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投資人的隨筆:希望這次“緊縮+改革”真的會不一樣

一線投資人的隨筆:希望這次“緊縮+改革”真的會不一樣

這次419會議疊加央行Q1例會可能是政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但市場似乎鮮有人感知到。不僅是貨幣政策的轉向(不提貨幣寬鬆反而再提去槓桿),更是寬信用的轉向(財政發力告一段落,下半年赤字需要修復,不再提投資和基建),此外也再次提到資產泡沫抑制問題(房住不炒此前兩次會議未提,這次再重提,股市則是加快科創板註冊制的推進)。

重提去槓桿的背後是什麼?是槓桿率再猛升+財政赤字爆表的高潮後進入“賢者時間”。央媽為什麼要報警?因為貨幣政策再不轉向,又要搞出泡沫和危機了。當然,我們又一次完美的錯過了出清的機會——前三次分別是08年、12年、16年,每一次都毫不例外的因不敢忍受短痛而不斷退讓底線,而每一次退讓都讓我們距離懸崖更進一步:

2009年四萬億導致此後地方債務不斷飛速膨脹+國企產能過剩嚴重;2013年金融大寬鬆埋下影子銀行膨脹+非銀金融急速擴表的雷(XX保險+HNA為代表的妖精害人精,誰借的錢多誰膽子大誰就能“贏”),同時企業部門債務也同步飛昇(外加股市泡沫);2016年的寬鬆代價是房價飆升+居民槓桿猛增(槓桿增長速度人類金融史上罕見,居民收入/槓桿比全球最高之一,居民資產負債表GG,消費不斷下行)。

至此,地方、企業、金融、居民部門的騰挪空間均以用盡,距離“懸崖”僅一步之遙。

而這一次的寬鬆(始於2018年),自然毫無疑問的是唯一槓杆率不算高的政府部門加槓桿(國開行牽頭、地方債置換、財政減稅同時支出發力),但考慮:

1)地方和政府的關係下政府的槓桿率也不是那麼的低;

2)不能那麼快的把所有的工具都用完——此前三次已經讓地方、金融、企業、居民部門的資產負債表統統走壞;

3)寬鬆的邊際越來越弱,經濟的底子越來越薄(刺激效果不明顯還動不動就搞出泡沫),所以在Q1財政高達5000多億的赤字的情況下,這次寬鬆持續的時間很短,匆匆轉向。

我真心希望這一次的“緊縮”+改革能堅持下去,會和之前不斷退讓的情況不一樣,因為只有放棄既要又要也要還要的思想、央行不再退讓的放水、打破金融和實體泡沫/龐氏、進行徹底的出清、不要幻想無痛的軟著陸、同時實施真正的改革——打破壟斷,加速國企私有化,減少政府管制,進一步市場化,大力扶持民企(減稅),經濟才能迎來真正的復甦。

而特別的,這次419會議恰恰提到了經濟下行是因為體制問題,同時提出了真正的改革。這次真的不能再錯過最後的機會了(工具箱還有最後的一些工具——政府槓桿提升、趨於0的利率、註定會來的QE)。雖然人口結構已經註定了悲觀的結局,但如果改革轉型成功則還可能達到日本高度(跨入發達國家,雖然老齡化+經濟停滯,但居民收入高,整體幸福感高),反之,必然會成為拉美(經濟停滯、債務危機、高通脹、高失業率、高貧富差距、貧民窟高犯罪……)。

需要注意的風險是,從此前Q1經濟數據不難看到(見3月經濟數據解讀°3月經濟數據解讀),基建(財政)+房地產(貨幣)是支撐經濟的核心力量(資產價格也一樣),這次政策雙雙轉向,接下來經濟和資產價格的增長壓力大增(下滑的概率極大)。股市雖不能說現在就見大頂,但上漲的斜率肯定不可能維持,下半年大概率是橫盤震盪或小幅上下行(優質藍籌支撐指數、垃圾股塵歸塵,土歸土)。

回到市場當中,現在港A兩地市場,需要關注的就是AH差價問題,有很多人認為AH差價會因為各種原因越拉越大或持續下去?關於這一點,我認為:

第一,A股的流動性溢價只體現在少部分垃圾小盤股上,很多大藍籌港股的流動性一點也不差,不信你們去看看招行平安的成交量,“錢”的多寡完全不是AH差價的核心邏輯;

第二,資本是可以0成本自由流通的,目前AH兩地資本接近自由流動,以前沒有滬港通的時候或許還能用資本無法流動來解釋,現在滬港通都沒有總額度限制,那麼溢價還會存在嗎?

最後,歷史告訴我們差價必然迴歸,且差價迴歸需要的時間不會很長。2007年牛市下來之後,AH差價就不斷縮小,2010-2014年AH差價長期就在105上下波動(基本平價)。要知道當時還沒有滬港通這種機制。很顯然,AH差價絕不可能不斷拉開,必然會在某個時點修復到合理的區間。且就在離我們不遠的2014年,AH溢價指數還一度跌破90,所以沒有理由相信差價迴歸的時間會很長。

現在AH差價處在什麼位置呢?

在2007年因為是A股藍籌泡沫行情且當時沒有滬港通機制,參考意義不大。滬港通開通後,最高點155出現在GJD救市時的15年7月,但這是人為干預導致的短期價格失真,沒什麼參考意義。而15年6月A股牛市頂峰的時候,AH溢價接近140,深港通進一步開通後,AH溢價指數的中樞繼續下移,最高只能勉強到130左右(18年2月因為過年A股休市,港股大跌AH溢價指數升到138)。而這一波AH溢價指數已經到了127多,接近130,要知道15年超級槓桿瘋牛時AH溢價也不過130-140的水準,所以,現在處在什麼位置,大家心裡都非常清楚。

一線投資人的隨筆:希望這次“緊縮+改革”真的會不一樣

因為A股大多數人更傾向於獲取短期的收益,以致於有時候面對最普通的常識都會犯錯,甚至屁股決定腦袋的為了錯誤辯護,顛倒黑白。誰都知道估值越低資產回報越高,但現在大多數人卻堅定的認為高估A股未來的回報回比港股更高,極力的為高差價找各種理由——貴有貴的道理,成交量啊,人口啊,流動性啊,市場機制啊,香港沒落啊,但幾年前AH溢價88的時候,怎麼沒見人談這些呢?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與地,而是深交所到港交所,全球最貴的股票和最便宜的股票只相差幾十公里的路……

我一直在堅持一個最樸素最正確的常識——估值越低的資產未來潛在的回報越高。不論他在哪裡上市,甚至不論他上市與否。當下,港股相同資產的潛在回報率要遠高於A股(AH同股同權的公司平均差價一倍),因此,沒有任何理由拋棄便宜的資產反而買入貴的資產,我會繼續持有港股的優質公司,直到AH差價大幅收窄至合理區間。

今年A股漲幅領先港股近20個點,AH差價目前接近130。其實從05年算,兩地的走勢分分合合,幾輪牛熊下來,大體上差價不是很大,直到2015年A股崩盤救市之後,AH差價才開始持續的走闊不回頭,滬深300/上證50領先國企指數越來越多,今年更是瘋狂的領先近20個點。

很多人勸我,既然市場是這樣運行的,你也不可能改變市場,那為什麼頭那麼鐵的還一定要在港股而不回到A股市場?因為,作為一個長期價值投資者,我一直在堅持一個最樸素最正確的常識——現在估值越低的資產未來潛在的回報越高。

我堅信,對於任何資產的價值,最終的回報率取決於資產本身的質地和你買入時的價格,不論他在哪裡上市,甚至不論他上市與否。只要是一個理性的長期投資者,對於滿足好生意好公司的資產,絕對沒有任何道理去選擇更貴的資產而放棄更便宜的資產!

我堅信,理性不會遲到,價值必然迴歸。或許一個資產短期會受流動性和情緒的主導,導致股價在不同市場走勢差距巨大,但長期看均值必然會迴歸。當下,港股相同資產的潛在回報率要遠高於A股(AH同股同權的公司平均差價一倍),因此,即便頂著跑輸指數的巨大壓力,即便AH溢價指數會繼續攀升,我也絕不會離開估值遠低於A股的港股,我會繼續持有港股的優質公司,直到AH差價大幅收窄至合理區間(考慮紅利稅和打新的差別,AH溢價指數在105±5是比較合理的區間)。

最後用一句話總結兩個市場:港股要賺確定性/必定證實的錢,A股要賺不確定/無法證偽的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