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帶給中國電影的啟示,該好好思考下了

在當今社會,如果一個女人每月到了生理期,她需要使用衛生用品保護健康,也需要另一半陪伴在身邊,度過最難受的3—7天,這是兩個很合理的要求,我想正常的人都可以接受。

但是在印度電影《護墊俠》中,當主人公拉克希米的妻子到了生理期,卻必須離開丈夫到屋外休息,以免將黴運傳給家人;至於保護身體健康,頂多就是用一塊破布擦拭下體罷了。

印度電影帶給中國電影的啟示,該好好思考下了

拉克希米雖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為了妻子的健康,主動研發低成本的衛生巾,卻被全村人視為變態,即使是她的妻子,也為了自己的名譽離開了他。無可奈何下,他遠走新德里,在帕裡等人及網絡的幫助下,最終發明了低成本衛生巾生產機器,並開放專利,對女性生理期衛生觀念帶來巨大的轉變,也為印度部分女性帶來了工作機會。

《護墊俠》與《廁所英雄》一樣,都是印度主旋律電影,從發現國家的現有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為終,這種直面問題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和印度一樣都是人口大國,雖然目前我們的經濟體量佔據世界第二,但是突出的問題也一樣多。僅以筆者為例,21世紀以前生活在陝北農村,人們去廁所大便後,並不是使用衛生紙清理,而是用土疙瘩和作廢的作業本子,至於由此引發的健康問題,根本不再大家的考慮範圍之內。

所以,印度《護墊俠》反映的問題在中國也依舊存在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探究《護墊俠》主人公阿克希米的的成功之道,也許對於我們也是一種啟發。

阿克希米的成功,首先在於經濟的可獲得性。他第一次看到妻子面對生理期的困境後,花了55盧比買了一包衛生巾送給妻子,但是妻子卻因為花費太貴要求他退貨,因為每月花55盧比買衛生巾,那麼家裡就會連牛奶都喝不起。後來,當他發明的機器將衛生巾定價為2盧比,婦女們自然就會有能力購買,也就可以保護自己的健康了。這就相當於現在一卷衛生紙2元錢,筆者也不必去洗手間的時候找土疙瘩了。

其次我認為得歸功於全球化。“500年前,哥倫布運用當時簡陋的航海技術進行環球旅行,他安全返航並告訴世人,世界是圓的。500年後,我在班加羅爾,卻聽到熟知當今最先進技術的工程師告訴我,世界是平的”,以上這段話出於美國作家托馬斯•弗裡德曼的作品《世界是平的》,他認為21世紀全球化會更加深入,世界將成為地球村,通過合理的全球分工發揮不同國家的比較優勢,從而削減成本支出、提高勞動效率,最後全世界人民各司其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印度電影帶給中國電影的啟示,該好好思考下了

雖然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了全球化當頭一棒,當前英國脫歐、特朗普上臺又使全球化壁壘疊出,但是從《護墊俠》中,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全球化對成就阿克希米夢想的巨大支持。

當阿克希米明白衛生巾是由纖維素纖維納製造的時候,他通過教授的兒子從美國製造商那裡獲得了樣品,方便他進行實驗。從Google得知製造衛生巾機器的原理分為“攪拌、壓縮、包裝、消毒”的知識後,才會使他的發明有跡可循;當他的實驗成功後,又可以通過全球物流將產品賣給中國、南非等地,支持他的夢想的進一步實現。

印度電影帶給中國電影的啟示,該好好思考下了

如果美國的製造商不給阿克希米提供原材料、如果衛生巾製作的理論不在網絡上公佈、如果全球各個國家都開始築牆,我們還會看到阿克希米的成功嗎?所以,感謝全球化讓地球成為平的,使知識、材料、科技可以自由流動,讓阿克希米獲得成功,也讓我們可以看到這部《護墊俠》。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人們觀念的革新。電影中阿克希米作為一個男人在為女人的生理健康而努力,而他的妻子、母親、妹妹這些女人們卻在反對他,理由是傳統習俗女人就是在外面度過她們的生理期,而且某位聖人德福卡·拉妮說過:只要心靈純潔就不會得病!

印度電影帶給中國電影的啟示,該好好思考下了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提到:我們每一個人都出生在某個特定的歷史現實中,受特定的傳統和習俗制約,也有獨特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管理。我們會覺得自己所處的現實是理所當然,認為一切純屬自然、不可避免、無法改變。“過去”就像從祖先墳墓裡伸出冰冷的手,掐住我們的脖子,讓我們只能看向某個未來的方向。

但是,憑什麼?憑什麼死去的人可以決定活人的生活?憑什麼傳統就一定要遵守?憑什麼我們只能有一個未來的選項?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同樣,未經考察過的傳統習俗也不值得去踐行。

請不要讓傳統扼住了我們自由的頭顱,重要的不是他人怎麼說、怎麼看,而是當事人(我、你、他)的感受是如何?

幸運的是,阿克希米最終轉變了大家對於女性生理期健康護理的理念,也贏得了大家的尊重。更幸運的是,《護墊俠》是根據真人真事兒改編,他的原型人物阿魯納恰拉姆希望可以通過製造衛生巾的機器給100萬女性提供就業機會,讓全印度河女性都可以使用衛生用品保護健康,這真讓人佩服。

印度電影帶給中國電影的啟示,該好好思考下了

阿魯納恰拉姆曾在演講中提到:他把人們分成三種情況——沒有受過教育、受過少許教育、受過良好教育,受過少許教育的自己,做了這個機器,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你們都為社會做了些什麼呢?

或許我們也應該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