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與希特勒形象在電影中的變遷

斯大林與希特勒形象在電影中的變遷

最近,獲得奧斯卡單一獎項的美國電影《副總統》,把小布什的形象設定成不知政事、聽人擺佈、吃喝玩樂、關鍵時刻毫無主見的紈絝子弟,狠狠地將這個挑起今日仍然沒有煙消雲散戰事的美國總統開涮了一回。

斯大林與希特勒形象在電影中的變遷

其實,2004年,一部名叫《華氏911》的紀錄影片,就對小布什作了諷喻性的再現,影片通過剪輯技巧,突出了小布什身上的的喜劇天賦。其實後來明白,這不過是導演的技術處理而已,並不幽默的畫面,經過別有用心的加工,便會增添幾分特別的喜劇效果。

這個小布什在不遜言詞方面所留下的種種奇談怪論,後來在現實中也屢有耳聞,聯想到電影中對他的不學無術的定位,倒覺得頗符合本人的個性。

還記得在反法西斯勝利60週年之際,這位小布什總統曾經對過往的歷史作了一個評點,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把斯大林與希特勒相提並論,一時間受到俄羅斯沸沸揚揚的議論。

斯大林與希特勒是二戰最大的戰爭對壘陣營的兩個總指揮,生前死後的榮辱得失,即使過了這麼多年,還是能引起人們的關注與興趣。反映二戰的電影,總不會忽略這兩個永遠採掘不盡的人物礦藏,從純粹的藝術角度來看,這兩個人物對歷史的巨大的影響力賦予了他們身上有著人們樂意關注的性格深度,從而引得藝術家趨之若鶩。

但有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是,斯大林在電影中的形象是越來越僵化,越來越沒有人情味,而希特勒的形象,則不斷地向深層次展現他的多稜面的性格特徵。

斯大林與希特勒形象在電影中的變遷

《列寧在一九一八》劇照

對斯大林形象的變遷,我們是可以親身感受到的。《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難忘的一九一九》這些影片都曾經在過往的歷史中,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但我們今天來重看這些黑白影片的時候,就會發現影片的人物動作很造作,鏡頭處理也很呆板,更多的感覺像是一部滔滔不絕的室內劇。

當時中國影片中對領袖的塑造是諱莫如深的,看到這些影片中的外國領袖人物,具有著普通人的童心與平民化的風範,便不自覺地被這些人物所俘獲。這些影片裡的斯大林是高大的,給人的感覺要比列寧高得多,其實我們後來知道,斯大林個子很矮,甚至有一種說法,比列寧還有矮一點,但在這些影片中,斯大林在生理特徵上也作了拔高了。

斯大林與希特勒形象在電影中的變遷

對斯大林的崇拜達到頂點的要數1949年拍攝的《攻克柏林》。這個電影的色彩就像舊上海上的年曆畫的色彩,而這種色彩的虛飾味,更能產生一種豔麗的效果。影片一開頭,一位在前蘇聯電影中很難看到的漂亮女孩,在巨大的斯大林畫像前,聲情並茂地感謝斯大林給大家帶來了幸福生活。在領袖崇拜中,一個純潔的女孩的那種獻身般的激情,最容易打動人與感染人,燦爛的笑額,青春的面容,崇拜的眼神,這是女孩最美麗的一瞬,在影片中像一朵鮮花似的奉獻給神一般的領袖人物。

與這種崇拜相配套的斯大林高大挺拔,臉上永遠掛著一成不變、絕不鬆弛下來的誇張笑容,在最緊張的戰爭態勢下,都能緩慢優雅的姿態,踱著方步,發號司令。

斯大林與希特勒形象在電影中的變遷

最不可思議的是,影片結尾處,正當蘇聯戰士在柏林慶賀勝利的時候,空中降落下一隻巨型飛機,機艙打開,竟然走出一塵不染的上帝一般高傲的斯大林。

據蘇聯作家西蒙諾夫《我這代人的見證》中披露,這一情節是根本斯大林的要求添加上去的,事實上,斯大林根本沒有去過柏林,那個開頭出現的女孩,繼續在這裡頌揚著斯大林“為一切,為你給我們人民、給我們大家的一切。”

從藝術的角度講,影片動用了一切的藝術手段,塑造了一個與人民休慼與共、富有親和力且溫暖可人的領袖形象,在藝術效果上,的確不得不驚歎它的煽情能力。不過,在這之後蘇聯銀幕上的斯大林形象就沒有這麼容光煥發了。

斯大林與希特勒形象在電影中的變遷

《莫斯科保衛戰》中的斯大林

《解放》中的黑白部分拍於早期,斯大林形象尚還殘留著早期影片中的偉岸痕跡。而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斯大林身材矮小,同樣的容貌,特型演員給人感覺卻是令人生厭。影片把斯大林作為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只借用了他的外表,絕不去表現他的情感世界與真實想法,所以奧澤洛夫的這套鉅製雖有可觀的場面,但卻缺乏感染力,我想,對斯大林這一角色放棄塑造的努力應該難辭其咎。其主要原因,應該是拍片所處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那種特殊的時代特點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斯大林與希特勒形象在電影中的變遷

《兵臨城下》劇照

在由法國導演拍攝的《兵臨城下》中雖然沒有出現斯大林的鏡頭,但那幅掛在牆上用來彈壓恐嚇士兵的斯大林像卻帶有一股肅殺猙獰之氣。這多少使這個影片失卻了基本的公正立場。

相比之下,希特勒的形象卻從一個惡魔般的小丑逐漸恢復到了一個可以近身觀看的“人”。

卓別林早在《大獨裁者》中就惟妙惟肖地醜化了希特勒一番,蘇聯拍攝的《攻克柏林》中更是誇張了希特勒的歇斯底里的特徵,而且愛娃還指出他的指甲是髒的,沒想到因此倒啟發了希特勒創造了“消滅斯大林在斯大林格勒”的口號。

斯大林與希特勒形象在電影中的變遷

雖然作了醜化,但希特勒的形象倒也鮮明,活靈活現地是一個戰爭狂魔,相當於小丑級別的,也算是合轍押韻。

奧澤洛夫導演的《世紀的悲劇》中的希特勒繼續繼承了希特勒的神經質的特徵,但形象塑造一般,只是馬馬虎虎地圖解,像自殺的一場戲裡,竟然是希特勒強行把毒藥放進了愛娃嘴裡,而愛娃作抗拒狀。

斯大林與希特勒形象在電影中的變遷

《帝國的毀滅》劇照

2004年由德國拍攝《帝國的毀滅》令我們看到了德國人眼中的希特勒,應該說,這個影片中的形象,因為更貼近地審視而更富於揭示人物的真實狀況。影片中的希特勒並沒有比前蘇電影中的小丑更美化一點,希特勒同樣是經常性地歇斯底里地發作,更而為深刻的是,影片不厭其煩地刻劃了希特勒視人民為兒戲的殘酷無情,從德國人民的角度,來強化希特勒首先是如何對待本國人民的,批判力度更為尖銳而深刻,試想,一個從的殘忍如果是從身邊的人下手的話,那麼,這種殘忍可以說是超級的。德國電影從自己本民族的感受現身說法,要比其它國家影片中容易給人造成的希特勒畢竟為國家利益而奮鬥的錯覺來到更為深刻。但是遺憾的是,不管是醜化希特勒還是深層揭示希特勒的影片,都似乎無法解釋出希特勒如何產生這樣的一種瘋癲的情緒與殘酷的性情,本質上,這些電影裡的希特勒都是一個怪字。也許這樣的人物只能作為這樣的性格概定吧。

斯大林與希特勒形象在電影中的變遷

《解放》中的斯大林

從斯與希這兩個角色的變遷可以看出,只有在試圖去了解歷史真相的情況下,我們才可能賦予人物以更多的理由與深度。前蘇聯電影在斯大林的塑造上採取了一種鴕鳥政策,而德國電影則力圖分析希特勒給本國人民帶來的危害,這應該說是導致兩個人物在性格塑造上偏移現象的原因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