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井、小口井

大口井、小口井

南留村,長安縣五星鄉唯一一個位於灃河西岸的村子。

那時候的南留村,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古老村莊,村莊位於秦鎮南稍偏西,村南有慶鎮,說是鎮,其實就是一個村,村西有豐鎬遺址浮沱村,秦鎮、浮沱屬戶縣,慶鎮歸長安東大,獨有南留村歸五星,五星17個大隊,均在河東,河西只有南留一個整村,有河迪村一個小隊,叫河迪十三隊,南留村人稱叫河迪十三隊為東路房房,隊太小,三大姓李,趙,石,李姓為最大姓,兄弟四人,從文革後期至今,三輩人,好幾屆輪流當隊長,前天回去一趟老家,說,隊長才換了。

大口井、小口井

再說南留村,當時也是一個大村,十一個生產隊,三千多人口,後在並隊升級中,在改革開放中,在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合過,分過,有過十一……有過十二……有過十三十四對,到現在還是隻有十一個隊,現在叫組。分東西南北四門,北門七八九,南門三四五,西門一二十一,東門六隊,中間有一隊,有二隊,那時候村子分佈比較複雜,有碎堡子,有巷子,有南頭,有澇池岸,有廟前頭,有學校門,有很多很多,南留村的上輩人,能知道也能說出來,只要你能說到這些地方,大家都約定俗成的知道你所指的是啥地方。

南留村通往村東是一個水田路,路不寬,因兩邊都是水田,經常被水淹,每到秋季,要去東路房房,要經過慶鎮流至秦鎮一條水渠,渠不大,水量大,至秦鎮南大渠,在秦鎮南門外,東西的一條抗洪防澇渠東接灃河,西至浮沱村北,調節上游來水,以保秦鎮不被水淹。但不與其相連。村西村北有塬有坡,有狼窩坎,有五道路,村往南,接慶鎮便是農田,稻田,往東南地勢越低,是為灃河河灘地,灃河改道後遺留的一部分,常年積水,就整個村子講,東南常年澇,西北經常旱,那是常有的事。

大口井、小口井

至文革中期,七三、七四年前後,發展農業學大寨,村裡決定修水庫,於是就有了興修水庫大會戰,於是就有了平整土地大會戰,於是就有了寫秦腔唱秦腔的題材,於是就有了南留村的大口井小口井。

大口井的修建起於七二年,完工於七六年,整個水面約十畝地,由東向西由淺入深,水深最深的地方約兩丈,配套工程有由東向西走向的主幹渠長約兩公里,高處距地面約四米,遇村級道路便以道虹連接,大型道虹兩組,從六隊經十一隊,五隊流向三隊,灌溉村裡三分之一農田;

支幹渠比較主幹渠小多了,這是和主渠共用一個蓄水池,向北至七八九隊,在中途與小口井主幹渠連接,主要是為當時的水稻田供水的工程,

小口井是為了調節大口井水位而在大口井下游慶鎮到秦鎮渠旁邊建造的小型水庫,面積約有大口井的十幾分之一,水面不大,水底不深,最深處也不過一米七八,夏天,是南留村和周邊村裡娃娃們游泳的好去處,南留村的孩子們幾乎個個都是游泳健將,有直接能跳水的,有頭朝下扎猛子的,有翻跟頭打列子用一個優美之勢潛水的……都與這兩口井有著很深的關係。

那些年,南留村能引起轟動的有兩件大事,一是修水庫,二是唱秦腔,修水庫有青壯年勞力,唱秦腔有村裡愛好者,有傳統節目,如三滴血晉信書,有紅燈記奶奶您聽我說,有白毛女扯上二尺紅頭繩,大部分都是摺子戲,也有整齣戲,幾乎全民參與,所以說灃河兩岸三歲娃都能唱秦腔,那真是不假,從小耳濡目染,聽也聽會了,村裡有的是能人,吹拉彈唱,自編自導,不乏其人,三隊有個吳老師,能寫文章能編劇,寫了一篇反映知識青年的劇本,參加了縣上的彙報演出,還得了獎。

南留村人不光唱的好,說話的聲音也很好聽,有一次廣播,村裡廣播,女聲,我們幾個十四五的學生都沒聽出來誰的聲音,就趕緊往大隊跑,剛到大隊部門口,我聽出來了,廣播也結束了,我們到門口,村裡小學音樂老師,我姐姐從隊部出來了……

當然了,我那是不過十二三歲,這些工作都是大人們做的,我們只管上學,也學大寨,勤工儉學,幫家裡大人幹些力所能及的活,也學著玩,學游泳,大概在十一二歲的時候就會在灃河游泳了,那時候,灃河從五樓村慶鎮村下來,到河迪南,褲襠堰以北偏西,太平河和灃河匯合處,灃河在東,太平河在西,灃河水流較大,太平河水小,河水的沖刷,致河道西水域相對東面能深一點,河岸坡陡水深,當地人叫鬼門深,我們四個個小夥伴結伴而行,試探著要到對面,膽大忘了害怕,走著走著就在水面飄起來了,於是就學會游泳了,不正規,學的都是狗爬式,我到現在還沒忘,還在用。就是這一點點技能,有一天,村裡的娃娃們都在小口井遊玩,我坐在西岸上,村裡六隊一個比我小的娃,在水裡掙扎,那是也不多想,直接跳下去,拉著就往淺處走,不成想他就勢抱住我的脖子,喘不過氣來,好在水不深,離岸也不遠,我也掙扎著,腳踩水底,憋了一口氣,胡蹬亂爬的到了岸邊,有人幫忙,在水裡時間也不長,大家都沒事,兩天後,他爸帶娃專門去我家,向我母親表示了感謝,好多年後,村裡還有人提起。

大口井小口井前後修建有十年,動用全村十一個生產隊所有青壯年勞力,約十畝地的水面,兩丈深的見方,六公里長的水渠,道虹,泵房,底下管道,凝聚了全村兩代領導班子的心血,於七六年完成,於八六年停用,於九六年拆除完畢,零六基本恢復農田~~,北邊的塬,西邊的塬也在改革開放中貢獻給了南留村及周邊村莊,成就了現代新農村的一磚一瓦,……。現在,再也看不到當日的宏大工程了,留下的只有南留村人的回憶。

大口井、小口井

南留村的回憶還有對秦腔留戀。前天回了一趟老家,聽了南留村的秦腔自樂班,看到了本村一個小妹也加入了唱秦腔團隊,聽完她的歌聲,情理之中,摘了一朵油菜花獻上去,是對秦腔的喜愛,也是對傳承人的支持,總感覺本村的秦腔還是那麼親切,那麼經久不衰……還有那,經久不衰的家鄉感情和那多少次的夢裡縈懷。(文傑/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