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晉都 風情山西第三十七期——沁源

關注@錦繡晉都,定期更新風情山西

歡迎來稿!介紹你的家鄉!今日沁源

長治市沁源縣 全國“油松之鄉”

錦繡晉都  風情山西第三十七期——沁源

沁源縣,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地處山西省中南部,太嶽山東麓,長治市西北部,東鄰沁縣,南接屯留區、安澤縣、古縣,西連靈石縣、霍州市,北靠平遙縣、介休市。地理座標在東經111°58′30″―112°32′30″,北緯36°20′20″―37°00′42″之間,是晉東南、晉南、晉中交匯之地。全境東西寬45千米,南北長74千米,總面積2549平方千米。

沁源縣森林覆蓋率超過56.7%,居山西省之首,是全國“油松之鄉”。境內有建於唐宋明清時期的古建築46處和1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景點景區有靈空山、沁河源頭、花坡、芊林背、龍鳳峽等自然景觀,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抗日圍困戰紀念館等紅色文化景觀,聖壽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觀,百草文昌樓、介公廟等人文景觀。

錦繡晉都  風情山西第三十七期——沁源

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下轄5個鎮、9個鄉、1個開發區,總人口16.4494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2.9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85.7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4.47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5099元,按2018年平均匯率計算人均為11349美元。

沁源縣 歷史文化

沁源縣歷史上是“五嶽五鎮”之中鎮太嶽的主脈縣份,有歷代古建築46處,有聖壽寺、太嶽軍區司令部2處國保單位,有1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景點景區有靈空山、沁河源、花坡等自然景觀,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抗日圍困戰紀念館等紅色文化景觀,聖壽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觀,民間流傳著先師菩薩、琴高真人、麻衣禪師等典故傳說。

錦繡晉都  風情山西第三十七期——沁源

聖壽寺

沁源革命傳統優良,抗戰時期是太嶽區黨政軍機關所在地,曾經創造了二年半“沁源圍困戰”的光輝戰例,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讚譽,延安《解放日報》發表《向沁源軍民致敬》的社論,稱讚“模範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嶽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後抗戰中的模範典型之一”。艱苦奮鬥、不屈不撓、勇於奉獻、敢於犧牲的太嶽精神成為激勵沁源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沁源縣有建於唐宋明清時期的古建築46處和1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景點景區有靈空山、沁河源頭、花坡、芊林背、龍鳳峽等自然景觀,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抗日圍困戰紀念館等紅色文化景觀,聖壽寺、菩提寺等宗教文化景觀,百草文昌樓、介公廟等人文景觀。

沁源縣 風景名勝

錦繡晉都  風情山西第三十七期——沁源

靈空山景區位於沁源縣西30千米處的靈空山鎮境內,景區總面積15.4平方千米。範圍:東至五龍池,西至第一川村,南至黨家山、西務村,北至五龍川村。靈空山原名九頂山,因佛教活動而得名靈空山。1995年被命名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被命名為國家AA級風景區。靈空山西靠霍山主峰,北接綿山,南近黃梁山,方圓一百多平方千米。距長治市98千米,距沁源縣城30千米。境內高山起伏、奇峰竟秀、林茂花香,樹種尤以油松為主,被譽為“油松之鄉”。

錦繡晉都  風情山西第三十七期——沁源

沁源縣花坡

花坡風景區位於長治市沁源縣王陶鄉花坡村,與介休市、靈石縣交界,屬綿山山系,距靈空山風景區75千米。海拔2500米,是典型的高原氣候,地勢平緩無涯,林木稀少,遍地生長著矮草類高山植物,屬典型亞高山草甸,遍地生長著低矮的野草和豆科植物,花草品種多達120餘種,花的植株之密,花期長達四月之久,享有“天然花園”之譽。

錦繡晉都  風情山西第三十七期——沁源

沁河源頭

沁河發源於沁源縣,沁源縣便是因此而得名。沁河屬黃河水系,為山西省境內八大河流之一,長度僅次於汾河,位列第二,在沁源縣境內流程近百千米,流域面積2103平方千米。查沁河之源出處有六,即:官灘鄉活鳳村、景鳳鄉西溝、白狐窯鄉馬泉村、赤石橋鄉澗底村、聰子峪鄉水峪村、王陶鄉河底村。其主要水源出於河底村村後的二郎神溝。


如有誤編,歡迎私信!

錦繡晉都,定期更新風情山西

下一期,沁縣,敬請期待!

錦繡晉都 沁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