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威這12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武威,甘肅省轄地級市,被命名為“中國葡萄酒城”,簡稱“雍涼”、“涼”、“雍”,古稱涼州。武威歷史悠久,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命名武威。武威是古絲綢之路要衝,境內名勝古蹟眾多,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

甘肅武威這12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1、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簡稱西夏碑,存放於武威市西夏博物館內,是迄今所見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西夏文和漢文對照字數最多的西夏碑刻。樹於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碑首呈半圓形,龜趺,碑通高2.6米,寬1米,厚0.3米。碑文一面為西夏文,楷書28行,每行65字。碑陰為漢文,額篆“重修□□寺□□塔碑銘”,碑文楷書,豎行26行,滿行76字。碑文記前涼張天錫始建護國寺塔數有靈驗,至西夏天祐民安四年(1093)修復因地震而傾斜的塔身之功德。

甘肅武威這12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2、武威文廟:位於武威市區東南隅,是一組造型雄偉的,始建於明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歷經擴建,規模龐大,號稱“隴右學宮之冠”。文廟坐北向南,原由東中西三組建築物構成。東為文昌宮,中為文廟,西屬涼州府儒學,現存建築以文廟和文昌宮保存完好。總面積1,500平方米,是歷代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之地。

甘肅武威這12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3、天梯山石窟: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燈山村,始建於東晉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00年曆史。涼州石窟是中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中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是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源頭,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喻為“石窟鼻祖”。

甘肅武威這12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4、瑞安堡:

俗稱“王團堡子”,位於民勤縣城南3.5公里的三雷鄉三陶村,民國27年(1938年)修建。該堡南北長90米,東西寬56.5米,堡牆高10米,平面佈局為“一品當朝”,形呈“鳳凰單展翅”,寓意深刻,是國內保存最完整、設計最奇特的地主莊園之一。規模宏大,建築壯觀,設計獨特,造工奇麗,集民宅和防禦工事為一體,融實用性和藝術性為一身,充分體現了我國古建築藝術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獨特風格。

甘肅武威這12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5、武威大雲寺:位於武威市城東北隅,為東晉十六國時的前涼張天錫建,原名宏藏寺。唐載初元年(689年),朝廷在全國頒《大雲經》,下詔各州郡修建大雲寺。涼州遂將宏藏寺改名為大雲寺。1927年4月23日武威發生8級地震時,大雲寺遭到嚴重損壞,唯有寺內的古鐘樓巋然獨存。解放後,文物部門從別處搬遷來火神殿、春秋閣等古建築,與古鐘樓組成今日大雲寺規模。

甘肅武威這12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6、海藏寺:位於武威市涼州區,是河西走廊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之一,被譽為“西北梵宮之冠”,始建於晉,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寺內山門、大殿、靈鈞臺、天王殿、無量殿等保存完整。現海藏寺外已開闢為海藏公園。

甘肅武威這12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7、聖容寺:位於民勤縣城區西南隅,始建立於明洪武初年。寺內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三聖殿(即中殿),藏經閣,魯班殿,觀音堂和前、中、後三院陪殿及僧舍。

甘肅武威這12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8、白塔寺遺址:位於武威市東南20公里白塔村,白塔寺為元代忽必烈(1260年-1295年)時期藏傳佛教薩迦派法王赴涼州會談西藏統一、並達成協議的居所。原寺院有佛城、靈骨塔及塔院、塔林等建築。大多毀於1927年地震,現僅存白塔塔基、殿基、幾座小型墓塔、薩班銅像等。歷年寺院遺址及白塔內出土有陶器、瓷器、錢幣、藏文和漢文寫經、泥塔婆等遺物。

9、雷臺漢墓:位於武威城區北關中路,是舉世聞名的稀世珍寶、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的出土地。據史料記載,雷臺為前涼(公元301年─375年)國王張茂所築靈鈞臺。1969年在雷臺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公元186─219年)的大型磚石墓葬, 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後三室及左右耳室各三處,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在出土文物中最突出的是鑄造精緻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藝術價值最高的是一匹銅奔馬。

10、磨咀子和五壩山墓群:位於武威市城西南15公里處的祁連山麓、雜木河兩岸。這裡很早以前就是便於人類居住、從事生產生活的好地方,因此,不僅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而且有著極其豐富的漢代墓葬。出土大批漢簡、木雕、絲、麻、草編織物等重要珍貴歷史文物而聞名於世。

11、旱灘坡墓群:始建於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其規模恢宏龐大全國少有,這與涼州六朝古都、西北首府的地位是相匹配的。有歷朝歷代的墳冢百萬多座,各種姓氏錯綜龐雜,是一個巨大的古墓姓氏基因群。其坐落於武威市涼州區科畦村三組劉家沿溝蓮花山境內,由於從秦、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十六國、隋、唐、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國以及建國以來這個墓葬群不斷擴充,由於數量龐大,墳冢開始以蓮花山為中心向南北延伸形成了接近2000萬平方米的古墓群,此地區地勢較高,終年乾旱,草木難生,因此當地人稱它為”旱灘坡古墓群“,也稱其“三皇齊聚地”。

12、高昌王和西寧王墓:位於武威市涼州區永昌鎮石碑溝村,地面已無封土,均為家族墓,且有立碑,分別為“亦都護高昌王世勳碑”(簡稱“高昌王碑”)和“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簡稱“西寧王碑”)。1990年,在高昌王墓地發現1座磚室墓,出土有唐代海獸葡萄銅鏡和元代白瓷豆4件、銅鐘1件等遺物。高昌王碑、西寧王碑是國內現存最大的漢、回鶻文和漢、蒙文對照的碑刻,對研究回鶻族的起源流派,漢、蒙、回鶻族的關係以及元代文學、書法、雕刻藝術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