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共建“一带一路”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7年9月9日,義烏鐵路口岸海關監管場所,一趟中歐班列(義烏-布拉格)滿載著聖誕用品等義烏小商品順利出發。目前,中歐班列已經實現了從最初每年開行不足100列到現在1000多列的跨越式增長。

從總體佈局的“大寫意”階段轉向精雕細琢的“工筆畫”階段;中國首創“第三方市場合作”

過去兩年,從非洲大陸到北極圈,從中原腹地到西歐海濱,“一帶一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貿易交往等途徑,將參與共建的各國緊緊聯繫在一起。貫通東西的中歐班列如一個隱喻,標誌著一條暢通的合作之路逐漸成型。

從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至今,共建“一帶一路”實現了一次轉換:從總體佈局的“大寫意”階段,轉向精雕細琢的“工筆畫”階段。“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初步結出碩果,其建設模式也在不斷創新。

項目建設

從非洲腹地到北極圈 重大項目貫通“一帶一路”

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功舉辦僅過了半個月,肯尼亞就傳來好消息——蒙內鐵路正式開通。

2017年5月31日,肯尼亞人們載歌載舞,為這項曾經帶動當地人就業、即將帶來出行便利的“民生工程”喝彩。蒙內鐵路是中國幫助肯尼亞修建的一條全線採用中國標準的標軌鐵路,也是中國鐵路建設全產業落地的標誌性項目。

隨之而來的是一大批項目陸續簽約或開工:中巴經濟走廊首個大型能源項目投產、中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LNG)項目首條生產線投產、中泰鐵路一期工程正式開工……紛紛載入2017年“一帶一路”大事記。

從“大寫意”到“工筆畫”,2018年的“一帶一路”成績單依然亮眼。中歐班列“長安號”實現了從最初每年開行不足100列到現在1000多列的跨越式增長,扭轉了開行之初的“滿車去、空車回”的局面,進出口貨物基本實現平衡。

“鋼鐵駝隊”往來穿梭,北歐的三文魚、哈薩克斯坦的小麥、烏茲別克斯坦的綠豆,都通過“長安號”擺上中國百姓的餐桌。至2019年3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超過1.4萬列。回程班列數量與去程班列的比例已達到72%,基本實現“去一回一”,通達境外15個國家50個城市。

2018年1月,喜馬拉雅山南麓,中尼跨境互聯網光纜歷經3年半施工後正式開通,尼泊爾通過中國的線路接入互聯網,搭起了“數字絲路”。

2018年年底,湄公河畔,由中國企業承建的越南首條城市輕軌開始列車運行圖演練,正式運行後,將緩解“摩托車王國”的交通壓力。

北極圈內,中俄合作的亞馬爾液化天然氣(LNG)項目第三條生產線2018年12月正式投產,比計劃提前一年。“冰上絲路”穿越北極,彰顯了中國高端製造的能力。

數十個重大項目取得重要進展。得益於共建“一帶一路”,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斯坦在中國連雲港找到了太平洋出海口;中國企業在埃及投資建設的項目,使埃及成為世界第三大玻璃纖維生產國,培養了眾多技術和管理人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合作,有的國家建起了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條現代化鐵路,有的國家第一次發展起了自己的汽車製造業,有的國家解決了困擾多年的電力緊缺問題。

這些重大項目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帶一路”倡議發起以來,中國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投資超過800多億美元;共同建設的82個境外合作園區,上繳東道國稅費20多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將近30萬個就業崗位。中國的加入,使得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欣欣向榮,塞爾維亞斯梅戴雷沃鋼廠項目起死回生。

不過,有些項目的經濟效益還需長遠考量。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王義桅說,“一帶一路”的項目可分為三大類:戰略性投資項目、政策示範類項目、商業型項目,大部分是商業型項目,“像中巴經濟走廊這種戰略性投資項目,讓中國新疆直通印度洋,不可能馬上賺錢,但長遠來看肯定會賺錢的。”

參與國家

多國從“旁觀者”變“參與者”

今年剛剛過去3個多月,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又出現了新面孔。

3月21日至26日,習近平主席應邀對意大利、摩納哥、法國進行國事訪問,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在亞歐大陸開闢新的空間。當地時間3月23日,中國與意大利簽署“一帶一路”倡議諒解備忘錄,意大利成為首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七國集團(G7)成員國。外國媒體稱其具有“里程碑意義”。

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鬍必亮認為,意大利的選擇與中國在歐洲做出的成果有關,這些成果有目共睹。例如,中國企業接管經營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後,比港集裝箱吞吐量全球排名從2010年的第93位躍升至第36位。“意大利經濟體量比希臘大很多,中意合作空間會更大,意大利的選擇可能會形成示範效應。”胡必亮說。

意大利簽署“一帶一路”倡議諒解備忘錄,的確起到了帶頭作用。4天之後的3月27日,盧森堡和中國簽署了雙方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諒解備忘錄以及金融合作文件。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使中國開放的平臺越做越大。特別是自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以來,“一帶一路”的影響力在西方與日俱增,不少發達經濟體對這一倡議表現出日益濃厚的興趣,頻頻釋放積極信號。

與“一帶一路”牽手同行的步履不停。2017年,中國與越南、摩洛哥、巴拿馬等多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11月,中國與愛沙尼亞、立陶宛、斯洛文尼亞三國簽署合作文件,實現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中東歐16國的全覆蓋。

2018年4月,奧地利出動了“史無前例”的豪華團隊訪華,成為第一個與中國簽訂“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歐盟發達成員國;10月,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與中國達成“一帶一路”協議,成為該國第一個正式支持“一帶一路”倡議的州政府;12月5日,葡萄牙與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成為第一個簽署該協議的西歐國家……多個“第一”發揮了積極示範作用,隨著智利、烏拉圭、委內瑞拉等十多個拉美國家“入群”,2018年,與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超過60個。

德國、法國、英國、新西蘭等主要發達經濟體,也紛紛向“一帶一路”倡議拋出橄欖枝。德國和歐盟領導人表示願將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與“一帶一路”深度對接,開展創新性合作。

《歐洲時報》稱,歐洲多國從最初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截至今年4月18日,中國已經與126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4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亞投行

多次擴容 成員增加到97個

到今年年初,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已經開業3年。3年來,亞投行以實際行動,將當初“中國的銀行”“中國的提款機”等質疑一一打破。

這3年,正值“一帶一路”建設步伐加快時期。

2016年1月,由中國倡議成立的亞投行開業時,習近平主席在開業儀式致辭時便表示,歡迎包括亞投行在內的新老國際金融機構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一個飛機的兩個引擎”, 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此描述亞投行和“一帶一路”的關係。它們有聯繫,但是又互相獨立,聯繫在於共同推動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地區間的合作。

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結束不久,亞投行與世界銀行等6家多邊開發銀行及中國政府共同簽署了關於加強“一帶一路”倡議下相關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明確為沿線國家項目信息溝通與對接、加強能力建設提供幫助。

過去兩年間,亞投行先後8次擴容。去年一年之內三度擴容,納入9名新成員,新批准10個國家的11個項目,項目貸款額33多億美元。如果按5倍撬動資本金來計算,就撬動了165億美元的投資,覆蓋交通、能源、電信、城市發展等多領域。

今年4月22日,亞投行宣佈,亞投行理事會已經批准科特迪瓦、幾內亞、突尼斯和烏拉圭為新一批成員。至此,亞投行成員從最初的57個增加到97個。除了南極洲,各大洲都有亞投行成員,英、法、德等發達國家也打消顧慮相繼加入。

3年間,亞投行累計批准項目投資逾75億美元,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非洲等6個地區13個國家的基建項目提供了資金支持,帶動各類公共和私營資本近400億美元進入相關基礎投資項目。

亞投行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可靠的資金融通保障。巴基斯坦M4高速公路、孟加拉國配電系統升級改造項目均獲得了亞投行的貸款,孟加拉國的偏遠村莊第一次通上電。

發展理念

“五通”理念全面開花 帶來民心相親

“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五通”理念,設定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框架。在本月召開的一場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委新聞發言人袁達公佈了“五通”的成績單:

政策溝通方面,中方已與126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簽署合作文件,其中有發展中國家,也有發達國家,還有不少發達國家的公司、金融機構與我國合作開拓第三方市場。 設施聯通方面,中老鐵路、中泰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等項目紮實推進,瓜達爾港、漢班託塔港、比雷埃夫斯港、哈利法港等建設進展順利。

貿易暢通方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中白工業園、中阿(聯酋)產能合作園區、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穩步推進。 資金融通方面,中國先後與20多個沿線國家建立了雙邊本幣互換安排,與7個國家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建立了能力建設中心。 民心相通方面,在科技交流、教育合作、文化旅遊、綠色發展、對外援助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五通”並非互相孤立,往往有內在聯結。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政策、設施、貿易、資金的聯通,最終會讓民心相通。

王義桅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調研,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故事。在巴基斯坦,他發現巴基斯坦人見到中國人就擁抱合影,非常友好。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幫巴基斯坦修了喀喇崑崙公路,從新疆喀什一直修到伊斯蘭堡,當時在海拔幾千米的高原修路極其艱難。如今,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成為21世紀溝通中巴感情的另一條“天路”。

“巴基斯坦朋友感動地說,我們的友誼像喜馬拉雅山一樣高,像印度洋一樣深。如今因為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他們說兩國之間的友誼會比蜜還要甜,比鋼還要硬。”王義桅說,“一帶一路”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生工程。

當然,“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簡單的對外援助,沿線國家不僅接受中國發的“紅包”,將來也會給中國發“紅包”。王義桅說,“一帶一路”就是要培育沿線國家的經濟增長點,同時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持續的增長空間。

發展階段

從總體佈局階段轉向精雕細琢階段

從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至今,共建“一帶一路”實現了一次階段轉換:從總體佈局的“大寫意”階段,轉向精雕細琢的“工筆畫”階段。

頂層擘畫完成後,就需要各層級做好具體實施。在王義桅看來,2018年“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國的角色已經發生了積極變化:一是從之前主要由中央政府層面的國家合作和政策溝通、國有企業“走出去”,發展到同時鼓勵地方、私人企業積極參與;二是從原來的規劃引領角色,發展到共商共建的合作方;三是從原來的政治、經濟合作交流,發展到人文、民心的溝通。

“這些轉變體現了既要自上而下,也要自下而上;既要摸著石頭過河,也要有頂層設計;既要雙邊,也要多邊;既要達成共識,也要機制化。”王義桅說,中國的角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需根據當地情況,遵行區域一體化的國際標準。

2018年8月,習近平主席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五週年座談會上強調,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是下一階段基本要求。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對此表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是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和包容增長的現實需要,是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自然延伸。

王毅說,高質量發展要體現共同發展的方向,我們從不“中國優先”,而是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高質量發展也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致力於打造更多惠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合作要堅持發展視角,符合東道國國情,對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而言,在堅持高質量、高標準前提下,首先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

“‘一帶一路’合作不是空談館,而是堅持行動導向,推動實實在在的務實合作。”楊潔篪說。他期待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各方進一步明確合作重點,達成一系列合作成果,推動高質量合作取得務實進展。

“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成果

鐵路合作

●以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雅萬高鐵等合作項目為重點的區際、洲際鐵路網絡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泛亞鐵路東線、巴基斯坦1號鐵路幹線升級改造、中吉烏鐵路等項目正積極推進前期研究,中國-尼泊爾跨境鐵路已完成預可行性研究。

●中歐班列初步探索形成了多國協作的國際班列運行機制。中國、白俄羅斯、德國、哈薩克斯坦、蒙古、波蘭和俄羅斯等7國鐵路公司簽署了《關於深化中歐班列合作協議》。

港口合作

●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開通集裝箱定期班輪航線,起步區配套設施已完工,吸引30多家企業入園。

●斯里蘭卡漢班託塔港經濟特區已完成園區產業定位、概念規劃等前期工作。

●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建成重要中轉樞紐,三期港口建設即將完工。

●阿聯酋哈利法港二期集裝箱碼頭已於2018年12月正式開港。

能源設施建設

●中國與沿線國家簽署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協議和諒解備忘錄,在電力、油氣、核電、新能源、煤炭等領域開展了廣泛合作,促進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能源資源優化配置。

●中俄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保持穩定運營,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將於2019年12月部分實現通氣,2024年全線通氣。

●中緬油氣管道全線貫通。

公路合作

●中蒙俄、中吉烏、中俄(大連-新西伯利亞)、中越國際道路直達運輸試運行活動先後成功舉辦。2018年2月,中吉烏國際道路運輸實現常態化運行。

●中越北侖河公路二橋建成通車。

●中國與15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包括《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在內的18個雙多邊國際運輸便利化協定。

航空運輸

●中國與1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政府間航空運輸協定。

●與盧森堡、俄羅斯、亞美尼亞、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孟加拉國、以色列、蒙古、馬來西亞、埃及等國家擴大了航權安排。

●5年多來,中國與沿線國家新增國際航線1239條,佔新開通國際航線總量的69.1%。

通訊設施建設

●中緬、中巴、中吉、中俄跨境光纜信息通道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中國與國際電信聯盟簽署《關於加強“一帶一路”框架下電信和信息網絡領域合作的意向書》。

●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簽署絲路光纜合作協議,實質性啟動了絲路光纜項目。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張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