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美食:我最愛的家鄉美食5----山西太原栲栳栳,你認識嗎?


今天應粉絲要求,我最愛的家鄉美食之5,推出山西太原---栲栳栳,不知道有沒有人吃過呢。歡迎關注頭條號,足不出戶,領略全國。麻煩看到此文的朋友,順手點擊屏幕右上角,關注頭條號。舉手之勞,小編在此謝謝大家!其製法、名稱來歷,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間相傳,唐國公李淵被貶太原留守,攜家眷途經靈空山古剎盤谷寺,老方丈特製了這種莜麵食品以款待。李淵問: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

栲栳栳:栲栳栳是山西高寒地區用莜麵精工細作的一種麵食小吃。栲栳開始是用竹篾或柳條編製成的一鐘上下粗細一致的圓框,形狀象鬥,是農家專門用來打水或裝東西的一種用具,也叫笆斗。還有一種食物也叫做栲栳,因其外形象“栲栳”而得名,別稱為“莜麵窩窩”。

“栲栳栳”是一種麵食,由莜麵做成,是山西大同、呂梁等山區,河北張家口、承德地區人民喜歡的一種麵食。是中國山西地區的特色食品,是一種用莜麵為主體的麵食形式,麵糰由雙手揉搓成型,型如貓耳,色呈暗紅,吃起來有鄉土風味,一般會沾特殊的醬料食用。


莜麵栲栳栳的製做工序非常嚴格,和麵一般是由體力較好的人負責,加以燒開的 水,用擀麵棍攪拌成麵糰,必須趁熱將其揉精。接下來在手掌上將小莜麵團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繞,就變出了一卷卷的莜麵栲栳栳。 大約長10釐米,寬5釐米的舌型薄片卷出來的圓筒狀就是它的大小。

山西有一首童謠這樣唱:“三十里的莜麵二十里的糕,十里的豆麵餓斷腰。”便是佐證。做“栲栳栳”用的莜麥要炒熟後再磨成粉,用滾燙的熱水和了面,再放在一塊光滑的石片上揉,然後用一根木杖子把莜麵擀成片,捏成一個一個小圓,讓它們擠在小蒸籠裡,加大火蒸熟。

莜麵栲栳栳,工藝講究,成形美觀與口感勁道完美結合,加上“羊肉臊子臺蘑湯,一家吃著十家香”,便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就連康熙皇帝朝拜五臺山時,也以品此為人生快事。若論營養價值,微量元素含量高,可健腦醒目,還可降低現代“三高”。因此,莜麵栲栳栳被視為“太原十大面食之一”。


家庭主婦們將一大塊熱水和好的麵糰放於手背上,夾於中指食指中間,放置光潔石板一塊,隨手一拐、手託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個個栲栳便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籠中,急火蒸10來分鐘出鍋後,澆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蔥油鹽醋等,軟筋適口、濃香不絕。色澤土黃,性寒,吃著筋、利、醇香,耐飢,吃時蘸上肉滷埸有滋味。

網友們,有吃過栲栳栳嗎?味道怎麼樣?說說哪家最好吃?多多支持我們粉絲的家鄉美食。每天持續更新,麻煩看到此文的朋友,順手點擊屏幕右上角,關注頭條號。你的關注,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舉手之勞,小編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