每個觀點的前因後果都展示給你。

當然,偽學習也不見得都不好。最終,有人學成了大俠,武藝高超;有人學成了大夫,治病救人。只是大俠和大夫都鳳毛麟角,大部分人並沒有什麼成長。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有些人翻了一堆書、收藏了一堆乾貨、參加了一堆微課之後,以為自己已經聚沙成塔,其實還是一盤散沙。

那麼,對於成年人或職場人來說,怎樣實現真正的成長呢?

移動互聯網時代,可供接收的信息量空前氾濫,但能否真正地通過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關鍵還在於學習者自己:

第一,學習者是否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可以拆為己用,可以處理信息,可以解決問題。歸根結底,學習者是否能夠達到知行合一。

第二,學習者是否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可以反求諸己,可以觸類旁通,可以舉一反三。是否可以不斷升級,最終成為專家。

拆書法是鍛鍊成人學習(或者說自我導向學習)的有效工具。本書的目標是通過掌握拆書法,全面提升成人學習能力、構建個人知識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