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衛:猶豫就別當消防員

“一般的樓房火災,依據煙火顏色和形態,我就知道是什麼東西著火。黑色的煙,燃燒物一般是橡膠或者化學物質。燃氣洩漏是帶火的白色的煙,呈壓力狀噴出,而不是煙帶火卷出來的。”說起熟悉的煙和火,馬小衛打開了話匣子。

馬小衛現任北京市豐臺區消防支隊方莊中隊指導員,參加過大大小小多次救援,但他最難忘的還是2008年汶川救援。

汶川地震救援

2008年5月13日,汶川地震第二天,馬小衛和戰友們啟程奔赴災區。青川是抗震救援官兵的第一站,震後山路崎嶇,出現滑坡和塌方,上游形成多處堰塞湖,隨時都有決堤危險。馬小衛和戰友們到達震區後徒步50公里去救人,用竹子搭成擔架抬起受傷群眾,用隨身攜帶的止血帶、紗布給傷者包紮。

馬小衛回憶:“當時餘震不斷,但大家都毫不猶豫地衝進廢墟,就想多救出來幾個人。”5月19日,他和戰友們圓滿完成了5天5夜的救援任務。

“我一直以參與汶川地震救援而感到光榮,過了這麼多年,回想起當年的事還歷歷在目,那次救援讓我牢記自身的使命以及軍裝的光榮。”馬小衛說。

汶川救援後,“救人第一”的信念銘刻在他心裡,他也把這份信念傳遞給自己帶的兵。

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房山區山洪暴發,拒馬河上游洪峰下洩,馬小衛帶著隊裡骨幹力量奔赴前線。很多戰士的雙腳因在雨水裡泡了十幾個小時而感染,但他們顧不上這些,奮力划著衝鋒舟四處尋找倖存者。

2015年6月30日下午,豐臺區大紅門西路一木材廠彩鋼板庫房起火,上千平方米都是易燃的木材、傢俱,馬小衛和戰友們頂住刺臉的火苗,用水槍堵截火勢,進入庫房“內攻”,最終撲滅大火。

“平時隊裡有人想家了,覺得訓練苦了,我總是愛給他們講汶川救援的事。我說你們肩上扛著的是最光榮的責任,你們得自己訓練好了才能在災難來時救出更多老百姓。”馬小衛帶領下的這支滅火尖兵,保衛著一方平安。

马小卫:犹豫就别当消防员

馬小衛(右)在火災現場實施救援。

“我喜歡消防工作”

“火情就是命令,不管穿不穿戰鬥服,我們都是消防員。”馬小衛的話擲地有聲。

他這樣說,也這樣以身作則。一個週末,馬小衛歸隊時見一棟20多層的樓房著火。他便赤手空拳衝進樓裡,雖已無數次進入火場,但沒有戰鬥服、沒有頭盔、沒有氧氣瓶、沒有戰友保護,孤身救援還是第一次。

起火點在3樓,一些居民還在用盆盆罐罐滅火,但火勢漸起,馬小衛呼喊群眾趕緊撤離。他隨即打開樓道里的消防栓,水槍順利噴水。雖有水槍開路,但沒有裝備,煙熏火燎。

“邊滅火邊進攻”的馬小衛終於摸到樓道盡頭,在牆角發現一對母子已有昏迷跡象。他隨即搖醒母親,攬起孩子,把他們安全帶出火場。

“天天都在煙火裡,一看這煙和火,我心裡是有數的,知道能進去也能出來。這些都需要專業經驗。比如,煙往上走,進去需要水槍稀釋、降溫,不能盲目救火。”馬小衛與《民生週刊》記者分享著自己的經驗,“到達火場後先要判斷3點:第一,有沒有斷電;第二,有沒有燃氣;第三,是否有坍塌。一般坍塌發生在著火後的3到5小時,我們基本3分鐘就到現場,所以確保前兩點就可以開展救援。”

面對難以估量的火情,是否有過猶豫?“猶豫就別當消防員!”馬小衛說,“我們的任務就是滅火。只要有火,就得上去,邊觀察邊行動。消防員的職責就是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我喜歡消防工作,我想為國家做點貢獻。”

居安思危

“火場如戰場,對個人的身體和心理素質要求都特別高。”馬小衛和同事們每天至少跑5公里。

“火場無情,體能是長期的堅持,我必須得對他們狠心。我能把他們安全帶出去,就要把他們安全帶回來。”馬小衛說。

一看到新聞裡有指戰員犧牲,馬小衛就如坐針氈,“趕緊組織訓練”。針對類似的火災救援進行訓練,然後開展講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需要使用哪些器材?

“開展講評是為了做到更安全可靠。不論訓練還是救援,首先要考慮救援人員的安全。不能讓悲劇發生在我們身上,要對同事們負責,要確保他們每個人的安全。”馬小衛說。

居安思危,時刻警戒。方莊中隊平均每天出警兩趟,這個季節是火災高發時段。“現在的火災情勢越來越嚴峻。雖然少了,但難度更大,一著火就是大火,不能放鬆警惕。”馬小衛說。

做了16年消防員的馬小衛也有自己的職業病。要求妻子在車裡必須放置兩桶水、家裡的窗戶必須有一扇是打開的、出門必須斷電……除了安全意識,他也關注家人的身體素質,“兒子的身體素質特別好,8歲做100個俯臥撐沒問題,還能跟著我們跑圈。”

說起兒子,馬小衛十分驕傲。兒子平日老鬧著要去消防隊,還讓大人給他買了戰鬥服和消防車,經常和小夥伴們炫耀說:“我爸是消防員,他特別勇敢。”

(□ 《民生週刊》記者 暢婉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