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化瓷器到底有多少?

明代成化瓷器到底有多少?

“明承元制,凡朝廷燒製瓷器,必由內府定奪樣制。”(《大明會典》)說明元代已有官窯瓷器。

洪武二年(1369),“設廠於鎮之珠山麓,製陶供上方,稱官窯,以別民窯(當時,珠山為蠹山)。

設大龍缸窯、青窯、色窯、風火窯、匣窯、大小橫窯六種共二十座。”(《景德鎮陶錄》)。

吳極的《昌南歷記》有明洪武進士段廷硅“以工部員外郎董陶務,建署於珠山之南”的記載。

另外,近年,在景德鎮御器廠舊址出土了一塊白瓷瓦,該瓦十分詳細地記載了參與制瓦的人匠以及監製的官員,其中有“監工浮樑縣丞趙萬初監造提舉周成”等字樣。也就是在設置官窯的這一年,出於節約的目的,規定將祭拜天地的禮器,改為瓷器。過去這些禮器,可都是用金銀器和玉器製作的。

洪武三十五年(1402)六月-十二月,改陶廠為御廠(汪汲 《事物會原》卷二十八.古饒器條)。

洪武三十五年其實就是惠帝4年,叔父明成祖朱棣將侄子趕下了臺,為了表示遵從父訓,帶頭將吃飯使用的玉碗換成瓷碗,還規定將隨葬時的冥器、對海外臣國的賞賜統統換成了瓷器。

同時在瓷器的內底上,規定寫上了“永樂年制”的字樣。

至此開啟了明永樂,宣德,成化三代輝煌的官窯瓷器生產歷史。

尤以成化瓷器最為著名,然而成化朝究竟生產了多少瓷器呢?

玩瓷器的人都知道大明成化瓷器的珍貴,但成化時期到底製做出多少精美的成化瓷器,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

從專家到學者都不約而同地引用這段史料來回答,《明史·食貨志》概括性地敘述了當時燒造之多:“成化間,遣中官之浮樑景德鎮,燒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費不貲。”

明朝王士禎《廣志繹》中寫道“浮樑景德鎮,雄村十里,皆火華山發焰,故其下當有陶埴應之。”

成化朝中晚期的督陶官朱元佐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愛日堂抄》一書中錄有朱元佐的《監陶登朝天閣冰立堂觀火詩》

詩云:

來典陶工簡命膺,大林環視一欄憑。

朱門近與千峰接,丹闕遙從萬里登。

霞起赤城春錦列,日生紫海瑞光騰。

四封富焰連朝夕,誰識朝臣獨立冰。

詩中既描述了當年景德鎮陶瓷燒造時火光沖天的盛況,又流露出作者來鎮督陶,深感責任重大,如履薄冰的心情。

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成化一朝燒造了大量格調高雅的優質瓷器,除與成化皇帝本身藝術修養高以外,還與少數督陶官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有一定的關係。

這些珍貴的史料雖不能直接回答我們的問題,但它卻為我們劃出了成化時期燒造瓷器的排名。

即成化時期和其前面的幾個主要朝代(洪武、永樂、宣德、正統、景泰、天順等)相比,成化朝燒造的瓷器最多,時間最長,花費巨大。

換句話說:成化朝燒造御用瓷器數量比宣德時期燒造的要多。

那麼成化時期到底燒造了多少御用瓷器呢?

成化時期的瓷器燒造歷史,本身就象一件摔碎的精美瓷器,隨著歲月的流逝,碎片已經殘缺不全,後人的任務就是要找到儘可能多的殘片,來修復這件瓷器,正確的還原這段歷史。幸運的是明代宮廷檔案記錄了一些關鍵的史料,從而可以幫助我們揭開這一歷史謎題。

宣德八年(1433):

尚膳監題準燒造龍鳳瓷器,差本部官一員,送出該監式樣,往饒州燒造各樣瓷器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大明會典卷一百九十四工部十四》 明 徐溥等。

看了這段史實真的令人震驚,注意這不是整個宣德朝燒造御用瓷器的數量,而只是其中宣德後幾年中燒造的御用瓷器的數量。

前面,根據史料記載,我們已經得出結論,成化時期燒造的御用瓷器數量多於宣德朝。那麼可以肯定,成化朝燒造的御用瓷器數量一定多於這四十四萬三千五百件。

成化朝歷經二十三年,直到成化皇帝朱見深去世,才停止燒造。

保守估計其燒造數量應多於六十萬件,樂觀估計應該有一百萬件。

理由如下:

(1)成化朝共經歷了二十三年,基本上御窯廠沒有停止燒造瓷器。

(2)成化朝瓷器小件居多,而宣德瓷器一般體型碩大,故同樣體積的陶土,成化窯廠可制更多數量的瓷器,同樣一窯可燒更多數量瓷器。

(3)即便按我原先對明代官窯歷史的研究結果明代從洪武到萬曆20年平均每年燒造瓷器大約是2.5萬件到3萬件,也有大約57.5萬件到69萬件之間。與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如果考慮成化小器燒造在80%以上,遠多於大器,也應該樂觀估計到100萬件。

即便按保守估計的數目,大明成化時期御窯廠生產的御用瓷器有六十萬件,這也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目,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相比之下,現在公認的館藏成化瓷器不過千餘件。可以說現有的館藏成化瓷器與當初成化時期所燒造瓷器相比,真可謂是滄海一粟。有了這樣一個成化瓷器的數目概念,瓷器鑑定專家才能對自己的鑑定能力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即在鑑定成化瓷器時,任何人包括頂級專家都是小學生。

用開放的心態,大膽推論,小心求證,不能陷入教條主義的框框內,成化時期制瓷數量巨大。

那麼這樣龐大數目的成化瓷器又怎麼會變成現在的全世界成化瓷器也不過千餘件呢?

成化朝距今有將近527年了,這其間雖經歷過無數的天災人禍和戰爭,但這麼大數目的成化瓷器都消失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平均每天至少損毀三件以上。

官窯瓷器落入誰家,都是當寶貝供奉,能輕易損毀嗎?

依照我個人的觀點,成化瓷器,除包括成化朝在內的歷朝歷代使用中的自然損毀外,其餘的大多數成化瓷器應成了後朝皇帝、皇帝后宮、高官、高官家屬以及諸侯國貴族的陪葬品。首都博物館的明成化鬥彩葡萄杯出土於清代康熙時滿族重臣索尼的孫女之墓,該女幼年夭折葬於北京(現北京市海淀區師範大學院內),其墓中曾出土一對明代成化鬥彩葡萄杯及其它一些明代珍貴瓷器,墓主並非是文物收藏家而且是未成年之人。

如此厚葬之物說明了在清代初期時的明代官窯瓷器並不難尋。

再看曹雪芹《紅樓夢》裡一段故事:

一日,著名的民間語言藝術家劉姥姥去榮國府參觀學習,深得賈母歡心。當然,對於賈母來說,沒事與農婦聊聊天,就象日常吃多了雞鴨魚肉,換點葫蘆條、幹豆角嚐嚐,別有一番風味。在酒宴上賓主盡歡之際,老祖宗賈母興致勃勃地提出要到園子裡逛逛。

這個園子當然就是舉世聞名的大觀園,至今仍有“劉姥姥進大觀園”——眼花繚亂的說法,可見這個園子的非同尋常。當一行人逛到了攏翠庵時,庵主帶髮修行的妙玉小姐前來問安。

“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玉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盅,捧與賈母”。

賈母喝了一口後,讓劉姥姥也嚐嚐這著名的老君眉。

沒想到,妙玉因劉姥姥這一嘗,嫌她太髒,吩咐道:

那個成窯蓋盅不要了……

在旁邊的賈寶玉一看,忙求情,是否可將這個成窯茶盅送與劉姥姥,也算惜老憐貧了。

妙玉隨口就可以不要,這也說明到清代早期成化鬥彩瓷器在民間還有相當傳世量,這都是墓葬和傳世的有力的證據。

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朝一日,此謎定會被揭開,其實在民藏家中這個謎已經不是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